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25篇“ 滇中城市群“的相关文章
城市群生态“韧性—风险”安全状态等级构建与分区
2025年
[目的]评估城市群生态系统的韧性及其面临的风险,以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方法]以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格局视角构建了生态韧性和生态风险定量评估模型,系统分析了2002—2022年生态韧性和生态风险时空动态演变。采用TOPSIS方法构建了生态“韧性—风险”安全状态等级,并提出了相应的分区管控策略。[结果](1)研究区生态韧性水平呈现“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值由2002年的0.3692上升至2022年的0.381,整体呈上升趋势;(2)生态风险呈现“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均值稳定在约0.04,整体趋于改善,但昆明周边的高风险区有所增加,占比由1.13%增至1.49%;(3)研究区2002—2022年整体生态安全状态等级下降,理想状态和良好状态的比例分别由1.21%和50.42%下降至0.54%和40.74%,而风险状态和敏感状态的比例则分别由9.67%和13.89%上升至11.37%和16.95%。[结论]研究区20年来总体的生态安全状态等级下降,其理想与良好状态比例缩减,风险状态与敏感状态增多。未来应针对不同状态区域制定相应的管控策略,以提升生态韧性、降低生态风险,保障生态安全与可持续性。
陈俏雄陈国平赵俊三赵俊三
关键词:TOPSIS生态分区滇中城市群
基于碳和的城市群生态系统碳固持服务供需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5年
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国西部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城市固碳增汇目标及其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目标,尝试从区域固碳供需的角度,提出契合区域发展特性的优化策略,为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采用InVEST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2020年的碳固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供需比值、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供需比值差异划分不同的碳固持服务发展主体功能区。结果表明:城市群碳固持服务供给大于需求,碳固持优势明显,碳固持需求量整体偏低且呈现部高四周低的状态,区县发展差异较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规划需加强西北部碳固持服务主体保育工作,协调东南部生态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供需平衡,优化部固碳服务重点建设区并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优化城市基础功能建设,提出“一核两心双翼”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带动周边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董俊梅潘悦张瀚琪陈文漪刘敏
关键词:滇中城市群
曲靖:撑起城市群重要增长极
2024年
曲靖,云南省GDP排名的“第二城”,正在被赋予更加重要的使命。202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曲靖建设云南副城市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其明确支持曲靖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云南副城市,建成引领发展的云南先进制造业心、支撑发展的网络型基础设施样板、承载发展的高品质宜居宜业城市、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区域功能心,成为城市群重要增长极,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心重要支撑点。面对《意见》提出的“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的目标,曲靖将如何实现?
石青川
关键词:滇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基础设施《意见》
城市群地表温度时空演变及其与LULC的响应
2024年
[目的]探讨城市群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覆盖(land use/land cover,LULC)类型的关系。[方法]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1990—2020年城市群区域的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反演LST,并采用Sen-MK趋势分析、均值-标准差法、城市热方差指数(urban thermal field variance index,UTFVI)和相关性分析等定量分析1990—2020年城市群的LST时空变化及其与LULC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1)城市群的年际温度等级存在显著时空差异,温区始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40%),但其面积占比逐年下降。(2)1990—2020年,UTFVI<0的区域呈逐年增加趋势,UTFVI>0.02的区域呈下降趋势,生态热环境逐渐改善。(3)不同LULC类型的LST存在响应差异。其,LST与建筑用地的面积占比呈显著正相关(r>0.70)。1990—2020年水域的LST始终最低,多年平均温度为17.38℃,而建筑用地和耕地覆盖的地区温度最高,多年平均温度均高于21℃。(4)1990—2020年,城市群城市迅速扩张,LULC变化显著,建筑用地面积增长100.29%,城市的快速发展使LST升高。[结论]LULC是影响LST的重要因素,合理配置LULC结构,能够改善城市群热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的合理开发规划及改善生态条件提供重要见解。
林之强彭双云施双富黄帮梅马岽玲朱紫怡马小亮龚陆平
关键词:LANDSAT地表温度LULC滇中城市群
经济流视角下的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研究
2024年
从“流空间”视角出发,采取2021年云南统计年鉴城市群截面数据,结合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城市群的经济流强度,利用Ucinet、Arcgis软件,分析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探究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城市群经济流强度差距大,形成“1+2+2+2+4”城市网络结构层级,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较为松散;昆明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最核心的城市,对其他城市的控制和辐射能力最强;从宏观的城市群经济流强度、微观的三次产业经济流强度来看,城市群城市间的经济引力总是昆明-玉溪间的经济引力最强;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的凝聚子城市分布大多呈现地理邻近效应,各子密度大小排序为:昆明与玉溪形成的子>个旧与蒙自形成的子=弥勒、楚雄和曲靖形成的跨界子>泸西、建水、石屏、开远四座城市形成的子
陈子依李燕李林峰周依典曾丽婷
关键词:滇中城市群引力模型
1990—2020年城市群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及多情景模拟
城市群作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对云南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城市群城镇人口、城镇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关注城镇建设用地发展的驱动因素规律,以探索...
