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6篇“ 种群趋势指数“的相关文章
- 种群趋势指数的方差近似估计式及其应用(英文)被引量:2
- 2008年
- 根据吴惠龙等(1986)发表的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生命表及Watt种群趋势指数数学模型,在delta-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种群趋势指数方差的近似估计法,并应用于评价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及化学杀虫剂(甲六粉)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根据中心极限定律,当样本足够大时,种群趋势指数近似于正态分布。根据近似方差估计量以及Z-检验方法,取得以下结论:放蜂区明显优于对照区,因其种群趋势指数取值较小,相应的P值为0.0111,该区也明显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区,相应的P值为0.0036。杀虫剂处理区差于对照区,因其种群趋势指数值较大(0.3035),但这种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值为0.2236。虽然本文的结论近似于吴惠龙等(1986)单纯依据种群趋势指数所得到的结果,但本文的结论更具统计意义,更加可靠。
- 陶方玲闵嗣璠梁广文曾玲
- 关键词:种群趋势指数生命表稻纵卷叶螟
- 大豆荚饲养点蜂缘蝽实验种群生殖力及其种群趋势分析被引量:6
- 2022年
-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明确结荚期大豆对点蜂缘蝽生殖力及种群发育的影响,为了解种群发生动态、预测预报及制定综合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24±1℃恒温下,采用离体豆荚饲养法,系统观测点蜂缘蝽存活和生殖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种群生命表分析,进一步探讨其种群生殖力及种群趋势。结果表明,大豆鼓粒期鲜豆荚饲养点蜂缘蝽世代历期为54.69 d;成虫平均寿命为49.18 d,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46.26 d、52.75 d;点蜂缘蝽平均产卵前期为6.60 d,平均产卵历期为36.97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116.62粒;日产卵动态符合逻辑斯蒂回归和指数函数模型,逐日累积产卵进度动态符合指数函数、三项式回归,雌成虫产卵日产卵动态为偏态分布,50%的卵集中产于产卵期前25%时段。生命表分析结果显示,大豆离体鲜豆荚饲养点蜂缘蝽实验种群内禀增长率rm为0.0717,净增值率R0为50.53,周限增长率λ为1.07 d-1,种群倍增时间为9.66 d;种群趋势指数为48.07。可见,大豆离体鲜豆荚可以充分满足点蜂缘蝽个体发育的营养需求,大豆结荚期豆荚是点蜂缘蝽田间种群的主要营养源。
- 胡英露田鑫月陈蕾丁宁李晓凤高宇史树森
- 关键词:大豆生命表内禀增长率种群趋势指数
- 利用生命表评价天敌昆虫防治栗山天牛的效果被引量:4
- 2021年
- 为科学评价天敌昆虫对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的控制作用,2015-2017年在辽宁省宽甸县对该虫进行了自然种群生命表调查。设置3个不同梯度的天敌释放处理区A、B、C和1个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对照区,调查每个处理区及对照区连续3年的生命表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A区、B区、C区和对照区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601 5、3.358 2、6.817 6和12.903 5;处理A区、B区的种群趋势指数均远低于对照区,都具有显著的生物防治效果;3个处理区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A区> B区> C区;其中处理A区,即每株受害树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成虫150头、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成虫30头及卵卡3张的种群趋势指数比对照区降低了79.84%,栗山天牛的种群数量明显降低,因而处理A区的生物防治效果最显著,可作为栗山天牛的主要生物防治措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 吕军唐桦廖成家李虹飞李佩福
- 关键词:栗山天牛生命表种群趋势指数
- 转基因棉生长前期不同叶位叶片对甜菜夜蛾种群增长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近年来,棉花成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的主要寄主之一,主要受害部位为叶片。随着转基因棉的推广种植,明确其不同叶位叶片对甜菜夜蛾种群增长的影响对有效防治甜菜夜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转cry1A基因棉国抗12(GK12)、转cry1Ac基因棉新棉33B和转cry1A+Cp TI基因棉SGK321,以及它们的亲本对照泗棉3号、DP5415和石远321为材料,研究3种不同类型转基因棉生长前期不同叶位叶片对甜菜夜蛾种群增长的影响,并以实验种群生命表形式加以描述。【结果】(1)转基因棉GK12和SGK321对甜菜夜蛾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尽管随着取食叶位的不同,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种群趋势指数均远大于1。(2)取食同一转基因棉花品种不同叶位叶片后,对甜菜夜蛾幼虫至蛹期的死亡率、蛹质量及产卵量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叶位间不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3)取食新棉33B和SGK321的甜菜夜蛾种群趋势指数明显低于对应的常规对照棉,而取食国抗12的甜菜夜蛾种群趋势指数与对照品种泗棉3号差异不显。【结论】取食所研究的3类转基因抗虫棉不同叶位叶片后,甜菜夜蛾的种群仍呈增长趋势,应加强转基因棉田甜菜夜蛾的防控。
