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11 篇“ 涛动 “的相关文章
沱沱河冬季降水对北极涛 动 的响应 2025年 沱沱河冬季降水直接影响高原积雪,并通过热通量和辐射通量影响局地气候和大气环流。采用北极涛 动 指数提取了北极涛 动 正、负异常年份,研究了北极涛 动 异常对沱沱河站冬季降水的丰枯影响,分析了沱沱河站冬季降水与北极涛 动 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关系,并探讨了沱沱河冬季降水对北极涛 动 异常的可能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区沱沱河站冬季降水受北极涛 动 影响较为明显,两者之间存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显著正相关:①对于北极涛 动 正异常年,对应沱沱河站冬季降水偏丰概率较大。冬季北极涛 动 正异常年,高原东亚冬季风减弱,高原南部南支槽(印缅槽)增强,使得来自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相对偏强,导致降水偏多。②对于北极涛 动 负异常年,对应沱沱河站冬季降水偏枯概率较大;冬季北极涛 动 负异常年,高原冬季风偏强,引起南支槽减弱,西南暖湿气流相对偏弱,水汽难以北上进入高原,导致降水明显减少。 邵骏 彭万兵 梅同单 张智敏 段仙琼关键词:北极涛动 冬季降水 北大西洋涛 动 对欧洲北海与不列颠岛附近冬季闪电活动 的影响 2025年 本文利用2010~2022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资料和1993~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 动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对欧洲北海及不列颠岛附近区域(50°~66°N,20°W~15°E)冬季(12月和1月)闪电活动 的影响。此外针对2014年冬季(2014年12月与2015年1月)的极端闪电活动 ,讨论了NAO对这一闪电异常现象的主要贡献和影响过程。结果表明,NAO是该区域冬季闪电活动 最直接的气候影响系统,NAO指数与闪电数呈显著正相关。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NAO正相位时该区域闪电活动 明显增强。这是由于增强的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加强了北大西洋急流,使急流轴偏向在北大西洋海面上加强,闪电与急流的遥相关位于北大西洋中部,说明急流的加速作用是在北大西洋海表的急流入口区促进气旋波的产生并且随急流轴向东移动 。同时,NAO也使得欧洲西海岸附近海温升高、亚速尔高压输送水汽增多,促进了闪电活动 的产生。2014年冬季(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该区域出现了闪电异常增多的情况,闪电数量增加至平均闪电数量的数十倍,且与冬季平均态闪电数量的均值和概率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分析表明,偶极子—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的极端变化是此次闪电活动 异常的主要原因。NAO的极端正相位导致北大西洋急流、局地海温、水汽输送都向有利于极端对流产生的方向发展,进而在该区域产生了异常活跃的冬季闪电活动 。 于欣宏 张文娟 周震强 戴国锟 郑栋 张义军关键词:闪电 一种基于海湖相沉积物年纹层分析深时厄尔尼诺-南方涛 动 循环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沉积地层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海湖相沉积物年纹层分析深时厄尔尼诺‑南方涛 动 循环的方法。通过取样磨制薄片并进行高清扫描、估算沉积速率、元素平面分布、各元素含量主成分分析、对年纹层逐一进行激光原位碳氧同位素测试以... 韩豫 梁超 操应长 刘可禹厄尔尼诺-南方涛 动 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24年 厄尔尼诺-南方涛 动 (El Nin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对全球气候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印度洋季风、秘鲁沿岸的渔业生产以及北美的气候等.过去的研究在ENSO的观测、理论、预报和数值模拟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过去在ENSO的相关理论、预报、非对称性以及年代际变化、古气候下的变化以及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首先回顾了ENSO盛行的几组理论,具体包括Bjerknes正反馈机制、延迟振子理论、充放电振子理论、平流反射振子理论以及西太平洋振子理论.其次,系统地总结了厄尔尼诺常用的预报方法以及预报因子(如暖水体积、西太平洋风场、印度洋-太平洋风场的积分及赤道流场等),并讨论了目前预报仍然存在的局限性;非对称性和年代际变化是ENSO重要的特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再次,介绍了关于ENSO的古气候研究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主要结论,并对数值模拟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及ENSO对其他海盆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最后,对上述相关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张晓琳 马永星关键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动力学机制 古气候 盐度 MEPM模型: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变量厄尔尼诺-南方涛 动 预测模型 2024年 厄尔尼诺-南方涛 动 (ENSO)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年际时间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异常现象,并由Nino3.4指数表征其发生情况;除此之外,ENSO与众多极端气候事件密切相关。