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75篇“ 波德莱尔“的相关文章
波德莱尔
本书是关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生平传记,通过作家的作品、日记等资料进行新的解读与评论。本书的特点是包含了若干珍贵的历史图片与照片,还原了作家生活年代的历史气氛。
(法)帕斯卡尔·皮亚著
关键词:传记
波德莱尔
本书作者以一系列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剖析了作家波德莱尔及其作品,堪称文学批评独创之作。
(法)让-保尔·萨特(Jean-Paul
关键词:波德莱尔文学评论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概念与19世纪时尚
2024年
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以介绍同时代画家贡斯当丹·居伊为契机,以19世纪女性时装、服饰、妆容的发展演变作为主要参照物与重要研究对象展开。时尚是波德莱尔现代性思想的主要参照和象征,文中波德莱尔通过对时尚服饰的研究提炼出现代性“短暂”、“偶然”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时尚与现代性具有一致性的观点。其对时尚的创新性阐述成为现代性研究的直接观察对象,也为19世纪时尚现象与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晓娟张涵青
关键词:波德莱尔
和而不同:波德莱尔与戴望舒的诗学比较研究
2024年
法国象征主义与波德莱尔和戴望舒联系密切,两者诗论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探微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学传统碰撞交融。文章将从比较诗学的视角,在诗的本体、艺术真实和可译性三个层面探究两者诗论的异同和原因。研究发现,首先,两位诗人是在艺术和道德此消彼长的关系中探讨诗的一般性本质,构建了美学–伦理的经验范式;其次,两者重表现轻再现,将摄影从诗学中放逐,但在真实和想象的关系上产生分歧;最后,他们谈及广义上的“诗”和“翻译”,以相似性跨越艺术形式的边界,承认“诗”的可译性,但是在可译性来源上产生分歧:波德莱尔认为其源于普遍相似性,延续浪漫派的“普遍可译性”,戴望舒认为其源于情绪的相通性,这是一种奈达式功能对等的忠实观。Both Baudelaire and Dai Wangshu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French symbolism.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ir poetic theories offer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intercultural dialogue and literary encounters between Sino-French civilizations. This study, adopting a comparative poetics approach, delves into the similarities, disparities and reasons in their theories across three dimensions: ontology of poetry, artistic verity, and translatability.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firstly, the poets explore the general essence of poetry within the dichotomy of art and morality, constructing an aesthetic-ethical empirical paradigm. Secondly, they prioritize representation over reproduction, exclude photography from poetic, but diverg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ity and imagination. Lastly, they discuss “poetry” and “translation” in a broader sense, traverse the boundaries of artistic forms with similarity, and acknowledge poetry’s translatability while disagreeing on its source: Baudelaire posits it originates from universal similarity, extending the Romantic school of “universal translatability”;whereas Dai sees it rooted in emotional resonance, embodyi
王龙
关键词:比较诗学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与郁达夫创作中的颓废气息比较论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新文学受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的产物,其作品表现出颓废、伤感的浪漫情调,这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波德莱尔有着一定的渊源。波德莱尔和郁达...
蒋竺峰
关键词:波德莱尔艺术格调
波德莱尔的巴黎书写与现代城市美学的诞生
2024年
现代城市美学有着重视瞬时性和内在性的美学特征,它是现代艺术家在无法把握匿名的大众和现代性工业制造的速朽产品中出于“好奇”和“震惊”的内在性体验的创造。波德莱尔作为现代城市美学的奠基者,发现了作为19世纪现代都市典范的巴黎的畸形、阴翳、忧郁之美,一种短暂、偶然、现时的时间美学维度,以都市大众为主角的崭新英雄气概;确认了现代城市美学的创作主体所具有的闲逛者、“医生”、诗人的三重功能角色合一的艺术家精神;揭示现代都市作为天堂和深渊的对反相成,也是美学和丑学的一体共生,是现代艺术家在现代都市的处身情境中运用通感应和的艺术法则的创造。时间、变化和对于现时的自觉是现代城市美学的价值源泉,它改变了自古代文明以来的悠久的永恒性美学。
杨柳何光顺
关键词:波德莱尔
作为“神契”的Correspondance:波德莱尔的应和思想新释
2024年
波德莱尔的Correspondance思想作为现代性理论的结晶影响甚大。代表性的汉译“应和”“交响”“契合”“通感”“感应”等均从文学史的角度表达波德莱尔力图恢复人与世界完整体的思想,但诸种汉译并未突显出Correspondance思想中重要的超验性意义。细绎Correspondance思想,水平方向的Correspondance以身体直观和“广阔性”语言的方式融合感官以及人与世界,垂直方向的Correspondance以象征为中心,借由从有限到无限的深度追求达至绝对美的理想,而作为现代生活的英雄的浪荡子也以审美救赎为己任,如是诸多面向皆具有神性、无限、审美救赎等非实在的实在论内涵。因此,此种内含着超验意义的Correspondance思想,用“神契”译之较之于“应和”“契合”等语词翻译更为合理,以此为波德莱尔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的可能。
妥建清
关键词:波德莱尔浪荡子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波德莱尔——论本雅明《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
2024年
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本雅明批判波德莱尔过分夸大了作者和作品独立性的革命力量:波德莱尔迷恋诗歌暴动和现代主义英雄对社会的破坏性,而不知革命的真正力量是无产阶级;闲逛拱廊街和移情人群,看似是对劳动异化的反抗,实际已沦为出卖劳动力的商品;为实现艺术自律而提出的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因生产脱离社会现实的虚假意象反而壮大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声势。本雅明超越了波德莱尔,转变为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旨在发动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以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康欣欣李茂增
关键词:本雅明波德莱尔历史唯物主义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是萨特一系列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剖析作家及其作品的第一部传记性专著,堪称文学批评独创之作。萨特认为波德莱尔的一生都是自我选择和设计的,从生活作风、立身处世到诗歌创作皆择恶取之,为恶而恶,最终达到恶的反面-善,给...
(法)让·保尔·萨特作
波德莱尔的后浪漫主义诗学研究
波德莱尔作为西方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所生活的时期不仅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退潮期,还是西方美学精神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交汇时期。站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十字路口,波德莱尔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文艺思想上,既继承了...
周立红
关键词:波德莱尔寓言

相关作者

刘波
作品数:13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外语学院
研究主题:波德莱尔 象征主义 矛盾修辞 美学思想 诗歌
李珺平
作品数:85被引量:139H指数:7
供职机构:岭南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思想 波德莱尔 文学理论 文论 兼及
户思社
作品数:32被引量:79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
研究主题:诗歌 杜拉斯 诗歌美学 法国文学 波德莱尔
吴晓东
作品数:154被引量:891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桥》 诗学 废名 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宋军
作品数:14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波德莱尔 人物性格 《恶之花》 复仇 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