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6篇“ 稀有种“的相关文章
- 稀有种丧失对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2025年
- 稀有种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共存与多样性维持的重要类群,但其对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的调控机制不明。以三门湾鱼类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范围、栖息地特异性和种群规模大小识别群落稀有种,利用自抽样技术模拟稀有种在自然条件下的随机丧失,探讨稀有种丧失对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有种的丧失造成物种丰富度与功能丰富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物种均匀度在夏季稳定性较低,在其余季节稳定性较高,功能均匀度在冬季稳定性较高,在其余季节稳定性较低,这与稀有种地理分布范围及其功能性状所占据的空间特殊位置有关;Simpson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前者数值变化区间小于后者,这与群落丰富度、均匀度密切相关;功能离散度在夏季呈下降趋势,而在其他季节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受位于性状空间边缘物种数量的影响。总体上,稀有种的丧失对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且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相关性较强。
- 周钟楠童安楠吴亚妮水柏年胡成业王晶
- 关键词:稀有种物种多样性
- 沿浦湾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稀有种与常见种对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2024年
- 稀有种在群落的物种组成中数量不多但种类丰富,并且极易在人为扰动下的局域群落中丧失。选取沿浦湾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范围、生境特异性及种群规模等进行稀有种识别,通过模拟稀有种和常见种的丧失,探究稀有种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稀有种共有16种,分别为斑肋拟滨螺、多鳃齿吻沙蚕、红带织纹螺等。稀有种的丧失使得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极显著下降(P<0.01),而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变化并不显著(P>0.05)。同时,稀有种丧失后,物种多度分布最优拟合模型也从泊松对数正态模型向生态位模型转变。初步推断稀有种的丧失将影响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此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构建由中性过程和生态位过程共同调控转变为中性过程调控。
- 周泽宇王晶水柏年方学河刘永钿周鑫李艺胡成业
- 关键词: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稀有种物种多样性
- 稀有种和常见种对鳌江口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贡献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探究群落中稀有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贡献,本实验以鳌江口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范围指数(gri)、生境特异性指数(hsi)和种群规模指数(psi)识别群落稀有种;根据稀有度大小对物种进行排序,形成稀有种-常见种和常见种-稀有种2个物种序列。在此基础上,通过逐一添加物种,比较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变化,确定稀有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相对贡献。结果显示,α多样性在稀有种-常见种物种序列中,随着物种加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均匀度指数仅在2020年先上升后下降,其余均呈下降趋势;在常见种-稀有种物种序列中,随着物种的加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β多样性在稀有种-常见种物种序列中,随着物种的加入群落异质性(βSOR)和嵌套组分(βNES)呈上升趋势,周转组分(βSIM)呈下降趋势;在常见种-稀有种物种序列,随着物种的加入βSOR、βSIM和βNES均呈上升趋势。综上,稀有种对群落α多样性贡献更大,并影响群落β多样性的周转组分,而常见种对嵌套组分影响更大。因此,对不同类型物种应采取不同的生态保护策略,研究结果为鳌江口红树林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以期更好地保护该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
- 方学河陈威胡成业章凯周泽宇张丽源水柏年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Α多样性Β多样性
- 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对植物群落构建和稀有种维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丛枝菌根(AM)是植物与微生物联系中最为古老的共生体,全球范围内约80%的陆生植物与AM真菌共生形成丛枝菌根。这一共生关系在气候稳定和土壤磷贫瘠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更为普遍。以往的研究表明AM真菌通过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和定植,即产生植物-土壤正反馈。植物-土壤正反馈可降低由土壤病原菌引起的植物-土壤负反馈,进而降低植物-土壤负反馈维持植物多样性的能力,这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极高的植物多样性以及占比惊人的稀有种相悖。随着对热带、亚热带森林中AM真菌多样性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M真菌多样性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以及不同的宿主植物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可引起植物适合度的不同,进而影响植物群落构建。该文整合了AM真菌在宿主植物群落构建、宿主植物共存及稀有种维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验证“稀有种优势”假说提出新的研究思路,进而更有效地保护稀有植物。
