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59篇“ 神经可塑性“的相关文章
针刺对脑梗死神经可塑性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5年
神经可塑性是脑梗死患者康复的重要机制之一,亦是当前研究热点。近年来,针刺已被发现能从多途径、多靶点调控神经可塑性,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损伤。文章总结了近十年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文献,发现针刺可以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内源性神经发生、轴突再生、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星形胶质细胞发挥治疗作用,并对上述影响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针刺参与脑梗死等其他慢性、重大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陶锋邓士哲朱巍明李波漩孟智宏
关键词:针刺电针神经可塑性脑梗死神经损伤
舞蹈专业训练对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元分析研究
2025年
目的观察舞蹈专业训练对人类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检索关注舞蹈专业训练对大脑灰质影响的研究性论文。通过激活似然性评估元分析的方法,对筛选出的文献中脑区激活峰值进行分析。结果专业舞者与非专业舞者在右侧颞叶上回、左侧前中央回、双侧额叶上回内侧部、左侧额叶中回和右侧辅助运动区的激活峰值存在显著差异。这些脑区与节奏感知、感觉运动整合、共情、动作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动作想象和动作观察学习等认知加工有关。结论舞蹈专业训练可有效塑造大脑的神经性功能和结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区分不同类别的舞蹈专业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进而较全面地观察舞蹈训练与大脑之间的关联。
侯建成陈桃林王涛宋秀芳魏高峡魏高峡周加仙
关键词:神经可塑性
运动改善超重及肥胖人群神经可塑性: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采用meta分析观察运动对改善超重及肥胖人群神经可塑性的价值。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PsycINFO及中国知网自建库至2024年8月1日关于运动干预后超重或肥胖人群脑激活变化的功能MRI(fMRI)文献,采用激活似然估计(ALE)法分析数据,得到脑区激活簇坐标。结果最终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186名超重及肥胖受试者。运动后,所有受试者右额中回激活增加,左小脑前叶、左楔前叶及右楔叶激活减少;其中,未成年人右扣带回及右颞上回激活增加,左小脑前叶、双侧中央前回激活减少;成年人双侧豆状核、右额中回、右扣带回及右海马旁回激活增加,双侧楔前叶激活减少。结论运动可改善超重及肥胖人群执行功能、工作记忆、注意力和运动控制相关脑区激活程度,且运动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改善情况存在差异。
李金坤王宁鲁长芬罗小兵洪晓彬
关键词:超重肥胖症运动疗法
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市康复医院老年康复科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32)与康复组(n=32)。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康复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参数、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康复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主动用力时间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运动轨迹平均偏差率均低于治疗前,且康复组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朱冬梅王宇刘楠孙玉珠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机器人上肢运动功能
神经可塑性机制在卒中后认知功能恢复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24年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而在国际卒中研究领域备受瞩目,但因其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而限制了有效治疗手段。临床观察性研究表明,卒中后12个月内患者的认知功能呈不同程度的恢复,这一恢复与神经可塑性机制密切相关。深入了解神经可塑性机制对于制定最佳的卒中后神经系统修复策略并对受损脑功能进行补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卒中后自发神经可塑性机制,包括神经细胞的可塑性、突触神经环路的可塑性和脑网络的可塑性,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神经可塑性与脑功能恢复的动态和复杂性。随后探讨了增强神经可塑性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非侵袭性脑刺激和其他方法,提倡早期干预效果好。尽管一些新兴方法尚缺乏明确的临床依据,但初步研究中的疗效令人鼓舞,有望开启卒中后治疗的新篇章。
方嵘陈生弟
关键词:卒中后认知障碍
甜菜源性甜菜碱联合强化训练对CSID大鼠神经可塑性神经发生的影响
2024年
甜菜碱(betaine,BET)是一种水溶性化合物,具有抗癫痫、神经保护和改善记忆等多种药理作用。本研究旨在考察甜菜碱联合强化训练(IT)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UMS)诱导的抑郁症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期开发新型抗抑郁治疗策略。本研究通过建立CUMS诱导的抑郁症大鼠模型,对大鼠进行甜菜碱(15,30和60 mg/kg)和强化训练干预。行为学评价包括蔗糖偏好实验(SPT)、旷场实验(OFT)和强迫游泳试验(FST),并记录了水平活动分数(HAS)和垂直活动分数(VAS)。通过HE染色法评价海马神经元形态,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中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中BDNF和TrkB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甜菜碱或强化训练相比,甜菜碱联合强化训练显著提高了SPT、HAS和VAS分数,降低了FST评分,改善了海马神经元形态,降低了海马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且显著升高了海马中BDNF和TrkB的mRNA和蛋白水平(P<0.05)。这些结果表明,甜菜碱联合强化训练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增强抑郁症大鼠的神经可塑性神经发生,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韩潇
关键词:甜菜碱神经可塑性神经发生
基于神经可塑性探讨相关治疗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
