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2篇“ 真菌性食管炎“的相关文章
- 可疑真菌性食管炎真菌微生物特征分析
- 宋怡康
- 从浊毒理论角度分析真菌性食管炎治疗新思路被引量:2
- 2022年
- 真菌性食管炎是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力缺陷进而感染真菌所导致的一种疾病。毛宇湘教授发现真菌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与中医的浊毒致病理论相符,可将真菌归属于中医学的浊毒范畴。机体的免疫力与中医学中正气关系密切,正气不足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易产生浊毒,而脾胃虚弱又易导致机体正气不足,如此浊毒内蕴致真菌内生。因此,脾胃虚弱、浊毒内蕴为真菌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脾胃虚弱为本,浊毒内蕴为标。健脾胃与化浊毒法因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而有所侧重,临床治疗之时需审时度势,采用和胃8号方加减治疗,疗效确切。
- 孟宗德陈月魏莉瑛孟家瑞张立民毛宇湘
- 关键词:真菌性食管炎浊毒内蕴脾胃虚弱白念珠菌败酱草
- 无明显致病因素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炎症及免疫学指标水平及内镜下表现
- 2022年
- 目的分析无明显致病因素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炎症及免疫学指标水平及内镜下表现。方法选取93例无明显致病因素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纳入病例组,依据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同时期10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病例组内镜下表现并比较两组炎症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间的差异,筛选表达差异的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无明显致病因素真菌性食管炎的诊断价值。结果无明显致病因素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内镜下表现以KodsiⅠ、Ⅱ级为主,其中食管全段、食管上段为其好发部位。两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WBC、PLR、CD4^(+)/CD8^(+)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单项指标均具有一定的诊断预测效能,当3项指标联合时诊断效能最高。结论无明显致病因素的真菌性食管炎内镜下表现以轻症为主,WBC、PLR、CD4^(+)/CD8^(+)联合使用时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此类指标的动态监测有利于临床医生早发现、早诊断及合理治疗该类疾病。
- 焦文云曹新广张婧文刘靓郭长青
- 关键词:真菌性食管炎白细胞计数
- 真菌性食管炎患者抗真菌治疗期间血常规、免疫功能动态变化的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真菌性食管炎患者接受抗真菌治疗期间血常规及免疫功能动态变化的特征。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2例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纳入实验组,给予患者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抗真菌治疗;同期收治的42例反流性食管炎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 d、3 d、5 d、7 d及14 d,动态开展血常规检查及免疫功能指标监测。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期间,实验组白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则呈上升趋势;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中性粒细胞无明显变化。治疗1 d、3 d、5 d、7 d、14 d,组间白细胞计数差异显著(P<0.05);入院时、治疗1 d、3 d、5 d、7 d,组间中性粒细胞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14 d,组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对照组CRP均呈下降趋势,治疗1 d、3 d、5 d、7 d、14 d CRP水平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食管炎患者IgM及IgG均呈升高趋势,治疗1 d、3 d、5 d、7 d、14 d对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多伴明显免疫功能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治疗期间,血常规检查、免疫功能的动态监测可为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的疗效评估提供临床依据。
- 张春梅赵婷何晓莉彭雷
- 关键词:真菌性食管炎抗真菌治疗血常规检查免疫功能
- 真菌性食管炎采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和布拉酵母菌散联合疗法的效果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与布拉酵母菌散治疗真菌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以2017年6月—2019年6月入本院治疗的80例真菌性食管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按抽签法分为单一组(40例)与联合组(40例)。单一组仅以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联合组于单一组基础上联合布拉酵母菌散治疗。对比两组症状改善情况、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较前均明显降低,联合组治疗后的评分显著低于单一组;联合组用药方案的总有效率(97.50%,39/40)高于单一组(82.50%,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采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与布拉酵母菌散对真菌性食管炎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症状,且药物毒副作用少,用药安全。
- 牛浩
- 关键词:真菌性食管炎
- 真菌性食管炎65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真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后诊断的650例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50例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其检出人数呈逐年升高趋势,总检出率1.3%,但每年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好发于男性,以40~60岁的患者多见,以上腹痛、胸骨后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全段食管,镜下Kodsi分级以Ⅰ、Ⅱ级为主,主要合并疾病为慢性胃炎,其中95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39例。结论真菌性食管炎的检出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可为临床医师提供临床诊断决策。
- 虎金朋牛敏杨珍郑路路王佩周燕莫丽蓉张雪白飞虎
- 关键词:真菌性食管炎胃镜回顾性分析
- HIV感染者并真菌性食管炎及食管纵隔瘘一例报告被引量:1
- 2019年
- 真菌性食管炎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导致的食管炎性改变。其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易并发食管的真菌感染。本文报道一例HIV感染者CT诊断真菌性食管炎合并食管纵隔瘘病例,旨在了解该病CT的影像学特征,为相关诊断提供依据。
- 沈杉杉郭小皖纪红陈英敏
- 关键词:真菌性食管炎食管纵隔瘘纵隔脓肿肺栓塞艾滋病
- 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42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易患因素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2005年1月-2018年10月住院的42例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随机选取同期确诊为真菌性食管炎的非结缔组织病患者40例及未合并真菌性食管炎的结缔组织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临床特点。结果:与非结缔组织病的真菌性食管炎相比,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的患者中无症状者所占比例明显较多(分别为64.3%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Ⅳ级食管炎的比例明显较高(分别为52.4%和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相同治疗时间下,真菌性食管炎的治愈率也较低。与未合并真菌性食管炎的结缔组织病患者相比较,合并真菌性食管炎的结缔组织病患者,其激素剂量明显较高,分别为强的松[(22.77±2.30)mg/d和(15.83±2.01)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常无明显症状,但病情相对较重。激素剂量高的结缔组织病患者,发生真菌性食管炎的风险增加。治疗上需要足疗程甚至适当延长疗程。
- 戴逸君严青高飞林禾
- 关键词:结缔组织病真菌性食管炎激素
- 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的药学监护
- 2019年
- 通过对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的全程优化干预和药学监护,探讨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全过程,并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患者治疗好转出院。临床药师可协助医师制定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避免或减轻药品不良反应。
- 舒文琳
-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学监护隐球菌性脑膜炎真菌性食管炎
- 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布拉酵母菌散治疗真菌性食管炎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9年
- 真菌性食管炎(fungal esophagiti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食管炎症,是主要由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黏膜形成的伪膜性感染性食管损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年轻人发病率日益增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针对真菌性食管炎的治疗主要是经验性的口服药物治疗,至今在国内外文献尚未查到专业规范级别的对治疗真菌性食管炎具有指南或共识意义的药物和疗程选择建议。
- 李云峰任勤芳许翠萍
- 关键词:真菌性食管炎布拉酵母菌疗效观察奥美拉唑白色念珠菌食管损伤
相关作者
- 唐晓峰

- 作品数:6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阿拉善盟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胃镜 真菌性食管炎 真菌 溃疡 消化性溃疡
- 李坪

- 作品数:54被引量:226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
- 研究主题:肝硬化 内镜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内镜治疗
- 赵慧娟

- 作品数:20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钙化 乳腺 霉菌性食管炎 X线诊断 乳腺X线摄影
- 王玲

- 作品数:14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霉菌性食管炎 数字化 查对 X线造影 数字化X线
- 李芸芸

- 作品数:9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X线诊断 X线造影 数字化X线 真菌性食管炎 霉菌性食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