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0篇“ 牙槽骨改建“的相关文章
- OPG/RANKL/RANK系统对牙槽骨改建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牙外伤在口腔外伤中属于较严重病种,三氮唑-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在牙外伤治疗中可为外伤牙提供生长空间,了解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OPG/RANKL/RANK)系统可以为牙外伤生长提供较稳定的生长要素,OPG/RANKL/RANK三者共同作用于骨组织并辅助骨组织改建,已成为骨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三者共同维持骨内的稳态。OPG、RANKL、RANK等信号分子存在于牙周膜、含牙囊肿上皮、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上皮等组织中,大量实验研究表明,OPG/RANKL/RANK系统对牙齿萌出、生理性及病理性牙槽骨改建有重要影响,研究三氮唑-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与OPG/RANKL/RANK系统可以较好辅助提高牙外伤生存率。
- 李跃于炜玮高宏飞
- 关键词: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牙槽骨破骨细胞
- 隐形与固定矫治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的对比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治疗拔牙患者内收上前牙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本回顾研究选取2017至2022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Ⅰ类成人患者55例,年龄18~35岁,其中固定组30例接受唇侧固定拔牙矫治(男性3例,女性27例),隐形组25例接受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男性1例,女性24例)。采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区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及沿牙长轴方向距离釉牙骨质界3 mm、6 mm、9 mm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S1、S2、S3),以分析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固定组、隐形组治疗前后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情况;成组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间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量的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拔牙病例大量内收前牙后,腭侧牙槽骨高度均明显降低:固定组上颌中切牙降低(0.94±1.54)mm(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71±2.79)mm(P<0.001),上颌尖牙降低(1.29±1.33)mm(P<0.001);隐形组上颌中切牙降低(1.51±2.06)mm(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53±3.19)mm(P<0.001),上颌尖牙降低(1.07±1.42)mm(P<0.001),但固定组和隐形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隐形组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增加(0.32±0.44)mm(P<0.001),而固定组此处牙槽骨高度降低(0.05±0.55)mm(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内收前牙后唇侧牙槽骨普遍变厚,腭侧牙槽骨普遍变薄。隐形组上颌中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35±0.38)mm高于固定组(0.11±0.58)mm(P<0.05);隐形组上颌侧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23±0.52)mm高于固定组(0.03±0.66)mm(P<0.05);隐形组上颌尖牙S3水平腭侧牙槽骨变厚(0.41±1.31)mm高于固定组(0.23±1.56)mm(P<0.05),提示隐形矫治前牙内收容易发生倾斜移动,测量固定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9.22°±9.51°(P<0.001),隐形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12.85°±6.78°(P<0.001),与前述结果相符。结论正�
- 张瑞洁秦文郭子煜张明欣金作林
- 关键词:锥形束CT牙槽骨改建
- 咬合力和下牙槽神经及其协同作用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
-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降低食物硬度模拟咬合力下降,并建立下牙槽神经损伤大鼠模型,以分别探讨咬合力和下牙槽神经对大鼠牙槽骨改建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咬合力和下牙槽神经对大鼠牙槽骨改建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并初步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郑凯娟
- 关键词:咬合力失神经支配牙槽骨改建
- 成人重度牙周病患者应用隐形矫治器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成人重度牙周病患者应用隐形矫治器矫治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口腔科采用隐形矫治器矫治的重度牙周病患者82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位置、唇倾度、牙槽骨高度及牙槽骨密度变化,记录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结果:患者治疗后的牙齿松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CEJ-BM-La、CEJ-BM-L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唇倾度、Cu-PP、Cu-PL、Aa-PP均低于治疗前,Aa-PL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唇侧、舌侧、近中、远中牙槽骨高度及平均牙槽骨高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牙槽嵴顶区舌侧的牙槽骨密度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后患者的牙槽嵴顶区唇侧、根中区唇侧、根中区舌侧、根尖区唇侧、根尖区舌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牙槽骨吸收情况较治疗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PLI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GI、PD、S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重度牙周病患者牙槽骨应用隐形矫治器可达到满意效果,能有效改建牙槽骨,并改善口腔菌斑情况,患者需注意定时进行复查,关注牙槽骨状态变化及口腔健康的维护。
- 李薇韩志梅曹倩徐巍巍吕翔
- 关键词:成人牙周病隐形矫治器牙槽骨高度
- 中草药对糖尿病型牙周炎中牙槽骨改建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目的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因自身机体内环境因素导致唾液中葡萄糖浓度增高,小血管内皮细胞增厚,白细胞功能低下,最终致使牙周组织对疾病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糖尿病型牙周炎”。近年来随着中医中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中草药对各类疾病预防及治疗具有前瞻性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相关中草药对糖尿病型牙周炎患者牙槽骨改建的影响。
