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1篇“ 椎体血管瘤“的相关文章
疼痛性椎体血管瘤诊疗进展
2023年
椎体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s,V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脊柱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多数可保守治疗、定期观察。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局部疼痛或伴有脊髓压迫症状。针对有明显症状的VH患者,临床上可采用无水酒精、放疗、血管栓塞术、椎体成形等治疗。目前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VH疗效显著且应用广泛,术中大多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骨填充材料,但由于其无法被吸收降解、在椎体内与骨组织的结合会随时间逐渐减弱等,限制了其在VH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中的应用。新一代可吸收骨水泥的临床研究以及应用于疼痛性VH的年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
刘中瑞刘禄林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颈5椎体血管瘤病理性骨折并发骨水泥渗漏一例
2023年
2018年7月,收治1例颈5椎体血管瘤伴病理性骨折的患者,伴有神经刺激症状。首次手术,行经颈前路穿刺颈5椎体活检、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查体及影像学提示骨水泥渗漏致神经受压。为缓解患者症状,二次行后路颈5左侧椎板开窗骨水泥取出术、右侧椎弓根穿刺骨水泥注入强化术。术后,患者神经刺激症状逐渐改善,随访2年,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临床效果良好。
李璐遥马锐马锐
关键词: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
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邻椎椎体血管瘤1例
2023年
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脊柱良性肿瘤,大多数椎体血管瘤无临床症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椎体血管瘤也常在体检中意外发现,CT检查显示椎体呈典型“栅栏样”改变,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像上呈中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临床上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邻椎无症状椎体血管瘤的报道较少,笔者回顾性分析于2022-03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的1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邻椎椎体血管瘤,报道如下。
何勇邹玉彬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椎体血管瘤
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诊治新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椎体血管瘤是脊柱常见肿瘤之一,通常椎体血管瘤并不会导致症状的出现,但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局部疼痛及神经症状,针对这部分患者,临床上并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意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学习及理论探讨,对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诊治新进展进行综述,并拟定出症状性血管瘤的诊疗流程,希望为临床上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治疗提供借鉴。
黄华生郭惠智詹晨光李永贤张顺聪杨志东唐永超
关键词: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影像学
椎体血管瘤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椎体血管瘤是常见的脊柱良性肿瘤,一般无症状,偶尔可表现为侵袭性特征,如骨扩张和侵蚀到硬膜压迫脊髓导致神经症状。对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通常建议手术,特别是症状严重或迅速进展的侵袭性椎体血管瘤。目前临床中存在多种治疗方案如放射治疗、血管栓塞术、椎体成形术、无水乙醇注射、椎管减压术、椎体切除术等。由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在脊柱中发病率相对较低,到目前为止最佳的治疗策略尚不清楚。
赵永军夏群汤冀强李中海陈婷婷
关键词:椎体血管瘤
第三代双源CT对椎体溶骨性转移瘤与椎体血管瘤鉴别诊断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Dual-sourceCT,DSCT)虚拟去钙(Virtualnoncalcium,VNCa)技术、电子云密度/有效原子系数(electrondentisy/effectiveatomicnum...
张南
关键词:椎体血管瘤
文献传递
椎体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椎体血管瘤(VH)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禹州市人民医院2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VH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20例接受CT检查,24例接受MRI检查。对3种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单发者20例,多发者8例,共36处病灶,颈椎占16.7%(6/36),胸椎占52.8%(19/36),腰椎占30.5%(11/36)。X线检出16处病灶,显示骨小梁排列稀疏,椎体呈骨质疏松样改变,10处表现为“栅栏征”。经CT检查,共27处病灶均获显示,表现为纵向骨小梁间隙增宽,呈“网眼状”。经MRI检查,共26处病灶均获显示,其中16处为稍短T 1、长T 2信号,10处为长T 1、长T 2信号(其中4处T 2高信号病灶中间可见呈低信号的增粗骨小梁)。结论VH的X线、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其中CT是主要检查手段,可显示骨质改变情况,表现为“栅栏征”或“网眼状”等,MRI对明确VH的分型和压迫性VH对椎管、椎间孔的挤压程度具有优势。
刘博文韩更银李霄朱广智张亚
关键词:椎体血管瘤磁共振计算机体层摄影
椎体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究椎体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特点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于2018-01-2018-12在我院进行诊疗的椎体血管瘤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6例,选择MRI检查的是观察组,择CT扫描的是对照组。对比两组检出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对照组检出27例(75.00%),观察组检出35例(97.22%),因此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检出率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椎体血管瘤患者,选择MRI检查,可清楚分析病变影像学表现,明确病变特征,显著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孙娜卢再鸣
关键词:椎体血管瘤MRI影像
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术前行选择性动脉栓塞的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symptomatic vertebral hemangioma, SVH)外科手术前行选择性动脉栓塞(selective arterial embolization, SA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7年10月期间在外科手术前行介入栓塞治疗的SVH患者共22例,对血管造影及栓塞结果、栓塞并发症、外科手术术中出血量、外科手术时长、手术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术中造影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率100%;共发现靶血管67支,栓塞血管67支,栓塞成功率100%;栓塞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外科手术术中出血量350~2 400ml,平均1 100ml;手术平均时长130min;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成功率100%。结论 SAE可有效的减少椎体血管瘤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干预治疗方式。
朱章祥金书强曹海利苏国庆李映辰王宏辉
关键词:椎体血管瘤
术前肿瘤滋养动脉栓堵对侵袭性椎体血管瘤椎体切除术的影响
2019年
目的评估术前肿瘤滋养动脉栓堵对侵袭性椎体血管瘤椎体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7年3月采用病变后路椎体逐块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0例侵袭性椎体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行肿瘤滋养动脉栓堵分为A组(11例,术前行肿瘤滋养动脉栓堵)和B组(9例,术前未行肿瘤滋养动脉栓堵)。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A组3例、B组2例)因术中胸膜粘连发生胸膜撕裂,均立即缝合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于3~5 d拔管。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5年,平均1.35年。B组1例患者术后7 d因肺栓塞死亡;2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滤网及溶栓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其余患者术后局部疼痛均明显减轻,术后1个月疼痛消失。两组术后3 d 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及术后3 d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例(A组2例,B组1例)有神经症状者术后神经症状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1年随访时两组植骨均达骨质愈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情况发生。结论侵袭性椎体血管瘤椎体切除术前进行肿瘤滋养动脉栓堵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围术期输血量及其他围术期并发症。
樊宏国郝定均郭云山张新亮高文杰王晓东朱金文
关键词:椎体切除术滋养动脉

相关作者

杨新健
作品数:181被引量:1,080H指数:1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动力学 栓塞
吴中学
作品数:291被引量:1,873H指数:2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栓塞 颈动脉海绵窦瘘
张友平
作品数:62被引量:390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市神经外科科研究所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栓塞 颈动脉海绵窦瘘 动脉瘤 微弹簧圈
赵宏光
作品数:56被引量:326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癌 数字钼靶 椎体血管瘤 乳腺疾病 钙
何仕诚
作品数:185被引量:1,453H指数:22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研究主题: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介入治疗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