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6篇“ 盆地成因“的相关文章
- 小型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特征与油气赋存被引量:2
- 2024年
- 沉积盆地分布广、数量多,其中小型盆地数量占比居多。中国小型盆地占全国盆地总数的80%以上,虽然发现工业油气藏的小型盆地占比少于10%,远低于大—较大型盆地(>76%),但是小型含油气盆地的油气丰度(HAPUA)大多较高,“小而富”盆地远高于多数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勘探成效较高。通过对中国16个含常规油气小型盆地的综合研究,根据盆地形成机制和动力环境的差异,将其分为残留型和原始型两大类型;进一步将后者细分为走滑、裂陷和热力成因3类。小型残留成因含油气盆地一般经历了主力烃源岩形成的原盆建造、后期改造残留和晚期覆埋生烃的演变时段,3期缺一不可。其中原盆中部分烃源岩得以残留奠定了资源基础,晚期深埋是烃源岩成烃-聚集并成藏的关键环节。原始小型含油气盆地中的走滑、裂陷和热力3种成因类型,均在较活动的动力环境中形成演化,一般具有较快沉降-沉积、较高地温场、活跃的深部背景和晚(后)期改造等特征。这类动力环境使盆地沉积了“小而厚”的地层并形成多种形式的构造圈闭,有利于生物超常勃发繁盛和优质烃源岩形成及生烃转化,有助于油气聚集成藏。盆地油气“小而富”与“小岩体成大矿”,在形成动力环境和成矿理论认识等方面有相通之处。这两大领域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可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参考。
- 刘池洋黄雷王建强王建强赵俊峰赵红格张东东秦阳
- 关键词:地质特征油气赋存
- 转换型陆缘——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成因类型再认识被引量:2
- 2022年
-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油气最为富集的陆缘三角洲盆地之一,过去普遍被认为是起源于白垩纪三叉裂谷的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剖析贝努埃槽和非洲陆上断裂体系及其相关盆地构造-地层结构,认为冈瓦纳大陆裂解前(侏罗纪-早白垩世)陆内存在巨型走滑断裂系,先期裂开的南大西洋和中大西洋沿该断裂系贯通形成赤道大西洋;提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为受先存大型走滑断裂体系影响的转换型陆缘盆地,具有明显的窄洋陆过渡带特征,致使现今三角洲主体沉积于新生洋壳之上;重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裂陷期、过渡期和陆缘期的形成演化历程,提出因边缘脊和洋底转换脊的遮挡作用,在过渡期转换型陆缘更有利于形成局限的海洋环境,为形成大面积优质烃源岩创造了良好条件,大幅度地提升了转换型陆缘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 冯志强郭丰涛张忠民殷进垠田纳新苏玉山郭荣涛吴高奎
- 关键词:被动陆缘盆地成因
- 中国典型大型走滑断裂及相关盆地成因研究被引量:14
- 2022年
- 扭动走滑构造是最常见的构造样式之一,走滑拉分盆地也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大地构造运动本质是岩石圈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变形过程,然而真正将走滑断裂和走滑拉分盆地的成因以及它们的特征和岩石圈性质联系起来研究的文献却很少。显然,区域应力场是形成构造运动的前提条件,是外因,决定了运动的基本方式,如走滑、拉张或挤压等(构造类型);而岩石圈是构造运动的主体,是内因,其性质决定了形成构造的规模和具体形态(样式)。中国境内发育的大量走滑断裂体系和走滑盆地展示:古老克拉通上发育大面积分布的多条小位移走滑断裂体系,如塔里木盆地古生代走滑断裂体系;被后期热活动破坏了的克拉通发育多条扭动断裂系,例如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郯庐断裂系、兰聊—盐山断裂系、太行山东麓断裂系,并和区域拉张应力场耦合形成雁列式断陷群(如渤海湾盆地);相对较弱的古生代基底岩石圈发育大型单一走滑断层,如郯庐断裂东北段,并沿断裂发育一些相互独立的走滑拉分盆地;而在固结较差的中新生代造山带往往形成一条平直的大型走滑断层,例如阿尔金走滑断裂、海原断裂等。本文内因外因相结合,从扭动应力场和岩石圈强度以及流变学特征,建立了不同岩石圈性质下下部韧性层和顶部(上地壳或上地壳上部)刚性层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以及扭动构造形成和演化模式,较好地解释了中国陆内发育的典型走滑断裂和走滑拉分盆地的成因机制。
- 冯志强李萌郭元岭刘光祥
