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446篇“ 民间文学“的相关文章
民间文学
本书介绍了《格萨尔》、《藏戏》、神话传说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的艺术特征和思想特征。
米玛编
关键词:文学研究藏语藏族少数民族文学
民间文学
涂石著
关键词:少年读物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何为
2024年
民间文学文本研究成就了一大批学者,其业绩也催生了民间文学学科,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得益于作家文学观的理论支撑及其方法的运用。然而,民间文学毕竟不等于民间文学文本,也不完全属于文艺理论所定义的文学民间文学是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民间文学生活”意谓文学是用以交流的方式和话语,交流的生活世界构成民间文学存在的唯一场域。“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际”是民间文学的现代化定义,当下各种小群体及交际圈蜂拥而起,其内部的表达几乎都是艺术性的。对于民间文学界而言,在关注民间文学传统转型及重构的同时,抖落传统的重负,直面小群体内新型的民间文学行为及过程,才能为民间文学学科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万建中
关键词: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小群体表演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
2024年
2024年1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官方网站公开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以下简称《要求》),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专业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学位授予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从业者来说,《要求》最引人关注之处,是将原有的八个二级学科增加到了十一个:一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成了“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二是新增设“中文创意写作”,三是“民间文学”时隔27年重回二级学科序列。《要求》对于民间文学的具体要求是:“本学科主要对象是指民众以口头方式创作、流播、传承的文学,分支学科包括神话学、故事学、传说学、歌谣学、史诗学等。从学科历史和特性而言,民间文学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传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学科内涵及研究内容跨越了民族和国家,注重人类共同关切、表达人类共同愿望;既是超越中外、全人类共享的文学形态,又是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优良载体,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适合国际文化交流,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等。本学科兼重文献和田野实践及调研,与中国语言文学其他二级学科充分交叉共通,并能拓展为基层文化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教育、文创产业、旅游开发、社区文化工作等。本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在通俗文学、戏剧影视和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学研究等方面已产生广泛影响。”从程序上说,《要求》只是一份提前释放的学科建设“参考依据”,并不是正式官宣的“学科目录”,所以,《要求》特地说明:“本次公布的《研究生教育�
毛巧晖冯文开黄景春陈泳超施爱东
关键词:民间文学从业者学科专业建设二级学科
网络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探析
2024年
网络民间文学是互联网催生的新型文学样式,兼有民间文学特征与网络属性,是民间文学在网络时代动态发展出的形式。以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传统民间文学借助互联网实现了现代化转向。网络不仅为个体提供了表达自我意志的舞台,而且建构了一个崭新的共同话语空间。互联网平台让信息交换可以在瞬间实现,个体的“民”在创作、传播、接受、再创作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感召于内心对道德和正面价值的天然追求,自然而然凝聚成一个超越时空、超越现实身份、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想集体。网络民间文学通过集体激活了传统民间文学范式,同时,又完成了对民间精神的回望和回归。
陈禧禄朱贺琴
关键词:集体性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2023年度报告
2024年
2023年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础研究稳步推进,学者在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说唱等分体裁研究和个案阐释上,均取得可观的进展,并对当下的一系列学科核心观念,如口头交流、故事诗学、跨文体传播、仪式文艺等展开深入挖掘。同时在学科的社会参与上持续发力,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但本年度的民间文学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体裁研究的不平衡,部分研究有扎堆热门话题、低水平重复、缺乏创造性的问题。针对即将到来的学科目录调整的契机,有必要尽早展开学科规划,抓紧学科布局,推动民间文学研究顺利开展。
祝鹏程
关键词:民间文学学科建设
社会改造与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兴起(1918-1928)
2024年
具有现代意义的民间文学研究是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成果之一。创建民主社会的现实要求使得平民的价值和权利得到提升,在社会层面上高扬平民的价值和权利。胡适领导的白话文运动以“文学再造”的方式从学理上肯定平民的价值,摆脱了语言形式对人表达的束缚。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到民间去”运动把目光深入到中国的乡村和农民,期望通过知识分子的改造,实现农民的觉醒。正是在走向民间、关注现世生活的趋势下,民间文学文学性和民族性的特质被放大,并融入社会改造的进程中,这形塑了知识分子对民间文学的认知,促进了“民众在学术史上的抬头”。
黄元韬
关键词:民间文学社会改造白话文运动
《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民间文学采风资料汇编》
2024年
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民间文学理论的影响,“人民口头创作”取代“民间文学”,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界的专用学术名词。“人民口头创作”尤为强调“人民性”和“口头性”,对当时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1954年至1956年,著名学者关德栋教授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四次开设“人民口头创作”课程。作为课程的“生产实习”,他于1955年和1956年的暑假带领学生前往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和淄博市进行民间文学采风。这两次采风开启了山东大学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先声,也成为1949年以后高校中文系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风活动搜集到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资料,编印《人民口头创作实习资料汇编》四册,在当时中国民间文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这部分资料经过进一步的整理,以《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民间文学采风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之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汇编》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临沂和淄博两地民间文学状况的集中展示,不仅为山东大学民间文学教学提供了有益补充,也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和区域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车振华(文/图)
关键词:人民口头创作中国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研究学术名词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2024年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自身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同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知识产权属性,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财富或是无形财产,已经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因而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保护范围尚未达成共识、权利主体身份难以确认、独创性要求有不同意见、保护期限存在较大分歧、产权保护制度有待完善,本文提出了完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路径:一是增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意识;二是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归属;三是完善独创性艺术作品标准的认定;四是提供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救济保障;五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
邓景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归属知识产权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保护中的想象、真相与走向
2024年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单行立法至今未出台,这是由民间文学艺术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我国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落差表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应当回归到私法的框架之下。需要厘清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和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后者是对前者的演绎作品,前者不需要采用设权模式加以保护,后者则可以通过赋权给演绎个体的方式激励后续创作和利用。对于演绎过程中的歪曲、篡改行为,可以考虑在《著作权法》中引入公序良俗原则进行规制。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应当尊重市场逻辑。
孙山张雯雯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

相关作者

毛巧晖
作品数:151被引量:39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艺 学术史 民间文艺学
刘守华
作品数:157被引量:481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 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经故事
高有鹏
作品数:85被引量:131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民间文学 民族 文化 民间文化 神话
施爱东
作品数:150被引量:80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谣言 民俗学 故事 民间文学 民俗学者
吕微
作品数:63被引量:45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民俗学 民间文学 民俗学研究 中国民俗学 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