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6篇“ 泥沙来源“的相关文章
一种近海港口码头淤积泥沙来源追踪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近海港口码头淤积泥沙来源追踪方法,包括:获取定位浮标装置实测的泥沙运动轨迹;基于获取的实测数据,构建泥沙追踪模型Sed‑Track,并对泥沙追踪模型Sed‑Track进行训练,实现近海的港口码头淤积泥沙的数...
程知欣杜朝鹏洪国强李琴季则舟尤再进
指纹属性差异阈值的量化方法以及泥沙来源示踪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指纹属性差异阈值的量化方法,所述量化方法包括:S1、获取相对偏差数据集,S2、基于所述相对偏差数据集配置在该相对偏差条件下的多种泥沙来源对应的初始数据集;S3、将初始数据集按照多种来源比例进行混合,以得到在该...
倪玲珊方怒放戴伟史志华
基于复合指纹法的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泥沙来源研究
本研究在位于嘉陵江水系四级支流区的四川中部丘陵区同时也是紫色土区选取了一个典型小流域(万安小流域12.63km2),开展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示踪沉积泥沙来源的研究,探究该区域的主要泥沙来源,为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陈琦涛
关键词:泥沙来源指纹识别紫色土丘陵区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岩溶洼地小流域泥沙来源分析——以重庆市沙坪坝青木关岩溶槽谷区为例
2024年
本研究以青木关岩溶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采集林地、草地、坡耕地3类泥沙源地土壤样品和洼地沉积物样品,测定磁化率、TP、TC、TN、^(137)Cs和地球化学元素等26个指标,采用3种统计分析方法选择3组不同的最佳指纹因子组,分别为Kruskal-Wallis H检验(KW-H)与判别函数分析(DFA)相结合(KW-H+DFA)、主成分分析(PCA)与DFA相结合(PCA+DFA)、KW-H与PCA相结合(KW-H+PCA),然后利用多元混合模型对3个潜在源地的相对贡献进行估算。结果表明:KW-H+DFA估算林地、草地、坡耕地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5.17%、32.19%、42.64%;PCA+DFA估算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6.72%、29.14%、44.14%;KW-H+PCA估算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3.67%、27.36%、48.97%。基于不同统计组合的GOF、RMSE、MAE分别为94.47%、9.85、5.71;91.32%、19.95、10.08;90.11%、20.76、12.12。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统计方法会对沉积物来源的判别分析及精确度产生影响,强调在对泥沙来源进行研究时,应重视统计方法的选择,以便更准确地识别泥沙来源,进而更好地实施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蔡云丽魏兴萍陈诗蝶肖成芳李慧李良鑫
关键词:泥沙来源岩溶洼地
多因素影响下长江泥沙来源分布和输移规律
本书依据多期实地调查,收集长江流域长历时的降雨、径流、泥沙、河道地形资料及遥感影像等多源海量的数据,基于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技术,阐明多因素影响下长江流域水沙通量来源、分布及输移等时空分异规律,揭示产输沙全过程的驱动机制...
熊明
一种近海港口码头淤积泥沙来源追踪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近海港口码头淤积泥沙来源追踪方法,包括:获取定位浮标装置实测的泥沙运动轨迹;基于获取的实测数据,构建泥沙追踪模型Sed‑Track,并对泥沙追踪模型Sed‑Track进行训练,实现近海的港口码头淤积泥沙的数...
