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98篇“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相关文章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卵巢肿瘤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效能。同时将良恶性肿瘤的强化均匀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第一分钟强化率、强化峰值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良恶性鉴别价值。结果: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44例为良性肿瘤,36例为恶性肿瘤,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42例为良性肿瘤,34例为恶性肿瘤,误诊2例,确诊率为95.00%(76/80)。44例良性肿瘤中34例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36例恶性肿瘤中,6例均匀强化,30例不均匀强化。良恶性肿瘤的曲线类型、第一分钟强化率、峰值时间特点差异显著(P<0.05)。恶性肿瘤的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卵巢肿瘤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同时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 张硕
- 关键词:卵巢肿瘤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
- 全方位护理干预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全方位护理干预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于贵州航天医院接受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各33例。对比2组患者的扫描效果、心理状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方位护理干预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适合在临床推广。
- 张卓仙
- 关键词:全方位护理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心理状态
- 使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 2024年
- 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进行诊断,并分析该方式的价值。方法 搜集病例的时间段介于2019年2月至2023年12月,以330例怀疑存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主要关注对象,应用MSCT、DCE-MRI明确病变性质,并依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治疗效果、影像学表现等信息判断上述两种方式的检出情况,明确诊断效能相关信息。结果 330例疑似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病理检查后,结果 显示性质为恶性者共计193例,性质为良性者共计137例;行MSCT检查的基础上,结果 显示性质为恶性者共计185例,性质为良性者共计145例,恶性符合率总计为95.85%;行DCE-MRI检查的基础上,结果 显示性质为恶性者共计189例,性质为良性者共计141例,恶性符合率总计为97.93%。DCE-MRI特异度、准确度高于MSCT(P<0.05);DCE-MRI敏感度虽高于MSCT,但两者差距较小(P>0.05)。总检出呈现更高水平的检查方式为DCE-MRI(P<0.05)。结论 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明确病变性质的过程中,可应用DCE-MRI方式展开诊断,其实施能够全面扫描病变区域,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信息,进而实现针对性治疗。
- 朱广彬
- 关键词:肝脏占位性病变MSCT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T2WI及DWI序列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观察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T2WI及DWI序列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海安市中医院收治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并根据不同序列检查方式的应用分为T2WI组、DWI组以及联合组。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比T2WI组、DWI组以及联合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效能,总结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T2WI及DWI序列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联合组诊断前列腺病变的准确率高于T2WI组与D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图像质量优良率96.30%高于T2WI组的81.48%以及DWI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独T2WI或DWI序列成像检查,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T2WI及DWI序列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最高,值得应用。
- 刘杰
- 关键词:前列腺病变前列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 乳腺X射线摄影、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鉴别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良恶性的临床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应用乳腺X射线摄影(MG)、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鉴别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乳腺X射线摄影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75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35例(良性组),恶性病变40例(恶性组),两组病变直径、患者年龄、病程、发病位置、体质量指数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的磁共振增强扫描分型多为Ⅲ型、Ⅳ型,良性组多为Ⅱ型、Ⅲ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值为500与1 000 s/mm^(2)条件下,恶性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的MG征象-毛刺征、漏斗征、粗大血管影等占比分别为80.00%、87.50%、90.00%,均显著高于良性组的37.14%、40.00%、40.00%(P<0.05)。MG、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诊断判断为恶性病变41例,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应用MG、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鉴别良恶性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100.00%(40/40)、97.14%(34/35)、98.67%(74/75)。结论: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应用MG、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鉴别良恶性具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 贾勇
- 关键词:钙化灶乳腺X射线摄影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表观弥散系数毛刺征
