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篇“ 穿孔部位“的相关文章
CT诊断胃肠道穿孔部位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胃肠道穿孔是普外科较为严重的急腹症[1],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因感染而死亡。因此,胃肠道穿孔的早期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2]。胃肠道穿孔后胃肠道内的气体及内容物将进入腹腔,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腹膜刺激征[3],临床医师查体时可能会考虑到胃肠道穿孔的可能,但无法明确穿孔部位,一般采用手术方式确诊穿孔部位[4]。而影像学检查是胃肠道穿孔首选的检查手段[5],其中腹部立位X线平片是诊断胃肠道穿孔的首选检查方法[6],诊断依据为膈下游离气体,但其敏感度仅为50%~70%[7],且无法明确穿孔部位。而CT诊断胃肠道穿孔能力明显提高,有研究表明[8~10],CT对腹腔游离气体的发现率为92%~100%。但目前CT对胃肠道穿孔定位的诊断正确率不高、特异性影像征象各家说法不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对CT诊断胃肠道穿孔部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陈日玲周子渝刘劲松刘秀娟(审校)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腹膜刺激征穿孔部位诊断正确率X线平片
多层螺旋CT腹腔游离气体五分法对急性消化道穿孔部位和大小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显示腹腔游离气体位置及弥散程度与急性消化道穿孔部位及大小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分析南方医院普通外科2022年1—9月期间,33例经手术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阑尾穿孔除外)的腹部CT图像,将腹腔游离气体位置分为5个部位,即膈下、肝门、中腹壁、肠系膜间和盆腔。按手术探查结果,将33例患者分为上消化道穿孔组(23例)和下消化道穿孔组(10例),分析不同位置的腹腔游离气体与消化道穿孔部位的关系。另外,通过观察腹腔内游离气体的弥散程度,建立两个分析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种模型与消化道穿孔大小的关系。结果上消化道穿孔组中,有91.3%(21/23)可观察到肝门部游离气体,高于下消化道穿孔组(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而下消化道穿孔组中,有8/10可观察到肠系膜间游离气体,高于上消化道穿孔组(8.7%,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肝门部游离气体诊断上消化道穿孔的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71.4%;肠系膜间游离气体诊断下消化道穿孔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1.3%。两组观察到膈下、中腹壁和盆腔游离气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当腹腔内出现4个或以上部位游离气体时,穿孔直径最佳截断值为2 cm,对应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100%;提示穿孔直径>2 cm时,腹腔游离气体高度弥散。当腹腔内出现3个或以上部位游离气体时,穿孔直径最佳截断值为1 cm,对应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76.2%;提示穿孔直径<1 cm时,腹腔游离气体相对局限。结论腹腔游离气体五分法可帮助诊断急性消化道穿孔的定位和大小。
梁永杰陈新华梁延锐陈韬
关键词:消化道穿孔多层螺旋CT
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部位的价值分析
2022年
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部位的价值。方法 研究开始于2021年1月,截止于021年12月,期间共选取18例患者进入研究,患者年龄35~68岁,分别以64排螺旋CT、腹部平片进行检查,最后以患者内镜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胃肠道穿孔部位的诊断情况。结果 CT诊断:胃穿孔8例,十二指肠穿孔5例,结肠与空回肠穿孔3例,阑尾2例。腹部平片:胃穿孔6例,十二指肠穿孔6例,结肠与空回肠穿孔4例,阑尾2例。将上述诊断结果与内镜诊疗结果进行比对,CT诊断准确17例,其中1例穿孔位置评估错误,准确率为94.44%。腹部平片检查准确12例,6例穿孔位置评估错误,准确率为66.67%;CT诊断准确率高于腹部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征象阳性情况:13例患者直接检出明确的穿孔破口,阳性率为72.22%;腹腔积气15例患者,阳性率为83.33%;腹腔积液,11例患者检出,阳性率为61.11%;小气泡5例患者,阳性率为27.78%;肠道周围脂肪间隙模糊10例患者检出,阳性率为55.56%;肠管壁增厚或肿块6例患者检出,阳性率33.33%。CT分析胃肠道穿孔发生的病因:(1)消化性溃疡8例;(2)胃肠道肿瘤4例;(3)结肠炎1例;(4)肠梗阻1例;(5)坏疽性阑尾炎2例;(6)结肠病变2例;病因分析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8.89%(16/18)。CT图像质量显著高于腹部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腹部平片检查的舒适性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且舒适性均较高。结论 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中具有极高价值,可较为准确的判定穿孔位置;以征象评估穿孔发生,也较为准确;能较为准确的推测发生穿孔的原因,且患者检查舒适度高,操作简单。
于志刚
关键词:胃肠道疾病影像学穿孔腹部平片
血清降钙素原对急性消化道穿孔部位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急性消化道穿孔部位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考虑诊断急性消化道穿孔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8例,根据术中所见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将患者分为上消化道穿孔组(上消化道组,45例)以及下消化道穿孔组(下消化道组,43例)。