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8篇“ 海绵动物“的相关文章
海绵动物提取物的抗菌和防污活性分析
2025年
为探索海绵动物天然产物的抗菌和防污活性,以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和典型污损生物硅藻为目标生物,测试其对细菌和硅藻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海绵动物提取物对四种待测细菌和三种微藻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对微型污损显示出一定的防污性能。四种待测细菌中,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MIC和MBC值分别为0.78mg/mL和3.13mg/mL。海绵动物提取物对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小新月菱形藻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中对中肋骨条藻的抑制效果最好,1.25mg/mL时抑制率为76.28%。该实验为海绵动物天然产物防污活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张田田王燕刘书伟
关键词:金色葡萄球菌三角褐指藻海绵动物污损生物防污性能
华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551~523Ma)硅质海绵动物的分布及其对海洋氧化的影响
2025年
海绵动物不仅是最基础的后生动物,而且是海洋中重要的生态工程师,因而海绵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问题一直吸引学界的关注.前人研究表明,海绵动物门在寒武纪第二世快速演化,而纽芬兰统的海绵化石分布零星,且保存较差.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绵骨针化石在全球各地,尤其是华南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地层中被发现,激起了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的新一轮思考和讨论.长期以来,海洋氧化被认为是生物演化的驱动因素之一,但是其与海绵动物演化的关系目前不甚清晰.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总结华南五个剖面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硅质海绵骨针的分布规律,探讨硅质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模式.空间上,依据现阶段的地层对比框架,单轴骨针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出现于下大陆架-斜坡地区,可能在寒武纪早期扩张到上大陆架和深水盆地.时间上,五个剖面的资料显示,单轴海绵骨针的数量、大小和多样性逐渐增加,同时伴随双轴、三轴和多轴海绵骨针的出现.尽管部分海绵骨针的生物属性还存疑,但是最早出现的骨针都是单轴骨针,且具备与现代普通海绵动物类似的骨针集合体形式,据此推测硅质普通海绵动物的出现可能早于硅质六射海绵动物.此外,贵州四方井剖面和湖南燕子桥剖面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海绵动物的出现对应更为缺氧的环境.最后,本研究用箱式模型模拟海绵动物繁盛对海水溶解氧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海绵动物的滤食效应对深海氧化具有较弱的促进作用.
叶炎张磊张磊常珊易雨昊冯庆来
关键词:海绵动物箱式模型
海绵动物防污活性天然产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海洋生物污损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开展海洋活动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在海洋设施表面喷涂防污涂料是常采用的防污手段之一,然而防污涂料中的传统防污剂对海洋生态有一定的危害,亟需开发环境友好型防污涂料。海绵动物是海洋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来自海绵动物具防污活性的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根据化学结构总结为萜类、生物碱、甾醇类和肽类。另外,总结了防污活性研究较多的海绵动物的种属,分析了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和未来防污活性天然产物的发展前景。
张田田孙圣淇王燕刘书伟
关键词:海绵动物
比恐龙还老 神奇的海绵动物
一提到史前动物,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恐龙,其实除了恐龙,史前动物还有很多很多,而且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一直存活至今,未被生物界淘汰。它们才是生物界的生存大赢家。海绵就是其中之一,它们诞生于6-7亿年...