- 杨旸谢修庆苏宏华杨益众
- 关键词:甜菜夜蛾转基因棉叶位种群增长种群趋势指数
- 温度对短额负蝗生长发育及种群趋势的影响被引量:6
- 2020年
- 为明确温度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I.Bolivar)种群生长发育、生殖力及种群趋势的影响。本试验设置16℃、20℃、24℃、28℃和32℃等5个恒温梯度,在实验室条件下(H:D=16:8,RH 70%±5%),以大豆叶片为食物饲养,系统观测短额负蝗实验种群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繁殖等情况,测算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各温度条件下的种群趋势。结果表明,短额负蝗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短额负蝗卵、若虫和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58℃、10.55℃、11.40℃,有效积温依次为449.80、540.03、430.94日·度。在试验条件下,短额负蝗单雌产卵量28℃时最高,为66.12粒,24℃时次之,为60.30粒,16℃时最低,为28粒;各试验温度条件下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均>1,其中24℃时最大,为18.97。该结果为短额负蝗的田间预测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文博高宇崔娟史树森
- 关键词:短额负蝗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种群趋势指数
- 变温对甘蓝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明确自然变温环境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深入研究其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方法】在13~25℃(日平均19℃),16~28℃(日平均22℃),19~31℃(日平均25℃),22~34℃(日平均28℃)和25~37℃(日平均31℃)5个梯度变温条件下,以大豆Glycine max植株叶片为寄主材料饲养甘蓝夜蛾卵,测定其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成虫繁殖力及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变温范围为13~25℃时甘蓝夜蛾发育历期最长,世代发育历期为65.93 d,显著长于其他变温处理。且随温度升高,其发育历期缩短,变温范围为22~34℃时,该虫发育历期最短,世代发育历期为38.46 d,显著短于其他变温处理。在变温范围为25~37℃时,该虫不能正常完成个体发育。在日平均温度(T)19~28℃范围内(最大温差12℃),甘蓝夜蛾卵、幼虫及蛹期的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且各个虫态发育速率(V)拟合方程均符合线性方程模型:V卵期=0.125+0.048T,V幼虫期=0.023+0.012T,V蛹期=0.027+0.013T,V成虫=0.073+0.47T。甘蓝夜蛾雌雄成虫的寿命随着日平均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雌雄成虫寿命在日变温范围13~25℃时最长,分别为7.91 d和8.00 d;在变温范围22~34℃时最短,分别为3.00 d和3.57 d。甘蓝夜蛾卵、幼虫、蛹、成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98,6.54,9.36和10.78℃,有效积温依次为87.00,607.36,351.51和108.52 d·℃。16~28℃的变温范围更适合甘蓝夜蛾种群的生存与繁殖,其种群趋势指数I为117.81。【结论】甘蓝夜蛾属于偏低温适应性害虫,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较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甘蓝夜蛾自然种群发生规律及其发生期、发生量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赵晨宇李新畅崔娟高宇史树森
- 关键词:甘蓝夜蛾变温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种群趋势指数
- 利用生命表评价不同防治措施对光肩星天牛的效果被引量:2
- 2020年
- 为更好地评价不同处理措施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控效果,在嘉峪关市采用4种防治措施对光肩星天牛进行防控:A.每年释放天敌1次;B.每年林内释放天敌1次,林缘喷药2次;C.对农田林网每年喷药2次;D.对行道树每年喷药2次。对每个处理和未进行任何处理对照区进行连续3年的生命表数据调查,编制出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生命表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嘉峪关地区光肩星天牛完成1个世代后,处理A、B、C、D和对照区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0754、3.7664、5.3329、4.8988和7.8724。从生命表分析比较可看出,4种防治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均远低于对照,其防控效果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A>B>D>C。每年释放1次天敌的处理防治效果最显著,其种群趋势指数比对照降低86.34%,可推荐作为防治光肩星天牛的首选措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 唐桦韩玉英茹建华瞿明青王小艺