2024年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中国的医疗系统以及众多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神经可塑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涉及突触可塑性、轴突再生和萌芽、神经再生、血管生成、残存大脑区域代偿等复杂过程,但成年人自发性神经可塑性十分有限,需借助其他治疗手段加强神经可塑性。相关研究发现,药物、细胞疗法、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电针等治疗方法有助于增强神经可塑性,有益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恢复。除需继续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外,仍需进一步进行以上治疗手段的临床研究。
查梦园赵幸娟逯瑞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可塑性突触可塑性神经发生
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前母本隔离小鼠社会识别及前额叶皮层p-SYN1、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前母本隔离(PMS)小鼠社会识别和前额叶皮层(PFC)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耳迷走神经治疗因早期生活压力诱发的社会行为障碍的神经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0只。采用社会识别检测各组小鼠社会识别能力;高尔基染色方法检测小鼠PFC树突棘密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PFC脑区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1(SYN1)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FC脑区BDNF、SYN1、磷酸化突触素1(p-SY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社会识别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陌生鼠区域的停留时间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在陌生鼠区域的停留时间上升(P<0.05)。高尔基染色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树突棘数量和密度减少(P<0.05),电针组小鼠树突棘数量和密度增加(P<0.05);qPCR实验中,三组小鼠SYN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BDNF mRNA下降(P<0.05);Western blot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BDNF、SYN1、p-SYN1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的BDNF、SYN1、p-SYN1的表达水平上升。结论:电针能改善PMS介导的小鼠社会识别行为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相关脑区神经元树突结构,提高前额叶皮层p-SYN1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马逢乐李琛袁伟董茜茜
关键词:神经可塑性前额叶皮层电针
运动促进海马神经可塑性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4年
神经可塑性被认为是构成健康个体认知功能的基础,包括神经再生和突触重塑。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中,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异常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元和突触的异常丢失、大脑海马微环境的恶化导致调控认知功能的海马神经可塑性受损。由于导致AD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比较复杂,单独药物治疗对减缓AD认知功能衰退效果不佳。现有研究已证明运动可对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有益影响,近年研究显示运动可能通过改善大脑微环境的相关病理因素,如神经炎症、神经元过度凋亡、线粒体自噬失调,促进神经再生和突触重塑,进而提高认知功能。因此,运动促进海马神经可塑性可能是缓解AD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策略之一。本文旨在综述运动通过改善AD相关病理因素,促进海马神经可塑性,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等的分子机制,期望能够为制定预防和治疗AD的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
张昕徐浩程赵仁清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可塑性
Rho/ROCK信号通路在神经可塑性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神经可塑性是大脑在发育过程中产生的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发生机制是神经元产生突触可塑性,通过突触与大脑其他部位的神经元相互作用,最终实现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变化。神经可塑性神经发生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分子基础,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ho/ROCK(Rho GTPase/Rho-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信号通路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信号通路之一,它在神经发育和突触可塑性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Rho/ROCK信号通路在神经可塑性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陈益敏张婧凡曾楚华
关键词:神经可塑性RHOROCKRHO/ROCK信号通路

相关作者

曾进胜
作品数:486被引量:4,517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死 脑梗死后 继发性损害 卒中 脑卒中
余剑
作品数:91被引量:37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死 NETRIN-1 脑梗死后 神经可塑性 丘脑
肖农
作品数:318被引量:1,267H指数:17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脑性瘫痪 脑瘫患儿 麻黄碱 脑瘫
明东
作品数:939被引量:1,113H指数:18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
研究主题:脑电 脑-机接口 脑电信号 脑机接口 功能性电刺激
王麟鹏
作品数:273被引量:1,711H指数:2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研究主题:针刺 针灸 偏头痛 针刺治疗 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