杨春凤
关键词:滇中城市群城镇建设用地
城市群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其对LULC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通过分析城市群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覆被(land use/land cover,LULC)变化的响应,以深化对该区域碳循环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指导碳管理和生态恢复策略的制定。[方法]利用InVEST和PLUS模型模拟并预测1990—2030年城市群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结合土地覆被变化数据,定量分析碳储量与LULC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1)1990—2020年城市群的土地类型主要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其建设用地增幅最大;(2)城市群碳储量呈现出“先增后减,逐渐趋于平稳”的变化特征,2000年达到最高值,为1.46×10^(9)t,到2020年下降到1.45×10^(9)t,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3)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的碳储量预测显示,与2020年相比,4个情景到2030年碳储量均呈下降趋势,其生态发展情景下降最少,相比2020年下降0.43×10^(7)t,而耕地发展情景下降最为显著,相比2020年下降1.05×10^(7)t;(4)耕地和林地间的转变是影响碳储量的主要因素,其耕地向林地的转换对城市群碳储量增加尤为关键,林地增加可显著提升区域碳储量,而草地减少则对碳储量产生负面影响。[结论]林地和耕地转换对增加或降低城市群碳储量具有显著影响。
彭双云陈明潇张老伟龚陆平范嘉俊
关键词:滇中城市群碳储量
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及演化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城市群为研究单元,在ArcGIS和GeoDa技术支持下,采用相对发展率、泰尔指数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2009—2018年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8年城市群经济发展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城市群内部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但总体趋于平稳,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县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2009—2018年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正相关性增强,区域间经济联系加强,经济发展呈现出以昆明为心的向外扩张态势。为此,提出了强化一体化发展、环地区同步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模式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群经济政策改革、结构调整以及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胡锐刘志伟徐志鸿张雄浩赵俊三
关键词:滇中城市群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
城市群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对其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明晰三者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昆明城市群城镇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但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0-2020年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但出现了优和差级别面积占比同时增多的情况;受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仍处于过渡发展阶段。建议在昆明快速城镇化的示范效应下,大力推进曲靖、玉溪、楚雄城镇化进程,并根据各州协调状况采取差异化发展措施。
陈涛马成李志英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滇中城市群
土地利用冲突特征识别及驱动力分析——以城市群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识别土地利用冲突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是确定区域国土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基础。单一的土地利用分析方法,对地类内部间转化的更多潜在信息挖掘不足,致使冲突演变过程的地类变化状态特征不够明确。本研究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利用转换图谱直观表达土地利用的转换模式;从景观斑块的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算模型识别城市群199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将变化成分方法和强度分析方法相结合,探讨不同冲突演变下各地类的增加和减少强度特征;基于斑块生成模型(PLUS),揭示土地利用冲突驱动机制。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强度指数由0.11%增长到0.79%,以交换变化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数量变化显著,且耕地趋向性转变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平均冲突指数增长了0.07,在空间上呈现西强东弱的分布特征,集表现在东部地势平坦的耕地、林地和草地被建设用地侵占。耕地数量的减少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建设用地的扩张则受人口密度和GDP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冲突与地类之间剧烈的转换密不可分,在冲突增强的区域,建设用地的增加强度和耕地的减少强度较大,且耕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强度活跃。(2)兼顾自然禀赋大的生态用地和脆弱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山地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的缓解需重点保护地势平坦的生态用地。山地城市的开发建设需规避耕地、基本农田碎片化的风险。缓解高原山地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人口高度聚集和客观追求经济发展。本研究可为城市群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和山地城市群城市规划和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周泽全斌张海波
关键词:强度分析驱动力滇中城市群

相关作者

赵俊三
作品数:241被引量:1,397H指数:20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GIS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 滇中城市群 信息系统
陈国平
作品数:102被引量:376H指数:11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滇中城市群 土地利用 耕地 多尺度 驱动力
牛乐德
作品数:62被引量:216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滇中城市群 协调发展 土地资源 产业结构 土地利用
吴映梅
作品数:181被引量:800H指数:15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经济发展 影响因素 滇中城市群 资源环境 产业结构
陈红
作品数:32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玉溪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滇中城市群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 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