因此,有效的ENSO预测对于预防极端气候事件和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ENSO预测大多数是预测一个指数或者单一变量,对于模拟多气候要素下的ENSO预测研究较少。通过提出一种利用多气候变量的ENSO预测模型——MEPM模型,其中包括多变量信息提取模块(MIEM)和时空融合模块(STFM),捕获不同气候变量在时空上的相互依赖性,进而提高ENSO预测的准确性。选取了纬向风应力异常(τ_(x))、经向风应力异常(τ_(y))、海表温度异常(SSTA)和海表下150 m温度异常(SSTA150)4个变量的距平值进行ENSO预测。结果表明:MEPM模型在提前11个月的Nino3.4指数相关技巧上分别比北美多模型集合中的动 力预报系统CanCM4、CCSM3和GFDL-aer04高10%、20%和14%。此外,MEPM模型在中期Nino3.4指数相关技巧上显著优于其他深度学习模型,并可提供长达17个月的有效预测。 方巍 张霄智 齐媚涵关键词: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卷积神经网络 用于厄尔尼诺-南方涛 动 (ENSO)研究的海气耦合模式综述:中间型和混合型模式 被引量:3 2024年 厄尔尼诺-南方涛 动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率信号,起源于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并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等产生显著的影响。过去几十年来,广泛、深入而细致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致力于发展和改进海气耦合模式以用于ENSO模拟和预测,各种类型的海气耦合模式应运而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ENSO数值模式及其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包括已发展了一些高度理想化的概念(concept)模型来解释ENSO准周期性循环(包括正负反馈机制等);同时也已发展了几类复杂程度不同的海气耦合模式并用于对ENSO的真实模拟和实时预测等研究,尤其是已能提前6个月或更长时间对ENSO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等进行有效的实时预测。其中最为复杂的模式是基于原始方程组的大气环流模式(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AGCMs)与海洋环流模式(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OGCMs)等所组成的环流型耦合模式(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CGCMs),这类模式变量取为完全变量的形式(如总的海表温度场,其可以分解为气候态部分和年际异常部分),还考虑了尽可能详尽的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方案。中间型耦合模式(Intermediate Coupled Models,ICMs)是一类介于高度理想化概念模型与复杂的环流型耦合模式之间的简化模式,其对应的控制方程组采用距平形式,直接取大气和海洋年际异常场作为预报变量(如海表温度年际异常),而相应的气候平均态部分则由对应的观测资料来给定;大气与海洋模式间的耦合采用异常耦合(anomaly coupling)。混合型耦合模式(Hybrid Coupled Models,HCMs)是另一类简化的海气耦合模式,其中海洋或大气模式有一个分量模式采用了简化的距平类模式(类似于ICMs),而另一个分量模式则采用环流型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GCMs);如可采用统计的大气风应力年际异常模� 张荣华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 北大西洋涛 动 对长江源区径流的影响 2024年 以长江源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沱沱河站、直门达站实测径流,利用北大西洋涛 动 指数(NAOI)分析北大西洋涛 动 (NAO)的强度,研究NAO对两站冬季、夏季及全年径流丰枯变化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和交叉小波变换分析NAO与两站径流的多尺度相关特性,从海-气耦合影响大气环流角度分析NAO对长江源区径流的可能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冬季径流受NAO影响较大,2000年之前NAO强年对应径流偏枯概率较大,NAO弱年对应径流偏丰概率略大;夏季径流受长江源区气温影响更为显著,对于NAO强弱的响应不如冬季明显。NAOI与长江源区沱沱河站、直门达站径流在年代际变化规律上具有很好的趋同性,而对于年际或更短时间尺度上的相关关系不甚密切。沱沱河站、直门达站月径流与NAOI两者之间在整个1960-2020年时间轴上具有8~16个月时间尺度上的共振周期。两站与NAOI分别在1970年代、1980年代之前呈现同频同位相变化态势;之后呈现反位相变化态势。分析其作用机制可知,NAO作为北大西洋地区最重要的气候模态,通过大气遥相关和Rossby波列直接影响季风和西风带的强弱,进而调整青藏高原上空水汽输送和辐合、辐散场的分布,从而影响长江源区降水和径流的时空分布。 