程知欣杜朝鹏洪国强李琴季则舟尤再进
流域产输沙模型中考虑泥沙来源的动态粒径计算方法
2023年
为准确反映泥沙粒径分布特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提高流域产输沙模型的模拟精度,以黄河干流玛曲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季节的泥沙来源不同这一特点,采用坡面、谷沟、河道各来源泥沙量作为权重,基于WEP-SED分布式流域产输沙模型对流域产输沙过程中的综合泥沙中值粒径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并对采用泥沙固定粒径计算方法和不同来源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的模型模拟的玛曲水文站输沙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采用泥沙固定粒径计算方法相比,采用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可有效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其NSE值从0.601提升至0.706;采用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模拟的泥沙中值粒径呈现汛期小、非汛期大的动态变化规律,其年内分布规律与实测资料一致。
徐东坡周祖昊蔡静雅刘佳嘉贾仰文王浩
关键词:泥沙来源
基于土壤颗分粒径的泥沙来源量化研究
2023年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风水复合侵蚀区风力作用对水蚀的影响,为具有不同泥沙粒径侵蚀物质来源识别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支撑,也为风水复合侵蚀区侵蚀泥沙来源辨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覆沙模拟风蚀产物,基于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覆沙之后坡面侵蚀发育特征,同时为了有效区分不同时刻侵蚀物质的来源,尝试采用泥沙粒径作为指纹因子进行侵蚀泥沙来源贡献的辨识。[结果]不同泥沙粒径组的3个指纹因子(粒径范围分别为:26.303~34.674,104.713~138.038,138.038~181.970μm)通过检验被确定为最佳指纹因子。基于最佳指纹因子,通过多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出,在对同一土槽进行的3个阶段模拟降雨试验中覆沙层和黄土层的平均泥沙贡献率分别为48.2%和51.8%,24.8%和75.2%,6.8%和93.2%,且MAF>0.8。覆沙层的泥沙贡献率为第一阶段试验>第二阶段试验>第三阶段试验,计算结果与DEM相吻合。[结论]泥沙源地和侵蚀泥沙中的不同泥沙粒径组可作为指纹因子进行泥沙来源辨别,复合指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李骁政任宗萍张晓明李占斌李鹏潘金金
关键词:模拟降雨泥沙来源颗粒粒径
森林火灾流域侵蚀泥沙来源指纹技术研究进展
2023年
指纹识别技术是量化流域侵蚀泥沙来源的有效手段,如何应用于火烧流域,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总结森林火灾通过植被、土壤和灰烬加剧土壤侵蚀的机制,介绍应用指纹技术研究火烧流域泥沙来源的案例,重点分析放射性核素、矿物磁性、物理性质、地球化学元素和有机组分等指纹因子在火烧迹地的含量和性质变化,论述各类指纹因子在火烧流域泥沙来源研究中的适用性,并提出未来应重点关注指纹技术的物理基础、火灾后土壤性质的时空变化规律、指纹因子稳定性验证、燃烧灰烬的影响以及大粒径泥沙的识别等问题。为促进火烧迹地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理解森林火灾对于流域产沙格局的影响、提升火灾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
梁晨肖莉史忠林文安邦
关键词:森林火灾火烧迹地土壤侵蚀泥沙来源指纹技术
指纹技术识别泥沙来源近30年研究进展
2023年
为宏观掌握指纹识别泥沙来源的发展动态,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和土壤侵蚀研究提供参考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论文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CiteSpace软件和数理统计及文献计量法,对1991—2021年累计30年间的指纹识别泥沙来源领域内发布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7年起指纹技术识别泥沙来源研究开始快速增长,2013—2019年达到高热期,近3年有所下降;中国、美国和英国是现阶段的主要研究国家;英国、法国和德国是指纹识别泥沙来源研究的先驱;在合作研究方面,美国地质调查局与全球4个主要中心机构(中国科学院、洛桑研究所、西班牙研究委员会和巴黎萨克雷大学)有密切的合作联系;研究主要涉及环境、生态和地质3个领域,具体研究内容为指纹因子的选取,评价和判断泥沙贡献率的分析方法,且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农业区附近的流域。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为不确定性的考虑(潜在源地的识别与分类、样品采集、指纹性质变异等)、指纹因子再提升、多样区域和更大流域尺度、向实用工具转变。如何将指纹识别泥沙来源方法做成系统性的实用监测和评估工具,从而扩大应用范围以及减少该方法的成本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陈琦涛王添李占斌张皎李鹏程圣东
关键词:指纹泥沙来源文献计量学CITESPACE

相关作者

杨明义
作品数:116被引量:743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黄土坡面 泥沙来源 坡面 细沟侵蚀
阎新兴
作品数:32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泥沙来源 地貌特征 沉积物 泥沙 一期工程
张信宝
作品数:244被引量:2,377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研究主题:CS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137CS 长江上游
刘冰
作品数:53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泥沙来源 水土保持 指纹 固碳 水土保持措施
文安邦
作品数:132被引量:1,450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三峡库区 CS 紫色土 小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