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5篇“ 电生理特点“的相关文章
- 出现可逆性传导阻滞现象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分析
- 2025年
- 目的研究发生可逆性传导阻滞(reversiable conduction failure,RCF)现象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特点,并探讨RCF与GBS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例出现RCF现象GB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采用治疗前后Hughes评分差异变化及电生理恢复情况分析发生RCF GBS患者的预后。结果9例患者中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2例,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AMSAN)2例,咽-颈-臂型(pharyngeal-cervical-brachial,PCB)GBS 2例,Miller-Fisher综合征(Miller-Fisher syndrome,MFS)1例,AMAN合并PCB 1例,PCB合并不完全MFS 1例。其中男4例,女5例,发病年龄34~74(52.8±12.0)岁。患者住院天数为(13.0±5.2)d,患者治疗前Hughe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2(1,3.5)分,治疗后为1(1,1)分,经治疗患者Hughes评分明显下降(P<0.05)。患者最早于病程第11天出现RCF,6周内行连续电生理检测显示,9例患者经治疗,降低的运动神经动作电位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快速恢复,轻度延长的远端潜伏期恢复至正常,传导阻滞消除,且并未出现波形离散。结论GBS多种亚型可出现RCF,其临床症状和电生理检查指标在6周内快速恢复,预后良好。
- 徐瑞琪刘煜东赵远净李思淼公艳梅刘莹
-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神经电生理
- 急性心肌梗死电生理特点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电生理特点。方法 选取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70例AMI患者纳入病例组,同期选取71例体检健康的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入院均接受全身检查,包括心电图电生理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等,总结AMI电生理特征。结果 病例组电生理Tp-ec、Tp-e/QT、QTd、QTcd以及心率变异性SDNN、RMSS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病例组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 Tnl、H-FAB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AMI患者电生理指标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密切相关。结论 AMI患者的心电图显示特征复杂,结合电生理特征中Tp-ec、Tp-e/QT、QTd、QTcd升高,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将有助于病情监测,并且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
- 江会娟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电生理
- 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电生理特点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200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糖尿病病程不同分组,分为<1年组(36例)、1~10年组(100例)和>10年组(64例)。所有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比较各组患者电生理异常情况。结果<1年组肌电图异常率为2.0%,1~10年组异常率为4.0%,>10年组异常率为13.0%,3组患者肌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均较1~10年组和>10年组高,1~10年组较>10年组高(P<0.05);<1年组各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均低于1~10年组和>10年组,1~10年组较>10年组低(P<0.05)。<1年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较1~10年组和>10年组高,1~10年组以上指标较>10年组高(P<0.05)。<1年组F波和H反射异常率均较1~10年组和>10年组低,1~10年组异常率较>10年组低(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电生理异常率越高。
- 王淑慧
-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肌电描记术
- 神经痛性肌萎缩90例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神经痛性肌萎缩(NA)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探讨其神经功能状况。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4年1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确诊的90例N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神经电生理数据,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对其临床表型及神经电生理特点进行总结。结果在90例患者中,男性占60%(54例),女性占40%(36例)。病程为12(3,36)个月(1周至5年)。患者的发病年龄为58(30,70)(21~87)岁。94.4%(85/90)的患者表现为单侧病变,左侧∶右侧为1∶1.3,仅5.6%(5/90)为双侧患病。患者多呈单相病程,仅有2.2%(2/90)复发。70.0%(63/90)的患者表现为上肢疼痛,病程1 d至1个月内可出现肌无力和肌肉萎缩;而30.0%(27/9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疼痛症状。病变主要累及臂丛的上干[64.4%(58/90)]。14.4%(13/90)的患者表现为上肢远端神经损伤,其中6.7%(6/90)为孤立性前骨间神经受累,6.7%(6/90)为孤立性后骨间神经受累,1例同时存在前、后骨间神经损伤。另有1例患者表现为双侧膈神经受累,1例为孤立性胫后神经损伤。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运动神经纤维轴索损伤是NA电生理表现的主要特征。患者运动神经传导表现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68.8%(55/80)]和潜伏期延长[31.3%(25/80)],感觉神经传导无异常[60.0%(48/80)]或表现为潜伏期延长[15.0%(12/80)]、波幅降低[12.5%(10/80)]、传导速度减慢[8.8%(7/80)]及波形未引出[3.8%(3/80)]。NA患者的神经传导检测在运动神经中以肩胛上神经异常最常见[70.6%(36/51)],其次是腋神经[58.3%(35/60)]、肌皮神经[50.7%(35/69)]、胸长神经(6/17)、前骨间神经[7.5%(6/80)]和后骨间神经[7.5%(6/80)]。在感觉神经中以前臂外侧皮神经异常为主[30.0%(12/40)]。针极肌电图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以冈下肌[69.2%(18/26)]、肱二头肌[68.1%(49/72)]、三角肌[65.3%(47/72)]病变多见。NA患者的磁共振神经成像(MRN)阳性率为62.1%(41/66),其中63.4%(26/41)表�
