搜索到260篇“ 栽培型“的相关文章
栽培和野生灯盏花对Cd添加的生理响应
2024年
栽培驯化改变植物生物学和生理生态特性,但其如何影响药用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知之甚少。为研究Cd添加对栽培和野生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生物学性状、Cd吸收分配特征及生理响应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2.5、5和15 mg·kg^(-1)共四个Cd浓度梯度,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两种类灯盏花对Cd的耐性。结果表明:随Cd浓度增加,灯盏花植株Cd含量显著增加,但株高、SPAD值有降低趋势,而叶长宽、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变化较小。在较高Cd添加浓度(15 mg·kg^(-1))下,两种类灯盏花生物量显著高于不添加Cd处理,野生SPAD值显著高于栽培。同一Cd添加浓度的两种类灯盏花SOD、POD、CAT活性和GSH、NPT、PCs含量无显著差异。两种类灯盏花Cd的耐性指数大于1,平均Cd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大于0.5,但两种类间无显著差异。栽培和野生灯盏花均具有较强的Cd富集能力和耐Cd特性,其中栽培属中耐Cd,野生属高耐Cd栽培驯化后灯盏花耐Cd能力降低,转移和富集能力变化不明显。
鲁泽刚何澍然赵艳杨生超龙光强
关键词:灯盏花栽培型野生型生理响应
优质高产轻简化栽培水稻新品种玉山占
2024年
玉山占是玉林市农业科学院以优质常规水稻玉美占为母本、金农丝苗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感温优质稻新品种,适宜用于水稻水直播栽培。该品种于2023年通过广西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23125号;同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CNA20221005821,适宜在广西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桂北稻作区作早稻种植。
周传猛王彩先
关键词:水稻常规稻
不同栽培白花前胡质量形成的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为明确不同栽培白花前胡的代谢差异,揭示质量形成机制,为前胡种质挖掘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该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HPLC-MS/MS),对同一产地、同一时期的6种栽培前胡(YS、H、LZ、LY、LX、Z)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单变量统计分析等方法筛选不同栽培前胡的差异代谢物,根据质荷比、数据库KEGG、相关文献、相关性分析确定与质量形成相关的潜在标志代谢物,识别代谢途径,分析质量形成过程。结果表明,6种栽培前胡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得到571、46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与质量形成相关的潜在标志代谢物22种,涉及苯丙烷生物合成、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等9种潜在靶向代谢通路。与YS相比,各栽培前胡中与苯丙烷生物合成相关的补骨脂素、欧前胡素、鲁望桔内酯下降,7-羟基香豆素、秦皮乙素、二氢欧山芹素、茉莉酸升高;其他代谢途径的2-琥珀酰苯甲酸酯、独活属醇、L-酪氨酸下降,以Z、H的变化最大。因此,合理调控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是栽培前胡质量提升的关键机制之一,Z、H具有更优的质量形成代谢过程可用于前胡优质种质的筛选与挖掘。
郭瑀徐广罗舜罗敏杨丹谭秋生杨永东邓才富
关键词:前胡栽培型代谢组学
栽培向日葵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2024年
栽培向日葵‘龙赏葵1号’为供试材料,筛选出51条叶绿体基因组CDS,进行密码子使用特征分析。利用Codon W 1.4.2、SPSS和在线软件CUSP,进行中性绘图、ENC-plot和PR2-plot分析,并筛选最优密码子。结果显示‘:龙赏葵1号’向日葵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各位置GC含量为GC1(47.14%)>GC_(2)(39.44%)>GC_(3)(28.42%),密码子末位碱基以A/T为主;ENC取值范围为39.13~59.17,ENC>45的基因共有38个,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RSCU>1的密码子有30个,其余29个以A/U结尾,偏好性明显;相关分析发现,其密码子使用偏好主要受自然选择影响;高频和高表达相结合的方法确认12个密码子为最优密码子,分别为CUU、AUA、CCA、ACU、GCU、UAU、UAG、CAU、AAA、GAU、AGU、GGA。
王雪马军杨学文张跃华
关键词: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
不同栽培甜菜类黄酮代谢物的比较代谢组学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糖甜菜和红甜菜根中类黄酮成分及差异进行分析。【方法】利用比较代谢组学对两种甜菜根中的类黄酮物质进行比对。【结果】两种甜菜根共检测出6类69种类黄酮物质。差异物质30种,根据代谢物Log2FC判定差异倍数较大的成分有6种,分别为多甲基黄酮类衍生物、异鼠李素、鼠李素糖苷类、万寿菊素糖苷类、香叶木苷和金圣草黄素。在红甜菜块根中有5种差异代谢物含量高于糖甜菜块根,25种差异代谢物含量低于糖甜菜块根。与糖甜菜块根相比,红甜菜块根中黄酮类代谢产物相对含量高的成分是牡荆素、异牡荆素糖苷和芹菜素糖苷。在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途径上,有7种物质被注释到KEGG通路上。【结论】两种甜菜材料中的类黄酮成分具有明显差异,可作为特征物质进一步分析。
李林璇刘乃新韩广源于清涛于清涛周芹李承欣
关键词:甜菜块根类黄酮
云南省双江县栽培古茶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刘月