- 关键词:走滑断裂刚性层韧性变形
- 柴达木中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动力学
- 2022年
-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的叠合盆地,新生代盆地的成因机制研究比较成熟,而中生代的成因机制尚存在一些争议,本文通过二维有限元方法计算模拟柴达木盆地中生代的应力体系和成因机制。模拟结果表明:盆地的构造演化与周缘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结合野外构造观测和古地理演化,认为柴达木盆地中生代断陷盆地演化经历两阶段:J1-J2时期为受近NWW方向拉应力作用的断陷盆地,J3-K1时期是受到近S-N向拉应力的断陷盆地,柴达木盆地沉降中心从柴北缘转移到柴东地区,最大主应力集中分布地区也从柴北缘转移到柴东。
- 魏论研侯贵廷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中生代应力场动力学数值模拟
- 三门峡断陷盆地成因机制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三门峡新生界断陷盆地受面积(大约4800km2)与资源成藏条件限制,一直未受系统研究。2019年3月,中化华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三门峡盆地进行函温1井施工时,钻至2150米古近系小安组地层,发现高产自喷轻质油流。据此,中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首次运用高精度深地震反射剖面、大地电磁(MT)、重磁、区域地质等方法技术,对三门峡盆地进行综合研究,认识到三门峡盆地是不同时空构造力系作用下,形成的新生界全地壳旋转花状构造断陷盆地,莫霍面滑脱层的解耦作用是三门峡断陷盆地全地壳花状旋转因素之一,盆地内部表现为断凹-隆起相间特征。
- 何发岐王付斌於文辉
- 关键词:大地电磁
-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新生代断裂特征与盆地成因
- 2021年
- 以恩平凹陷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断裂体系及盆地结构的精细刻画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和平衡剖面分析,恢复盆地发育演化过程,揭示盆地动力学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受基底先存构造与区域动力背景联合控制。裂陷早期: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降低及俯冲带后撤与印度板块俯冲联合作用下,导致了NW-SE向拉张应力场环境,造成了早期NE向低角度逆断层负反转,形成了NE向断裂控制的拆离半地堑;裂陷晚期:印支地块旋转挤出与古南海向南俯冲联合作用下,导致应力场由NW-SE向拉张转变为近SN向拉张,造成了控盆断裂由NE向向近EW向转变,岩石圈伸展模式由宽裂谷方式向窄裂谷方式转变,造成了盆地格局由孤立半地堑趋于相互连通扩展;裂陷拗陷期:岩石圈减薄中心向南迁移至南海扩张中心,整体处于裂后热沉降阶段;构造活化期:吕宋岛弧NWW向与欧亚板块发生弧-陆碰撞作用下,产生NNE向拉张,派生近EW向和NW向的共轭剪切作用,造成了先存近EW断裂复活及次级走滑断裂带的形成,导致了复杂断块升降运动。
- 石晓光
- 关键词:盆地演化新生代珠江口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对盆地成因的启示被引量:12
- 2020年
- 构造沉降作为盆地成因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盆地成因的解析。本次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内5口典型探井的多期不整合所代表的的剥蚀厚度进行恢复,结合去压实矫正模型以及平均密度、平均古水深等参数的确定,较为精确地刻画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构造单元自早寒武世至今的构造沉降特征,同时结合裂谷盆地瞬时拉张模型、裂后热坳陷模型以及前陆盆地挠曲模型对构造沉降曲线进行了模拟,对盆地成因进行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寒武世—中生代末期主要由早古生代沉降旋回、二叠—三叠纪沉降旋回与侏罗—白垩纪沉降旋回组成。其中岩石圈热冷却作用引起的沉降贯穿全地质时期。早古生代沉降旋回中,中寒武世的加速沉降主要体现在盆地南部,沉降机制为岩石圈伸展减薄,中奥陶世马家期为全盆地尺度的加速沉降,沉降机制仍为岩石圈伸展减薄。二叠—三叠纪沉降旋回中,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为该旋回的加速沉降期,该期加速沉降具有多幕裂陷的特征。侏罗—白垩纪沉降旋回中,中侏罗世盆地南部处于缓慢沉降期,沉降机制为岩石圈热冷却作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除伊盟隆起,盆地整体处于加速沉降期,沉降机制为前陆盆地引起的挠曲沉降。
