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8篇“ 植物硅酸体“的相关文章
- “植物硅酸体与农业考古”试题设计
- 2025年
- 一、试题设计植物硅酸体(以下简称植硅体)是一种存在于高等植物组织细胞中的体积微小、形态特殊的二氧化硅矿物,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量大且分布广泛,多原地沉积,不同种类植物拥有不同的植硅体形态,在农业考古、古环境古气候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新疆石人子沟遗址位于天山北麓,是一处公元前1000年的游牧文化遗址,在该地区的农业考古中发现了大麦类的植硅体,说明该地区可能种植过大麦。图1为石人子沟遗址地理位置示意。
- 延澳马芊红刘旭东张蒸腾
- 关键词:农业考古试题设计植物硅酸体植硅体古气候研究
- 西汉-元初什刹海沉积物植物硅酸体与环境研究——以小石碑胡同工地西壁南剖面为例
- 2016年
- 通过对什刹海北岸植硅体进行分类,并运用植硅体示暖指数分析、对应分析的方法,恢复了北京什刹海地区从西汉-元初的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西汉至元初什刹海气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I期:西汉晚期-唐早期(1980a.B.P-1295a.B.P)总体为冷期,其中西汉晚期-东汉早中期(1980a.B.P-1820a.B.P)、东晋早期-唐早期(1680a.B.P-1295a.B.P)为凉温气候,东汉晚期-东晋早期1820a.B.P-1680a.B.P为剖面最寒冷时期。II期:唐早期-元初(1295a.B.P-580a.B.P)为暖期,气温整体较温暖,内部有小的波动。剖面中芦苇扇型植硅体、硅藻和海绵骨针的出现印证了什刹海低湿地的微环境。另外,什刹海剖面发现的水稻扇型植硅体,为单一依靠历史文献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提供了新的实证。
- 马悦婷张鹏飞岳升阳齐乌云
- 关键词:环境变迁植物硅酸体
- 植物硅酸体在黄河硅输送中的作用
- 硅是地壳中含量第二丰富的元素,也是陆地、河流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营养元素。陆地系统中的硅以溶解态和颗粒态的形式通过地表径流等过程进入河流,再由河流输送到海洋;硅的浓度、时空分布、输送通量等对流域内、河口和近海生态...
- 郑莉莉
- 关键词:生物硅植硅体输送通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的稻作生产——来自植物硅酸体的证据被引量:10
- 2013年
-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坯土和红烧土中掺和着大量的稻谷颖壳和植物,在研究稻作起源和早期稻作生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遗址没有发现炭化稻谷和与稻作生产有关的生产工具,本研究通过植物硅酸体分析方法,对古稻的文化属性、稻作生产在先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栽培稻系统的演化方向等进行了探讨。遗址地层和遗迹土壤中高密度的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反映了稻米是在小黄山遗址先民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于野生稻的双峰乳突形态特征表明当时已经开始农业生产活动,生产稻米;运动细胞硅酸体形态特征解析结果显示遗址土壤硅酸体来自粳稻,且带有热带粳稻特性。另外,遗迹硅酸体分析结果也为认识遗址功能区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 郑云飞陈旭高王海明
- 关键词:植物硅酸体食物结构稻作起源
- 甘肃西山坪遗址5000年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被引量:3
- 2008年
- 西山坪遗址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和炭屑以及碳化种子加速器14C测年显示甘肃天水5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是我国西北部有精确定年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存,也是水稻种植的最西北端。西山坪水稻遗存将稻作农业记录向西拓展了至少2个经度。这一发现有助于准确判定5000年这一重要时点东亚水稻种植的区域以及了解水稻的种植与传播对农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 李小强张宏宾周新郢尚雪纪明赵克良
- 关键词:植物硅酸体
- 植物硅酸体研究在黄土古气候恢复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02年
- 地表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 ,沉积物中保存的各种植物残余是古环境研究的良好材料 ,植物硅酸体因其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 ,成为古气候信息的绝佳载体。在大量现代植物研究基础上 ,科学家们通过对第三纪以来各种沉积物中硅酸体组合的研究 ,较好地恢复了当时的古植被、古气候及其演化特征 ,在缺乏其它化石依据的黄土地层研究中表现更为突出。由于C3、C4 植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环境适应性和同位素组成 ,地层中C3、C4 植物硅酸体相对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也被成功地应用于古气候恢复中。在现代气候—植被类型和土壤植物硅酸体同位素研究基础上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 ,建立同位素指标与各种气候因子之间的数学关系 ,将为高分辨率黄土古气候定量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 吉利明陈践发赖旭龙王杰