分别比较两组消化道穿孔患者的术前降钙素原、血清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率(neutrophil rate,NEU-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albumin,ALB)、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RP/ALB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消化道组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上述预测标记物对上、下消化道穿孔部位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上消化道组相比较,下消化道组患者血清PCT、CRP、ALB、CRP/ALB值均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T、CRP、CRP/ALB值是急性消化道穿孔诊断为下消化道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CT:OR=1.241,95%CI:1.098~1.403,P=0.001;CRP:OR=0.95,95%CI:0.912~0.99,P=0.014;CRP/ALB值:OR=35.104,95%CI:3.889~316.885,P=0.002)。通过ROC曲线发现,PCT、CRP、CRP/ALB值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2(95%CI:0.879~0.985)、0.77(95%CI:0.667~0.872)、0.898(95%CI:0.827~0.969);PCT最佳截断值为16.595 ng/m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91.1%,CRP最佳截断值为55.4 mg/m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7%、80.0%,CRP/ALB最佳截断值为1.4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7%、88.9%。结论血清PCT、CRP、CRP/ALB值均有助于预测消化道穿孔部位,能提高穿孔部位诊断的正确率,且PCT诊断效能优于CRP、CRP/ALB比值,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吕颜智周业江
关键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多层螺旋CT对消化道穿孔的诊断及穿孔部位的判定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消化道穿孔的诊断及穿孔部位的判定。方法:病例样本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108例消化道穿孔患者,全部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评估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08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上消化道穿孔79例,下消化道穿孔29例,均显示存在游离气体。利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显示破口周边脂肪间隙改变及消化道壁增厚情况,也可显示腹腔积液分析,有助于准确定位破口。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可准确诊断消化道穿孔,也可确定穿孔部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充足依据。
朱翰林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消化道穿孔穿孔部位
多层螺旋CT对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或炎性病变的分布特点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分析消化道穿孔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炎性浸润分布特点的分布特点。方法: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并诊断的消化道穿孔病人共4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消化道穿孔患者的病例情况、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游离气体的分布特点、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间隙积液或肠系膜炎性浸润的分布特点。结果:经多层螺旋CT检查,上消化道:胃溃疡并穿孔12例;胃癌并穿孔1例,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14例。下消化道:小肠异物并穿孔2例;肠结核并穿孔3例;肠伤寒并穿孔2例;阑尾炎并穿孔12例,小肠肿瘤并穿孔1例。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上消化道穿孔病人腹腔游离气体分布镰状韧带、圆韧带(肝门间隙、左肝下前间隙、小网膜囊)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下消化道穿孔病人(P<0.05);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下消化道穿孔病人腹腔游离气体分布肠系膜根部间隙、左肠系膜窦腔(空回肠周围间隙、阑尾周围间隙)、右肠系膜窦腔、升结肠旁沟、盆腔间隙、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上消化道穿孔病人(P<0.05)。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上消化道穿孔病人不同穿孔部位腹腔间隙积液或肠系膜炎性浸润分布在镰状韧带、圆韧带(肝门间隙、胃十二指肠前侧间隙、左肝下前间隙、小网膜囊)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下消化道穿孔病人(P<0.05);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下消化道穿孔病人不同穿孔部位腹腔间隙积液或肠系膜炎性浸润分布在左肠系膜窦腔(空回肠周围间隙、阑尾周围间隙)、右肠系膜窦腔、升结肠旁沟、盆腔间隙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上消化道穿孔病人(P<0.05)。结论:消化道穿孔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更加显著,多层螺旋CT诊断图上游离气体的分布、腹腔积液�
阮全丰
关键词:消化道穿孔多层螺旋CT腹腔游离气体
鼓膜穿孔部位、面积及钙化斑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患者听力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鼓膜穿孔部位、面积及钙化斑对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患者71例,检测患者听阈,分别记录0. 5、1、2、4 k Hz四个频率的气导听阈(AC)、骨导听阈(BC)、气骨导差(ABG);用耳内镜检测穿孔位置、面积、钙化斑。分析鼓膜穿孔部位、面积、钙化斑对听阈的影响。结果不同穿孔部位的AC、ABG均为0. 5 k Hz时阈值最高,2 k Hz时最低,4 k Hz时升高;相同频率,鼓膜后下方穿孔阈值高于前下方,大穿孔AC、ABG阈值最高;但不同部位穿孔的各频率AC、BC、ABG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穿孔面积1度与4度、2度与4度穿孔时各频率AC阈值均不同,3度与4度除2 k Hz外,其余各频率AC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不同穿孔面积各频率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不同穿孔面积在0. 5、1 k Hz时AB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有鼓膜钙化斑与无鼓膜钙化斑患者各频率AC、BC、A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鼓膜穿孔面积大的患者听力下降明显,鼓膜穿孔部位、钙化斑对患者听力无明显影响。