- 开百泽何登发马静辉许艳华翟咏荷成祥
- 关键词:构造沉降盆地成因
- 一种渤海湾盆地成因机制的物理模拟分析方法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渤海湾盆地成因机制的物理模拟分析方法,包括:步骤S1、基于渤海湾盆地的基本形态特征,设计相似比例的构造物理模型;步骤S2、基于渤海湾盆地E<I>k</I>‑E<I>s</I><Sub>4</Sub>沉积时...
- 于福生王华王春英王于恒于佳富王丹丹王逸群吕旭阳李超王一丹
- 文献传递
-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活动性综合研究及盆地成因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发育于陇中盆地地震构造区内部,本文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表明,该断裂在最小埋深130m处有显示,联合钻探结果表明该深度处为新近纪湖相沉积地层,泥岩层顶面向盆地方向呈斜坡状,槽探未揭露出断层。综合研究表明该断裂发育在新近纪地层内部,并未上穿第四纪沉积物,属于前第四纪隐伏断层。秦王川盆地在古近纪—新近纪山间泛湖盆的基础上,由于区域构造应力不均匀挤压抬升,形成山间负向地形,成为第四纪多变环境下河流堆积的拗陷盆地。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不具有控制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的作用和形成地表破裂的能力,对盆地的构造稳定性不构成影响,亦不影响兰州新区的规划发展。
- 柳煜李明永刘洪春张有龙刘小丰王晓刚田文通马紫娟刘芳晓
- 关键词:活动性盆地成因
- 走滑—拉分盆地构造特征及盆地成因模式探讨:以中非多赛奥盆地为例被引量:15
- 2019年
- 立足于中非剪切带的构造演化,文章分析了中非剪切带对多赛奥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多赛奥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并从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分析入手,探讨了多赛奥盆地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强-弱"两期走滑作用控制,多赛奥盆地经历了扭张期、压扭期、拗陷期三期的构造演化阶段,扭张期为盆地的主要形成期,压扭期为盆地构造定型期。在晚白垩世压扭期,盆地东、西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压扭作用,形成东部主坳区和西部压扭区,东部主坳区遭受后期压扭作用较弱,表现为不对称的双断结构特征,而西部压扭区遭受强烈的后期压扭作用,地层发生弯曲变形,Borogop Ⅱ断裂发生正反转作用,形成大型正花状构造区。受早期扭张作用和后期压扭作用双重控制,多赛奥盆地发育两类五种构造样式。右阶右旋作用机制形成的扭张作用控制了多赛奥和塞拉迈特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
- 孔令武张树林韩文明赵红岩赵佳奇喻英梅
- 关键词:构造样式盆地成因
相关作者
- 张凌云

- 作品数:11被引量:13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
- 研究主题:盆地成因 新生代 拉分盆地 中生代 特提斯
- 许浚远

- 作品数:25被引量:17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盆地成因 新生代 中生代 盆地 地层压力
- 许淑梅

- 作品数:86被引量:454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深海 下古生界 气缸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三工河组
- 李金良

- 作品数:18被引量:261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胶莱盆地 浅层地震勘探 白垩纪 钻孔联合剖面 沉积构造演化
- 吴时国

- 作品数:254被引量:2,307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研究主题: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 深水区 南海北部陆坡 琼东南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