- 乳腺钼靶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 分析乳腺钼靶(MG)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扫描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20例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患者按照病变性质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两组均接受MG、 DCE-MRI扫描检查,分析MG、 DCE-MRI扫描单独及联合检查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MG检查显示,良性组的病灶直径小于恶性组,病灶个数少于恶性组(P <0.05)。DCE-MRI扫描显示,良性组的形状、边缘类型、强化方式和信号强度曲线评分均低于恶性组(P <0.05)。MG联合DCE-MRI扫描诊断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均高于MG、 DCE-MRI扫描检查(P <0.05)。结论 MG联合DCE-MRI扫描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 邓晓刘晓伟张晓琦
- 关键词:钙化灶乳腺钼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K_(ep)、K_(trans)、V_(e)联合ADC值对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血管渗透性速率常数(K_(ep))、容量转移常数(K_(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_(e))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对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医院收治的86例前列腺癌患者,按照前列腺癌格里森分级系统(GS)分为I级组(26例)、Ⅱ级组(38例)和Ⅲ级组(22例)。比较3组K_(ep)、K_(trans)、V_(e)、ADC值,分析其单一及联合对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结果Ⅲ级组K_(ep)、K_(trans)高于Ⅱ级组、I级组,ADC值低于Ⅱ级、Ⅰ级组,且Ⅱ级组K_(ep)、K_(trans)高于Ⅰ级组,ADC值低于Ⅰ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K_(ep)、K_(trans)、ADC值及联合诊断Ⅲ级前列腺癌AUC均>0.7,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DCE-MRI定量参数K_(ep)、K_(trans)、V_(e)联合ADC值诊断Ⅲ级高分化前列腺癌灵敏度较高,可为早期前列腺癌病理分级诊断提供依据。
- 康乐廖文伟郭浩轶刘中波
- 关键词: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表观弥散系数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在评估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在评估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26例,按检查方法分为三组,即实验组(42例)、对照A组(42例)和对照B组(42例)。对照A组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照B组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实验组进行两种检查方式联合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探究联合检查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每组42例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病灶结果均为单发病灶,各组检查结果分别为良性13例、恶性29例(实验组);良性12例、恶性30例(对照A组);良性13例、恶性29例(对照B组)。最终影像学检查显示良性13例、恶性28例、漏诊1例(实验组);良性8例、恶性20例,漏诊10例,误诊4例(对照A组)、良性9例、恶性20例、漏诊9例、误诊4例(对照B组);实验组患者的最终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要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42例患者中,恶性病变的ADC值低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占位性病变病情评估对于患者后续的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的效果理想,能够准确鉴别疾病的类型,提高疾病的检出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唐广洲杨绍飞
-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肝脏占位性病变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在评估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估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新沂市人民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均进行DCE-MRI和DWI检查,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单一检测和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比较不同病变类型检出的准确率;比较不同b值下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及不同病变类型动态增强参数变化情况。结果:DCE-MRI+DWI检查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6.15%和92.65%,均高于DCE-MRI单独检测的84.62%和7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DWI检查对不同病变类型检出准确率略高于DCE-MR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b值下ADC值比较显示,b分别取值为600 s/mm^(2)、1 000 s/mm^(2)、1 500 s/mm^(2)时,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良性)相比于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瘤(恶性)ADC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变类型动态增强参数比较显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良性)动态增强参数比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瘤(恶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DWI检查在评估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提高诊断效能和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李欣容葛蒙庄瑶
- 关键词:肝脏占位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 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 2024年
- 研究临床筛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中选择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技术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研究共选取60例乳腺癌良性与恶性患者,患者收治时间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均实施磁共振(MRI)平扫、DCE-MRI、病理检验(手术或穿刺病理检验),参考金标准(病理检验结果)分析影像学诊断准确性。结果 60例患者经病理检验后明确为恶性的有24例(40.00%),明确为良性的有36例(60.00%)。60例患者经MRI平扫诊断,结果 相同的有21例,计算其诊断符合率为73.33%(8+36/60),其敏感度为33.33%(8/24),特异度为80.56%(29/36),阳性率为53.33%(8/15),阴性率为64.44%(29/45)。60例患者经DCE-MRI诊断与病理结果相同的有34例,计算其诊断符合率为96.67%(22+36/60),其敏感度为91.67%(22/24),特异度为97.22%(35/36),阳性率为95.65%(22/23),阴性率为94.59%(35/37)。DCE-MRI诊断准确性高于MRI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乳腺良性疾病相比较,乳腺恶性疾病经DCE-MRI检查发现病灶早期增强、四周血管增粗迂回、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显著增强等情况的比例更高,发现皮下脂肪间隙模糊情况比例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图像中良性与恶性乳腺疾病有着不同的表现,借助该诊断技术能够对乳腺病变准确定性,从而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准确依据,以便进一步保障诊疗质量。
- 刘亚男
- 关键词:乳腺疾病MRI平扫DCE-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