栽培木薯Ku50的高光效生理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为探究栽培木薯Ku50的高光效生理特性,选用野生木薯W14,近缘野生A4047以及栽培木薯Ku50为材料,通过对其功能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包括光合日变化及光强-光响应曲线)及不同光强条件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换效率Y(Ⅱ)及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不同品种木薯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栽培木薯Ku50各项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木薯W14,与近缘野生A4047无明显差异,推测Ku50及A4047具备更高的光合碳固定能力;光合日变化测定结果显示,净光合速率Ku50略大于A4047,均远大于W14,且Ku50及A4047不存在午间光抑制现象,而W14存在较明显午间光抑制现象,推测Ku50及A4047对强光的光能转化效率较高,耐强光性更强。进一步测定光强-光响应曲线结果显示,截至最大光强2500μmol/(m^(2)·s),3种木薯品种均未达到光饱和点,且随着诱导光强的升高,其净光合速率同样呈现Ku50>A4047>W14的趋势,其中Ku50可达到约40μmol/(m^(2)·s),A4047可达到约34μmol/(m^(2)·s),而W14仅可达到约15μmol/(m^(2)·s),表明Ku50的耐强光性更强,光能转化效率更高。此外,通过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深入分析不同品种木薯对光能的吸收及分配利用,结果表明,在强光作用条件下,Ku50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Ⅱ)]显著高于W14,略高于A4047,但无明显差异(P>0.05);而Ku50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显著低于W14及A4047,表明Ku50耗散为热量的光能较低,反向证明Ku50其光能转化效率较高,与光合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相统一。因此,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木薯Ku50高光效特性由强光诱导产生,且对强光的耐受性更强,利用率更高。
李秀秀冉令之马琳秦晓春
关键词:木薯光合生理高光效
贵州栽培地方茶树叶片气孔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通过对贵州栽培地方茶树气孔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找出影响其气孔发育相关基因,为贵州栽培地方茶树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GBS),以253份贵州栽培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与5个气孔表性状有关的SNP位点共关联45个,在下游50 kb的45个SNPS位点范围内共检测到20个基因。其中6个基因与气孔长度(SL)有关,1个基因与气孔宽度(SW)有关,7个基因与气孔面积(SA)有关,2个基因与气孔密度(SD)有关,4个基因与气孔周长(SP)有关,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具有复杂遗传背景和丰富生态类栽培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便筛选出适应性强、能够促进贵州茶产业品种结构调整的优良茶树品种。
白鼎臣赵支飞龚雪刘源牛素贞牛素贞
关键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不同生长期栽培马齿苋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栽培马齿苋为试材,分析了马齿苋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多酚、总黄酮、类胡萝卜素、多糖、叶绿素等主要功能成分含量,采用DPPH、ABTS、Xan-XOD系统、酪氨酸-二酪氨酸系统(Tyrosine/di-Tyrosine)4种抗氧化方法进行马齿苋不同生长期抗氧化活性试验,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栽培马齿苋功能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不同生长期有差异。除多糖外的其他几种功能成分含量在苗期和营养生长期含量高,之后随着马齿苋生长而降低。抗氧化试验结果显示,马齿苋苗期抗氧化活性最高,随着生长期增加而降低,成熟期最低。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最高。4种方法的抗氧化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为栽培马齿苋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赵学志丁云花丁云花唐小燕宋曙辉
关键词:马齿苋栽培型抗氧化
千家寨野生茶树与栽培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及生理特性被引量:4
2023年
以云南省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大理茶种)、栽培古茶树(阿萨姆种)和栽培台地茶(阿萨姆种)为研究材料,对叶片的解剖结构、生理特性和营养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古茶树叶片厚度、叶肉厚度、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以及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碳含量等指标的值较大;而栽培古茶树叶片的氮、磷元素含量较高,与野生古茶树相比,叶片厚度、叶肉厚度等指标无显著差异,且两种古茶树叶片解剖学指标和营养元素含量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变异性;栽培台地茶叶片水分状况和光合产物的运输能力较强,具体表现为栅栏组织厚度、主脉厚度和主脉突起度等指标相对较大;野生栽培古茶树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且叶片、叶肉以及海绵组织都较厚,推测二者叶片内含物更丰富,更有利于成品茶条索的完整度和耐泡度的提升,适合制作优质普洱茶;栽培台地茶叶片薄且生长快,更有助于高产、旺产,适宜制作中高档或大宗茶类。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古茶树和台地茶的成茶品质差异及野生古茶树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侯孟月王菲陈铭程小毛罗雯黄晓霞
关键词:生理特性营养元素

相关作者

陆长梅
作品数:162被引量:1,766H指数:23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罗布麻 铜绿微囊藻 超氧物歧化酶 SOD 抗氧化物质
杜建梅
作品数:13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马齿苋 野生型 栽培型 营养 苋菜
张源
作品数:8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马齿苋 野生型 栽培型 营养 抗营养
徐亚莉
作品数:9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马齿苋 野生型 栽培型 代谢 不定芽
师志刚
作品数:102被引量:435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研究主题:谷子 谷子新品种 简化栽培 谷子品种 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