- 关键词:古气候气候变化黄土植物硅酸体稳定同位素碳
- 东海嵊山岛风尘黄土中的植物硅酸体与环境研究被引量:23
- 2002年
- 东海岛屿风尘黄土地层的存在是下蜀黄土在东部的继续与延伸 ,红外释光测年 (IRSL )表明 ,东海嵊山岛黄土剖面形成年代约为 5 0~ 10 ka BP,即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期间 ;植物硅酸体分析发现该剖面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化石 ,且在剖面中变化较大 ,在对植物硅酸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运用了判别分析、冷暖比值判别和古植被类型判别的方法 ,对植物硅酸体所反映的古环境进行了分析 ,将岛屿风尘地层中的植物硅酸体划分为 7个变化阶段 ,反映了岛屿黄土堆积期的 7次气候变化过程 ,探讨了该地区末次冰期期间古环境、古气候变迁特征 。
- 郑祥民赵健周立旻王伟铭
- 关键词:黄土剖面植物硅酸体古环境
- 扁穗苔属植物硅酸体系统及其系统分类学的研究被引量:2
- 2002年
- 以国产莎草科扁穗苔属 ( Blysmocarex cyperaceae)分布区内 30个居群硅酸体系统分析结果 ,结合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生态地理学特征 ,深入探讨了广义的大花扁穗苔复合种 ( Blysmocarex macrantha complex)内类群系统演化与生境地理之间的关系。认为大花扁穗苔由 3个近缘的水平地理替代亚种构成 :subsp.macrantha、subsp.nudicarpa( Y.C.Yang) D.S.Deng、subsp.stolonifera( Wang ex Li) D.S.Deng;在地理空间上此三者具有较为明显的水平地理空间替代性。同时 ,认为 Ivanova( 1 939)
- 邓德山
- 关键词:植物硅酸体
- 中国北方史前遗址稻作遗存的植物硅酸体判别标准被引量:7
- 2002年
- 利用植物硅酸体方法鉴定考古遗址中的栽培稻遗存,关键之一就是确立鉴定标准。通过对野生稻生长的环境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在中国北方地区,在全新世时期,特别是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不具备野生稻生长的气候条件;在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稻属植物硅酸体可以被看成是栽培稻的遗存。
- 靳桂云
- 关键词:史前遗址硅酸体
- 嵩草属植物硅酸体系统的研究被引量:7
- 2002年
- 对国产狭义嵩草属 (K obresia,Cyperaceae) 3个组 2 7种植物进行了硅酸体系统分析研究 ,同时结合近缘的苔草属 (Carex) 2个组的植物硅酸体特征 ,深入探讨了植物硅酸体系统分析研究在莎草科苔草族 (Cariceae)中的系统分类学意义。认为 :(1 )嵩草属及其临近类群在属间、种间及种下水平的系统分类学比较研究都可以借助植物硅酸体系统研究的证据。 (2 )穗状嵩草组 (sect. Elyna)的硅酸体系统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除矮嵩草 (K.humilis)及其近缘种同其他穗状嵩草组的种类有所不同 ,它很可能有一个不同于穗状嵩草组其他类群的嵩草组(sect. K obresia)的亲缘。 (3 )从植物硅酸体系统特征的研究来看 ,拟苔草组 (sect. H emicarex)的一些种接近于穗状嵩草组 ,如高山嵩草 (K . pygmeae) ;而另一些种接近于嵩草组 ,如禾叶嵩草 (K . graminifolia) ;也有一些种类的硅酸体系统特征更接近苔草属 ,说明这个组很可能是多源的 ,即本组的单一花穗和果囊形态特征由不同类群的复合花序种类趋同演化而出。(4 )嵩草组的硅酸体系统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说明嵩草属原始类群在硅酸体系统特征方面与外部形态特征演化的某些相关性。
- 邓德山
- 关键词:嵩草属植物叶片
相关作者
- 吕厚远

- 作品数:166被引量:2,184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植硅体 古气候 植物硅酸体 古环境 气候变化
- 王永吉

- 作品数:46被引量:537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植物硅酸体 硅酸体 冲绳海槽 植物 沉积物
- 吴乃琴

- 作品数:79被引量:1,153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黄土 蜗牛 古环境 古气候
- 吕厚东

- 作品数:79被引量:192H指数:7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
- 研究主题:细菌L型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 融合基因 植物硅酸体
- 李荣华

- 作品数:15被引量:44H指数:5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门诊部
- 研究主题:植物硅酸体 硅酸体 太阳黑子 中草药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