刘军秦雁张志茂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钙化斑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部位形态学特征及介入封堵术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VSR穿孔介入封堵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7年8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6例AMI并发VSR患者,分析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介入封堵VSR的疗效,随访半年至5年不等。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3岁,罪犯血管为前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1例。6例患者均有左向右室间隔膨出瘤。在左前斜45°+头20°投照体位下左心室造影提示4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中1/3、2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心尖部1/3;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舒张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3.40 mm,最大值52.12 mm;收缩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0.40 mm,最大值49.12 mm;筛状穿孔数4(1,7)个;舒张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4.40 mm,最大值18.30 mm;收缩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1.90 mm,最大值16.60 mm。6例患者于AMI后56(7,99)d行VSR封堵术,1例患者术前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1例患者术前行体外膜肺氧合。5例(5/6)成功置入封堵器,置入封堵器直径16(12,22)mm,此5例置入封堵器前均对罪犯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1/6)因下壁心肌梗死,穿孔部位位于室间隔与心室肌后壁交界处,选最大直径30 mm室间隔封堵伞固定困难,封堵失败,1个月后因反复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死亡,患者置入封堵器前未对罪犯血管行PCI。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关闭3例(3/5);少量残余分流1例(1/5),择期行降落伞左心室减容术,残余分流消失;中度残余分流1例(1/5)行二次室间隔封堵后残余分流消失。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全部存活,术前术后对比,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明显变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脑钠肽水平明显提高。结论AMI并发VSR部位呈左向右膨出瘤,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瘤体多数可能呈喀斯特地貌溶洞样筛状多孔,介入封堵术可能相对安全有效。
李国庆吕继郭自同余小林雷建新王钊阿木提穆叶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形态学特征疗效观察
穿孔式点支承玻璃幕墙用中空玻璃穿孔部位的密封注胶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穿孔式点支承玻璃幕墙用中空玻璃穿孔部位的密封注胶器,包括注胶本体和注胶调节器,注胶调节器与注胶本体固定连接,调节器套接在注胶本体一端。本实用新型的点式中空玻璃孔部位注胶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注胶过程稳定...
田永刚陈玉平
文献传递
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部位的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究胃肠道穿孔部位选择螺旋CT展开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非盲法选择患者共计64例(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接诊),患者均在我院展开术前腹部CT诊断,将患者的手术结果和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例诊断的患者中,CT图像显示共计93.8%(60/64)的患者表现为腹腔游离气影,另有6.2%(4/64)的患者没有表现出腹腔游离气影。穿孔部位:胃部穿孔占比50.0%(30/60),十二指肠穿孔占比33.3%(20/60),空回肠出现穿孔占比13.3%(8/60),阑尾出现穿孔占比3.4%(2/60)。穿孔的原因统计如下:消化性溃疡引起穿孔占比66.6%(40/60),恶性肿瘤引起穿孔占比11.7%(7/60),阑尾炎引起穿孔11.7%(7/60),另有外伤、缺血梗死以致穿孔分别占比10.0%(6/60)。结论:螺旋CT在诊断胃肠穿孔部位有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患者承受痛苦少、正确率高,值得推广。
王好峰
关键词:螺旋CT胃肠道穿孔

相关作者

杨伟
作品数:17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320排动态容积CT 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胃肠穿孔
汪建华
作品数:23被引量:10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市博爱医院
研究主题:胸部 穿孔部位 胃肠道 肠套叠 X线
曾宪春
作品数:178被引量:523H指数:10
供职机构:贵州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图像质量 CT
杨文龙
作品数:5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解放军44医院
研究主题:血管造影诊断 灌注化疗 大肠肿瘤 大肠癌 血管造影
王钊
作品数:59被引量:137H指数:6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STEMI 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