- 杨佳绒戴冬陈俊芳吴宪刘啸林刘宇
-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共存
- 中国亚热带-热带3个海区微型鞭毛虫群落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分布特征和建群机制被引量:2
- 2022年
- 海洋微型鞭毛虫是海洋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群,在构成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微生物群落通常由少数优势种和大量稀有种组成,这种分布模式在海洋微型鞭毛虫群落中也极为常见,并且二者的内在特征可能对群落生物地理分布格局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不同影响。然而在多数研究中并未将两种不同亚群落进行区分,对二者的分布特征、对环境和空间因子的响应以及在总体群落中的生态地位等的认识十分有限。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中国近海亚热带-热带3个自然海区微型鞭毛虫群落中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与不同亚群落之间的关系,利用中性模型揭示了中性过程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最后通过共现网络分析解析了两种不同亚群落在总体群落中的生态地位。结果表明:3个海区微型鞭毛虫群落中的优势类群和稀有类群在多样性和物种组成上具有不同的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这与它们受到不同程度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的驱动作用有关;中性模型的结果体现了随机过程在两种亚群落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共现网络关系反映出不同丰富程度的生态类群具有重叠但又相异的生态位,从而在同一环境中形成物种的共存,维持了群落结构的稳定,而稀有类群以较高的连接度和更高比例的关键种数目,在网络关系中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中国近海微型鞭毛虫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分布特征和建群机制,为深入认识海洋微型鞭毛虫的群落结构、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其群落构建的生态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 郭馨林晓晴郑欣怡刘强黄成逄萌雯陈星星黄凌风
-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优势种稀有种
- 植物群落稀有种维持机制与土壤反馈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21年
- 自Janzen-Connell(J-C)假说提出后半个世纪以来,生态学家在热带及亚热带森林对该假说开展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由专性天敌导致的J-C效应所引起的负密度制约是维持森林多样性和决定群落组成的重要驱动力,该假说成功地解释了热带及亚热带森林的丰富多样性。土壤病原真菌所引起的植物–土壤负反馈是J-C效应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然而,对于植物–土壤负反馈是否能够维持森林群落中的大量稀有种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基于当代物种共存理论的"稀有种优势"假说认为,只有在满足"可入侵准则"(即物种在稀有时具有种群增加的趋势)的前提下,稀有种才能在群落中与其他物种长期共存。然而,当前基于土壤反馈的实验结果与该理论预测相悖,因此在稀有种的维持机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通过介绍植物–土壤反馈理论,整合了可能对稀有种维持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包括共生菌根真菌、土壤养分以及植物细根性状等在影响土壤负反馈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和稀有种在群落中的维持进行了探讨。最后,我们也从其他角度探讨了一些对稀有种维持的研究。我们认为在未来对稀有种的研究中,探讨使其长期存续的"优势"和制约其种群扩大的"限制"同等重要,将当代物种共存理论与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对于探究稀有种的维持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稀有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戴冬邢华杨佳绒刘雅静蔡焕满刘宇
- 关键词:森林群落稀有种
- 甘南亚高寒草甸稀有种对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贡献被引量:11
- 2020年
- 稀有种不仅影响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同时也是α多样性的重要贡献者。本研究主要通过加性分配和Fortran软件的RAD程序包拟合的方法,研究了甘南亚高寒草甸不同坡向物种多样性及多度分布格局的变化,分析了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及其α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确定了稀有种在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在南坡到北坡的变化中,环境因子差异比较明显,其中,土壤全磷、有机碳、速效磷、碳氮比及含水量呈递增趋势;土壤氮磷比和pH值呈递减趋势;土壤全氮在西坡显著低于其他坡向,而速效氮在所有坡向上差异不显著。(2)稀有种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南-北坡向梯度上依次增大,去除稀有种的影响在各坡向均高于去除非稀有种,可见,稀有种在甘南亚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中的相对贡献高于非稀有种。(3)各坡向的稀有种资源获取模式以随机分配占领模式(random fraction模型)为主,而非稀有种则以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式(geometric series模型)为主。由于稀有种有较大的扩散率,在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会更加明显,从而抑制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因此能达到维持原有物种多样性的目的。