- 关键词:光肩星天牛生命表种群趋势指数
- 乐山地区长足大竹象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为摸清长足大竹象种群变化规律,文章采用野外调查方式研究了乐山地区长足大竹象从卵期到成虫蛰伏期的存活率和致死因素,构建了长足大竹象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其卵孵化率为61.60%、笋内幼虫存活率为79.17%、入土幼虫化蛹成功率为64.38%、羽化成功率为63.27%、成虫蛰伏存活率为80.65%;关键致死因素为虫卵腐烂(死亡率33.60%)和蛹被真菌感染(死亡率32.65%);种群趋势指数为I=2.40,说明乐山地区种群呈现增加的趋势。
- 王智勇尹鹏曹渊曾执娟刘欢张媛
- 关键词:长足大竹象生命表种群动态种群趋势指数
- 温度对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温度是决定石蒜绵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温度对莴苣Lactuca sativa上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0, 23, 26, 29和32℃,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80%±5%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莴苣上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组建了石蒜绵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0℃下若虫发育历期最长,为35.75 d; 32℃时若虫发育历期最短,为17.90 d。此外,温度显著影响石蒜绵粉蚧的存活,在26℃时若虫期的存活率最高,为67.33%;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23℃,有效积温为770.90日·度。石蒜绵粉蚧的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成虫产卵量在20℃时最高,达88.02粒/雌;32℃时最低,仅为37.61粒/雌。在20~32℃种群趋势指数都大于1,说明石蒜绵粉蚧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但在32℃时,产卵前期存活率明显降低,说明高温不利于石蒜绵粉蚧的繁殖。【结论】温度对石蒜绵粉蚧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26℃是最适宜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 李思怡王吉锐赖秋利张胜娟邵炜冬徐志宏
- 关键词:温度生命表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种群趋势指数
- 温度对点蜂缘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8年
- 为明确温度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16、20、24、28和32℃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鲜芸豆荚为寄主食料,测定了温度对点蜂缘蝽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条件下点蜂缘蝽不能完成生活史,32℃条件下成虫不产卵。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通过拟合方程得出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点蜂缘蝽卵期、若虫期、成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58、15.98、15.27℃,有效积温依次为102.32、203.28和103.94日·度。在24℃条件下,成虫的单雌产卵量最高为87.39粒,是20℃的2.78倍,28℃的5.34倍;种群趋势指数值最大为I=14.30,是20℃的2.34倍,28℃的4.27倍。环境温度对点蜂缘蝽的存活率也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为点蜂缘蝽发生期预测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 陈菊红崔娟唐佳威毕锐张金平史树森
- 关键词:温度发育历期有效积温种群趋势指数
相关作者
- 曾玲

- 作品数:569被引量:2,769H指数:29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火蚁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红火蚁 桔小实蝇 美洲斑潜蝇 种群 生命表
- 梁广文

- 作品数:523被引量:3,364H指数:30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 研究主题:桔小实蝇 红火蚁 种群 小菜蛾 生命表
- 黄寿山

- 作品数:102被引量:1,119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赤眼蜂 生命表 玉米螟赤眼蜂 小菜蛾 白背飞虱
- 徐志宏

- 作品数:166被引量:656H指数:15
- 供职机构:浙江农林大学
- 研究主题:膜翅目 跳小蜂科 寄生蜂 跳小蜂 小蜂总科
- 莫美华

- 作品数:112被引量:28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 研究主题:巨大口蘑 均匀设计 口蘑 双孢蘑菇 红汁乳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