- 郑扬高书杰伍廷芸
- 关键词:中草药牙槽骨改建
- 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在压力侧正畸牙槽骨改建的动物实验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Piezo1在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槽骨中的表达及作用,并探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对不同时间点压力侧牙周组织中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破骨细胞数目、破骨细胞标记物(RANKL、OPG)、成骨标记物(Runx2、Osterix)和Wnt非经典信号通路(Wnt5a、CAMKⅡ)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增加,RANKL表达增加;Piezo1、OPG、Runx2、Osterix、Wnt5a及CAMKⅡ的表达先增高后下降。结论Piezo1可能参与了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的牙槽骨改建,并通过Wnt非经典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杜育桂何正权张一丹白琳娜李健怡杨凯
- 关键词:正畸牙移动骨改建
- 青少年上牙弓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的CBCT随访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青少年上牙弓前突患者拔牙治疗后以及经两年恢复期的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纳入15例青少年上牙弓前突患者,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后利用种植体支抗结合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治疗前(T0),治疗后(T1),保持两年后(T2)拍摄CBCT片,用DophinImaging多平面重建后分别测量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在各测量位点牙槽骨厚度(ABA),测量点分别为:釉-牙骨质界下3 mm(CEJ-3 mm)处、牙根颈部、中部、根尖部,分别记为TAC、TA1、TA2、TA3。各牙唇腭侧牙槽嵴顶到CEJ高度(BH)分别记为BCL、BCP,不同阶段间变化量记为Δ。经头颅标志点重叠后测量上颌中切牙水平内收量及垂直压低量,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T0-T1期,仅尖牙唇侧BH增加,余均减少。T1-T2期,中切牙及侧切牙腭侧有显著增加。T0-T2阶段,中切牙唇侧BH较治疗前增加。T0-T1阶段,各牙TA1、TA2减少,TA3增加。T1-T2期,中切牙及侧切牙TAC增加。T0-T2期,各牙TA1减少。T0-T1期,牙齿水平内收量与ΔBCP呈显著相关,其次是ΔTA3。T0-T2期,ΔBCP、ΔTA2、ΔTA3与牙齿水平内收量呈现低度负相关。T0-T1期,牙齿压低量与ΔTAC呈显著正相关,其次是与ΔTA3、ΔTA1呈低度相关。结论:青少年上牙弓前突患者在拔牙矫治期牙齿的垂直压低量和水平内收量与保持期牙根周围牙槽骨厚度及高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在保持期牙槽骨厚度增加,高度恢复。
- 夏珏瑶张赞赞钟冲金晶俞沣洋张佳男方群智卢海平
- 关键词:牙槽骨改建正畸学前牙CBCT
- 正畸力影响牙槽骨改建及通过成牙骨质细胞OSR2调控自噬/凋亡影响牙根吸收的机制研究
- 目的:本研究拟探索正畸力值在正畸牙移动(OTM)过程中对牙槽骨改建和牙根吸收的影响以及永生化成牙骨质细胞(OCCM-30)中奇数跳跃转录因子2(OSR2)在牙根吸收发挥的作用及机制,为防治OTM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牙根吸收提...
- 郑文皓
- 关键词:正畸牙移动牙槽骨改建牙根吸收成牙骨质细胞OSR2
- 不同咀嚼压力对大鼠正畸移动牙压力侧牙槽骨改建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研究不同咀嚼压力对大鼠正畸移动牙压力侧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4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线组5只、软食组20只和硬食组20只。基线组大鼠在实验初始处死、取材。软食组和硬食组建立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移动模型,左侧不加力作为对照。各组喂以相应饮食,分别于加力后第3、5、7、14天各处死5只大鼠,取双侧上颌骨。Micro CT测量加力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及压力侧牙槽骨骨体积/组织体积(BV/TV)、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骨小梁厚度(Tb.Th)。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计数破骨细胞数量;原位杂交染色观察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骨保护素(OPG)mRNA表达随时间变化情况。结果 第14天时软食加力组牙齿移动距离小于硬食加力组(P<0.05)。软食加力组与硬食加力组压力侧牙槽骨BV/TV、Tb.Sp、Tb.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计数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第5、7天,软食加力组的破骨细胞数量和RANKL/OPG比值均低于硬食加力组(P<0.05)。结论 较小的咀嚼压力会减低大鼠正畸牙压力侧牙槽骨中的破骨活动,减小牙齿移动距离。
- 田静王子龙肖丹娜范向飞
- 关键词:咀嚼正畸学骨保护素
- 隐形矫治器矫治与传统固定矫治对重度牙周炎正畸患者牙槽骨改建的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 探究隐形矫治器矫治与传统固定矫治治疗重度牙周炎正畸患者牙槽骨改建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134例重度牙周炎正畸患者随机均分为传统组与隐形组,其中传统组采用传统固定矫治器矫治,隐形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比较两组牙周健康指标、唇倾度、牙槽骨高度变化及密度变化、美容效果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正畸前后,两组GI、SPD与GBI均较牙周治疗前下降(P<0.05),正畸12个月后,传统组GI、SPD与GBI较正畸前均上升(P<0.05),且隐形组正畸12个月后低于传统组(P<0.05);正畸12个月后,两组上、下颌唇倾度较正畸前均降低,且隐形组低于传统组(P<0.05),传统组上、下牙槽骨高度较正畸前降低(P<0.05),且隐形组高于传统组(P<0.05),传统组牙槽骨密度较正畸前下降(P<0.05),牙槽嵴顶舌侧骨密度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美容效果评分较正畸前上升,且隐形组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用于重度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对牙周及牙槽骨影响小,整体美观度高,值得推荐。
- 曾鑫陈潇黄小洋
- 关键词:固定矫治器重度牙周炎正畸
相关作者
- 范小平

- 作品数:50被引量:202H指数:7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牙髓 牙槽骨改建 锥形束CT 正畸治疗 正畸
- 叶国

- 作品数:28被引量:118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牙槽骨改建 低强度脉冲超声 低强度超声 成骨分化 牙周炎
- 郭宏铭

- 作品数:81被引量:243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托槽 CBCT 面部软组织 开裂 牙颌模型
- 向学熔

- 作品数:85被引量:336H指数:9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慢性牙周炎 牙周炎 META分析 碱性磷酸酶 牙槽骨改建
- 杨梅

- 作品数:6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牙槽骨改建 低强度脉冲超声 低强度超声 环氧化酶-2 前列腺素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