(瑞士)尼农·阿曼作
惠州大亚湾海绵动物水质净化能力初探
2023年
海绵动物具有强大的滤食能力,在净化污染水体方面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但国内对海绵动物对水质净化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山海绵属的海绵动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的海水水质净化研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研究海绵动物对海水中活性磷酸盐(P)、无机氮(N)的影响,并首次对惠州市大亚湾的海绵动物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海绵动物能减少海水中无机氮的含量,同时会导致活性磷酸盐含量升高,能有效改善水体营养盐环境,减少赤潮发生;调查采集到5个属的海绵动物,其中山海绵属及美丽海绵属均在渔排、海岛同时出现。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调查和研究,为惠州大亚湾海域海绵动物的开发以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肖思巧陈冰玲王军星廖诗杰杨小平
关键词:海绵动物水质
近海海绵动物在富集海水中溶解无机磷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近海海绵动物在富集海水中溶解无机磷中的应用。本发明可以很好的富集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磷,为近海污染水体(如养殖尾水)实现生态修复提供新思路和新生物材料。
赵晶甘碧芙杨晨昱
海绵动物共附生微生物对海洋柴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及影响
2023年
目的探索海绵动物共附生微生物对海洋柴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作用。方法以柴油降解率为指标从海绵中筛选降烃菌株,对降烃效果较好的3种菌株进行鉴定和复配,选出最佳降烃组合开展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并构建柴油污染模型验证生物修复效果。结果筛选降烃菌共38株,其中降烃效果最好的D1、D7、D8菌株分别鉴定为Halomonas aquamarina、Sphingopyxis terrae、Marinobacter aquaeolei;其降解率均在65%以上;3种菌株复配后优选最佳组合为D1-D7-D8;对降烃效果影响较大的3因素为初始pH值、柴油质量浓度和温度;对其响应面优化后得出最佳降解条件分别为7.41、32.79 g/L、30.65℃;按最优条件构建的模型实际降解率为84.17%,与预测值86.27%的吻合度较好。结论该研究可为海绵-降烃菌系共生体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为解决海水中柴油污染难以集中处理的问题开辟新途径。
侯亚楠刘书伟王燕张田田王阿文沈梦霞
关键词:柴油污染海绵动物响应面降解率
海绵动物共附生聚乙烯微塑料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影响因素响应面优化
近年来,海洋中微塑料的数量剧增,微塑料也被认定为一种新的污染物,对海洋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微塑料甚至可以通过生物链的传递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迫在眉睫。解决海...
沈梦霞
关键词:海洋污染海绵动物响应面优化
海绵动物共附生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复配及其降烃影响因素响应面优化被引量:1
2022年
为探索海绵动物体内微生物对海洋石油烃污染的生物修复作用,以石油烃降解率为指标从海绵共附生微生物中筛选降烃菌株,优选3种菌株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鉴定和复配分析,选取最佳组合开展转速、初始pH值、温度和石油烃浓度单因素试验,对降烃效果影响较大的3种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3因素对石油烃降解率的交互效应,并构建石油污染模型验证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的效果.结果表明:筛选降烃菌共23株,其中降烃效果最好的Y2、Y5和Y6菌株分别鉴定为Stappia conradae、Halomonas aquamarina和Sphingopyxis terrae,其降解率均在30%以上;三种菌株复配后优选最佳组合为Y5-Y6;影响降烃效果较大的3因素为初始pH值、温度和石油烃浓度,对其响应面优化后得出最佳降解条件分别为8.12、30.55℃、17.14 g/L;按最优条件构建的模型实际降解率为50.73%,其预测值为52.52%,两者吻合度较好.该研究可为海绵-降烃菌系共生体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为解决海洋石油烃污染物难以集中处理的问题开辟新途径.
侯亚楠刘书伟王燕张田田王阿文沈梦霞
关键词:石油污染海绵动物响应面
贵州剑河寒武系(第二统)杷榔组海绵动物系统分类和营养结构分层(Tiering)研究
海绵动物作为最原始的动物门类之一,对于探究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关重要。该类群不但现生种类繁多,且在寒武纪也盛极一时,是海洋底表生物群落的主要类群之一,因而成为研究寒武纪海洋生物与生态环境演化的重要例证。贵州寒武系...
凌陈晨
关键词:寒武纪海绵动物

相关作者

王德祥
作品数:128被引量:503H指数:1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研究主题:海绵 大黄鱼 海绵动物 方斑东风螺 海绵骨针
丁少雄
作品数:126被引量:745H指数:17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研究主题:大黄鱼 海绵 斜带石斑鱼 赤点石斑鱼 海绵动物
欧徽龙
作品数:30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研究主题:海绵 海绵动物 海区 叶片 附着变态
赵晶
作品数:59被引量:185H指数:8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研究主题:宏基因组文库 深海沉积物 海绵动物 海绵 肠道益生菌
陈军
作品数:45被引量:37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研究主题:海绵 海绵动物 海区 叶片 杂色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