邵骏 卢满生 谢珊 钱晓燕 龚德林 杨坤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 径流 北极涛 动 驱动 的冬春欧亚陆面变量异常及其机理 2024年 北极涛 动 (Arctic Oscillation,AO)作为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年际变率的主模态,是气候可预测性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AO对中高纬度地表温度、土壤湿度、积雪等陆面特征变量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基于ERA5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和物理过程诊断,揭示了AO对冬春欧亚陆面变量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结果发现:伴随正位相的AO,欧亚地表温度呈现南北偶极型分布,即欧亚北部地表异常增暖,而欧亚南部地表异常变冷;而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则总体呈现南北向三极型空间分布,即中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减小、土壤异常干燥,而高纬度地区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低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AO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主导的异常水汽输送驱动 了上述欧亚陆面变量异常的形成。欧亚北部(南部)水汽的异常辐合(辐散)引起整层水汽和云量增加(减少),导致向下长波辐射增加(减少),使得北部(南部)地区地表异常增暖(变冷)。同时,异常水汽输送引起的降雪和降水异常导致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空间分布的形成。水汽的异常辐散(辐合)引起降雪或降水减少(增加),导致了欧亚中纬度地区(高纬和低纬度)积雪覆盖、雪深、融雪和土壤湿度异常减少(增加)。此外,AO驱动 的积雪覆盖异常通过冰雪反照率反馈加剧了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异常。 高雨迪 杨修群关键词:北极涛动 水汽输送 太平洋十年涛 动 对全球地表气温变化的影响足迹 2024年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modes have been found to modulate anthropogenic global warming rates on annual and decadal timescales,sometimes leading to periods of“slowdown”despite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1]). 梁莉莉 Alan D.Ziegler 陈德亮 Philippe Ciais 李肇新 梁时婧 王大山 徐荣嵘 曾振中关键词:太平洋十年涛动 地表气温 GREENHOUSE 北大西洋涛 动 对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 2024年 为分析近几十年来北大西洋涛 动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对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的影响,利用1969-2019年CN05.1高分辨率格点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AO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分解、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受冬季NAO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NAO与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即当冬季NAO为正异常时,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反之亦然。(2)东亚冬季大气环流受冬季NAO传播至东亚地区的波动 所影响,波活动 通量强辐散区主要位于北大西洋地区,其水平波作用量存在向东的传播路径,向南传播至北非地区后向北传播亚洲西部地区,而后向东亚地区传播并向南传播至太平洋地区。(3)冬季北大西洋涛 动 异常会通过影响对流层环流因子从而影响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具体表现为当北大西洋涛 动 正异常时,导致东亚北部上空位势高度正异常,东亚冬季风减弱,且此时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反气旋环流,以下沉运动 为主,导致中国东北地区气温偏暖,而当北大西洋涛 动 负异常时情况则相反。 范子璇 华维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 冬季气温 气候变化
相关作者
周天军 作品数:239 被引量:2,584 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年际变率 气候系统模式 降水 FGOALS 气候变化 陈文 作品数:111 被引量:1,853 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准定常行星波 年际变化 东亚冬季风 北极涛动 ENSO 王会军 作品数:187 被引量:3,850 H指数:3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 气候预测 降水 南极涛动 龚道溢 作品数:98 被引量:3,931 H指数:39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实验室 研究主题:大气环流 降水 北极涛动 气温 气候变化 杨学祥 作品数:166 被引量:320 H指数:1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厄尔尼诺 潮汐 地震 厄尔尼诺事件 拉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