- 刘旻霞李全弟蒋晓轩夏素娟南笑宁张娅娅李博文
- 关键词:青藏高原物种多样性稀有种资源分配
-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及邻近地区稀有种枯蝉分布的潜在影响(英文)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未来数十年的气候变化预计会是造成很多物种生境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适应能力相对脆弱的地方性物种,预测气候变化对其生境的影响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最大熵模型,对珍稀蝉科中国特有种枯蝉Subpsaltria yangi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生境适宜度进行了评估。【结果】结果表明,枯蝉主要局限分布于黄土高原及邻近地区。预计至2050年,即使在温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枯蝉的生境面积也会明显减少。影响枯蝉栖息地分布的关键因素为年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最低气温、最冷季的平均气温和最潮湿月份的降水量。枯蝉现存种群栖息地应当受到保护,甘肃天水和陕西延安地区应作为枯蝉分布的核心区予以保护,以应对气候变化对其生境带来的影响。【结论】本研究获得的枯蝉适宜生境分布图可以为该稀有物种的新种群发现、现生种群分布地土地规划管理以及有效的自然保护区设立提供重要信息。
- 王振鹏彭守璋贺志强魏琮
-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学黄土高原
- 稀有种和常见种对黄土高原辽东栎群落物种多样性贡献的多尺度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明确物种多样性的多尺度格局及其形成过程是进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前提。通过加性分配的方法,在α1(小样方内)、β1(小样方间)、β2(样方间)、β3(样地间) 4个空间尺度上,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多尺度变化,确定了稀有种(频度<5%)和常见种(频度>25%)对物种多样性格局的相对贡献及其尺度依赖性,旨在阐明黄土高原辽东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多尺度格局及其形成过程,为该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乔、灌、草3层呈现了相似的物种多样性格局。物种丰富度基本上呈现了随尺度的增大而增加的变化趋势,小样方尺度上的α多样性(α1)对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贡献最小,样地尺度上的β多样性(β3)对各层物种丰富度的贡献最大(β3> 50%)。(2) Shannon多样性呈现了与物种丰富度截然相反的格局,小样方尺度上的α多样性成分(α1)是Shannon多样性的主要贡献者(α1>45%),尔后随尺度的增大,Shannon多样性逐渐减小。(3)去除常见种引起的物种丰富度减小效应表现为随尺度的增加,影响逐渐减小,其效应主要集中在小样方内(α1尺度)以及小样方间(β1尺度) 2个尺度上;而去除稀有种引起的物种丰富度减小效应表现为随尺度的增加,影响逐渐增大,其效应主要集中在样方间(β2)以及样地间(β3) 2个尺度上。(4)去除稀有种对Shannon多样性的影响在每一尺度上均不明显,去除前后的曲线几乎重合,而去除常见种对Shannon多样性的影响在每一尺度上均十分明显。其中,去除常见种,草本层Shannon多样性在每一尺度都相应增大,而对于灌木层和乔木层,Shannon多样性则表现为在α1尺度上减小,而在其他尺度上增大。本研究揭示了空间尺度在评价稀有种和常见种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对贡献中的重要性。稀有种主要在较大尺度(β2和β3)上影响物种�
- 王世雄王世雄王孝安郭华王姝何跃军
- 关键词:Β多样性稀有种常见种
- 河流和湖泊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因素及稀有种去除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淡水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城市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人为干扰严重影响了水质,淡水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对河流进行生态恢复和健康评估,是有效恢复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和...
- 于政达
- 关键词:底栖动物淡水生态系统稀有种
相关作者
- 张钦弟

- 作品数:95被引量:913H指数:17
-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生态种组 物种多样性 种间 群落
- 毕润成

- 作品数:183被引量:1,441H指数:22
-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翅果油树 物种多样性 森林群落 种间 群落特征
- 刘旻霞

- 作品数:97被引量:1,087H指数:19
-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坡向 OMI 不同坡向 环境因子
- 段晓梅

- 作品数:6被引量:25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群落 稀有种 环境解释 RDA 环境因子
- 王世雄

- 作品数:28被引量:287H指数:9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辽东栎 Β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