- 朱明霞马鸿玥李秀丽牟婧宇刘宏静陈静祁光菊冯新红
- 关键词:臂丛神经炎神经传导肌电描记术临床表型
- 难治性顶叶癫痫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与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难治性顶叶癫痫(PLE)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与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癫痫中心接受术前评估及手术治疗的9例难治性PLE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症状、脑电图(EEG)、头颅核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扫描结果及临床结局等信息,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9例难治性PLE患者的男女比为5∶4,其中6例有失空间感、头晕等先兆症状,其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分别是愣神和单侧肢体运动。发作间期EEG示,4例患者出现2种形式的放电,即局灶性放电和全导联广泛性尖/棘波/棘慢复合波。尖棘波放电最显著的部位最常出现在双颞区或单侧颞区电极有6例,其次是全导联广泛性棘慢波放电有4例,其后依次是单侧顶枕区、一侧半球等。发作期EEG示,8例为单侧颞叶或单侧顶叶起源,1例患者起源不明。5例MRI为阴性,2例为软化灶,1例为顶叶占位,1例为左侧缘上回皮层增厚。PET-CT结果显示7例为双侧或单侧顶区低代谢。8例行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植入,1例行硬膜下电极植入。9例中有8例患者接受了热凝毁损术,其中3例患者接受了致痫灶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分别为中心性血管性胶质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及致痫灶。9例患者术后疗效均为EngelⅠ级。结论难治性PLE的症状学致痫灶定位特征弱,单纯依靠头皮EEG易误诊,需要结合头颅MRI、PET-CT、颅内EEG及MDT讨论来综合定位致痫灶。经过多学科合作、应用多项技术手段综合定位后,对难治性PLE患者实施手术疗效较好。
- 张艳崔玉真李黎娜商继峰韩聪聪陈富勇肖海兵李勇杰
- 关键词:影像学头皮脑电图神经电生理
- 连续起搏记录技术在左束支起搏中的应用:不同深度间隔起搏的电生理特点
- 2024年
- 目的评估使用连续起搏记录技术鉴别电极在不同间隔深度所出现的各种起搏模式的可行性及其电生理特征。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并使用连续起搏和记录技术拟行左束支起搏(LBBP)的患者。记录标准12导联体表心电图及心腔内电图,比较LBBP植入过程中6种不同深度间隔起搏[分为右心室间隔起搏(RVSP)组、中间隔起搏(IVSP1和IVSP2)组、左心室间隔起搏(LVSP)组、非选择性LBBP(NSLBBP)组和选择性LBBP(SLBBP)组]的刺激到V_(6)导联R波峰值时间(Stim-V_(6)RWPT)、刺激到V_(1)导联R波峰值时间、刺激到QRS波末端时间(Stim-QRSd)及V_(6)-V_(1)峰间期的差异。结果出现6种起搏模式转化的患者共201例(83.4%,201/241),年龄(74.1±9.7)岁,其中男占57.2%(115/201)。发现NSLBBP组和SLBBP组的Stim-V_(6)RWPT显著短于RVSP组、IVSP1组、IVSP2组和LVSP组[(68.8±8.7)ms对(68.3±8.8)ms对(104.5±10.3)ms对(90.6±13.0)ms对(85.4±11.8)ms对(82.2±10.3)ms,P<0.001]。IVSP2组Stim-QRSd最窄[(134.3±14.8)ms],而不是NSLBBP组(137.4±16.4)ms。结论通过不间断起搏技术鉴别电极位于不同间隔深度的各种起搏模式是可行的。该6种起搏模式的特点各不相同,其中LBBP与LVSP的电生理特点明显不同,应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起搏模式,因此不应将LBBP与LVSP归入左束支区域起搏这个概念。
- 沈佳波江隆福吴昊李恒栋张璐钟进彦卓珊珊郑南张越琳
-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样-5基因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样-5(Cyclin-dependent kinase-like 5,CDKL5)基因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Developmental and 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DEE)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4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的CDKL5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CDKL5-DEE)患儿临床资料和系列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结果共纳入16例CDKL5-DEE患儿,其中女13例、男3例。所有患儿均为CDKL5基因新生变异,其中错义变异6例、移码变异5例、无义变异4例、大片段缺失1例。起病年龄为出生后8天龄(d)~1岁(y)10月龄(m),中位年龄(85.94±95.76)d。起病时癫痫发作类型:强直发作4例[起病年龄10~52 d,中位年龄中位年龄(25.5±15.84)d];局灶性发作5例[起病年龄8 d~8 m,中位年龄(77.76±85.97)d];癫痫性痉挛发作4例[起病年龄3 m~1 y 10 m,中位年龄(6.25±3.49)m];双侧强直-阵挛发作2例[起病年龄30~40 d,中位年龄(35.00±5.00)d];局灶性发作并发癫痫性痉挛1例(起病年龄2 m)。16例患儿共进行了59次4 h VEEG监测。所有结果均为异常,其中背景正常26次、背景慢节律差25次、无背景8次;间期为后头部或局灶性放电16次、多灶放电19次、广泛性或伴局灶/多灶放电17次、高度失律7次;发作期监测到癫痫性痉挛发作33次、肌阵挛发作6次、局灶性发作5次、强直-阵挛发作2次、不典型失神发作2次、强直发作2次、肌阵挛序贯局灶性发作1次、局灶序贯成串痉挛1次、过度运动-强直-成串痉挛发作1次。6月龄以内的患儿背景均正常,随年龄增长,背景异常明显增多。发作间期2岁以内放电更多灶,2岁以后广泛性放电明显。结论CDKL5-DEE癫痫发作起病早且药物难治。癫痫性痉挛是每个患儿均出现的发作类型,且持续时间长,随年龄增长全面性发作明显增多。脑电图特点为6月龄以内背景正常,随年龄增长背景及间期放电均具有恶�
- 贾晨露范淑慧杨海坡姜玉武王爽
- 关键词:癫痫发作
- Marshall韧带介导心外膜相关二尖瓣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策略
- 2024年
- 目的阐述Marshall韧带介导心外膜相关二尖瓣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房颤动消融后心房扑动射频消融,且术中经高密度标测明确诊断为Marshall韧带介导心外膜相关二尖瓣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的38例患者,分析术中标测结果特征、消融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38例患者包括围绕二尖瓣逆时针方向折返30例、顺时针方向折返5例及双房折返3例,激动标测均可见“假局灶样”激动模式,激动突破点往往位于左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的嵴部或既往二尖瓣峡部心内膜面消融线后方。20例(52.6%)患者通过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终止心房扑动。在(18±9)个月的随访期内,4例患者(10.5%)出现了空白期后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Marshall韧带介导心外膜心房扑动多呈逆时针方向折返,具有特征性激动模式,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可有效终止该类心房扑动,且远期复发率低。
- 高明阳黄丽洪赖一炜郭琦黎旭董建增桑才华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扑动导管消融
- 高原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高原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23年7月1日—2024年9月30日就诊于青海省人民医院16例GBS患者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16例GBS患者中,出现四肢瘫痪13例(81%),下肢瘫痪3例(19%),感觉减退7例(46%),感觉异常9例(56%),感觉过敏3例(19%),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6例(100%),共济失调7例(37%),动眼神经受累2例(11%),球部受累2例(11%),舌下神经受累1例(6%);上肢和下肢皮肤交感反应(SSR)异常分别为9例(56%)和10例(63%)。GBS临床分型,15例患者(94%)为经典型,1例为(6%)为咽-颈-臂型。GBS电生理分型,9例(56%)患者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7例(44%)为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MAN/AMSAN)。结论高原高寒缺氧环境可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生理机能变化,导致GBS患者病情危重,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脑神经受累,呼吸肌受累,明显的低氧血症,其电生理损害可表现为脱髓鞘和轴索受损,容易累及小纤维感觉神经、自主神经,考虑可能与高原缺氧环境下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神经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 吴亚安谢玉存田文静蒋冬梅马维艺侯倩赵玲
-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电生理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电生理特点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周围神经临床症状、体征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108例)和无症状组(102例)。通过测定单侧肢体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运动远端潜伏期(DML)以及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N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分析两组患者电生理特点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危险因素。结果 有症状组的年龄大于无症状组,病程长于无症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无症状组高,有症状组的舒张压比无症状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均较无症状组减慢(P<0.01),正中神经、尺神经的DML较无症状组延长(P<0.01),波幅较无症状组降低(P=0.05)。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浅神经SNCV均较无症状组减慢,波幅较无症状组降低(P均<0.0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和病程与患者是否有神经损伤临床症状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生理检查对DPN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特别是对病程较长和高龄患者进行早期筛查,能有效预防和控制DPN的发生。
- 丁萍吴雪燕吉洁朱佳怡
-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电生理学
相关作者
- 王祖禄

- 作品数:808被引量:2,281H指数:19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 江洪

- 作品数:946被引量:4,477H指数:27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心血管病学 心律失常 冠心病 自主神经系统
- 黄从新

- 作品数:1,336被引量:7,923H指数:34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心血管病学 室性心律失常 冠心病
- 马坚

- 作品数:223被引量:2,139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导管消融 射频导管消融 冷冻
- 梁明

- 作品数:528被引量:485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方舱 冷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