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7篇“ 突触后电位“的相关文章
- Ghrelin基因敲除对小鼠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胃饥饿素(ghrelin)基因敲除对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10周龄雄性ghrelin基因敲除小鼠(ghrelin^(-/-)组)及其同窝雄性野生型(WT)小鼠(WT组)的黑质组织,采用转录组学测序(RNA-seq)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DEGs可能参与的神经元突触活动相关信号通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对筛选出的DEGs进行验证,并应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神经元突触活动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WT组相比,ghrelin^(-/-)组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传递信号通路上的23个基因水平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其中谷氨酸促离子型受体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型亚基3(GluA3)和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分别调控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受体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ghrelin^(-/-)组小鼠黑质组织中,GluA 3和GSK-3β基因表达出现明显的下调。RT-q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ghrelin^(-/-)组小鼠黑质组织当中GluA 3和GSK-3βmRNA水平明显下调(t=2.408、2.740,P<0.05)。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ghrelin^(-/-)组小鼠黑质组织中GluA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t=2.530,P<0.05),GSK-3β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t=3.469,P<0.05)。结论Ghrelin基因敲除可能通过使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后电位长时程增强,从而增强兴奋性突触传递活动,参与运动调控。
- 刘静李焕焕焦倩陈曦姜宏杜希恂
- 关键词:胃促生长素基因敲除技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长时程增强
- 双耳声刺激对小鼠中脑下丘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双侧声刺激对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神经回路。方法给予对侧和同侧声刺激,记录左侧下丘单个神经元特征频率(CF)和最低阈值(MT)。对侧刺激即为右侧单耳声刺激,同侧即为左侧单耳声刺激。设置声刺激频率为CF-对侧,声音幅度为MT-对侧以上10 dB或20 dB,活体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分别对同侧耳、对侧耳声刺激的单侧反应、以及双侧声音同时刺激下的整合反应,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95个双耳兴奋性神经元,在双耳声刺激下可产生抑制、易化和无整合3种不同效应,其比例分别为37.9%(36/95)、21.1%(20/95)和41.0%(39/95)。在抑制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12.37±7.3)mV和(6.54±5.1)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降低21.4%~89.8%,平均降低49.1%。在易化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7.32±4.3)mV和(11.77±6.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增高20.8%~179%,平均增高56.8%。在无整合组中,对侧-EPSP与双侧-EPSP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耳整合可能发生在上橄榄核复合体,双侧下丘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下丘神经元双耳特性的形成。
- 林涛何娜刘秀萍鄢俊
- 关键词:下丘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利鲁唑对大麻素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长时程抑制的影响
- 2018年
- 目的:探讨利鲁唑对大麻素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 EPSP)长时程抑制(LTD)的影响。方法:30只2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U210组和利鲁唑组,每组10只。对各组大鼠进行颅内双侧腹侧被盖区(VTA)立体定位并留置注射管;分别给予对照组、HU210组双侧VTA区留置管内注射生理盐水、利鲁唑组注射利鲁唑(100 pmol/μl),每侧均为10μl;30 min后分别给予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HU210组和利鲁唑组腹腔注射HU210 100μg/kg;均为1次/d,连续5 d。最后1次注射HU210 24 h后制备脑片,每只动物取2张脑片分别进行高频电刺激(HFS)和低频电刺激(LFS),观察f EPSP变化,即诱导长时程增强(LTP)和LTD。结果:HFS及LFS不能诱导对照组VTA脑片的LTP或LTD;HU210组脑片经LFS可以诱导出明显的LTD;利鲁唑组脑片LFS不能诱导出LTD。结论:利鲁唑能抑制大麻素诱导的大鼠神经细胞f EPSP的LTD;有望成为治疗大麻素成瘾的新途径。
- 徐逸韩静朱舟刘志强
- 关键词:大麻素利鲁唑长时程抑制星形胶质细胞
- RM6240型系统在记录诱发场突触后电位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8年
- 为了探讨RM6240型生物信号记录系统在记录诱发场突触后电位的应用,以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为模式动物,利用自制的镍铬合金丝电极装置来电刺激其内侧前额叶脑区,记录在伏隔核脑区诱发的场突触后电位;同时,用MATLAB软件和p Clamp10信号分析软件来分析场电位信号数据。结果表明:RM6240系统可记录可靠的内侧前额叶-伏隔核通路诱发场突触后电位,且信号至少能够稳定地维持1 h; MATLAB、p Clamp10软件可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
- 张顺赵东芹王秀松
- 关键词:生物信号伏隔核
- 刺激迷叶诱发的鲫鱼Mauthner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2008年
- 采用微电极胞内穿刺技术探查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对迷叶刺激的电反应特征。电刺激鲫鱼迷叶背面中央外侧区,可在双侧M-细胞胞体,腹侧树突和外侧树突近端记录到一种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迷叶诱发性EPSP)。迷叶诱发性EPSP表现较短潜伏期(0.584±0.16 ms),较长持续时间(6.20±2.13 ms),幅度分级和刺激频率依从等特征,并可引起M-细胞顺向激活。多点胞内连续穿刺实验显示迷叶诱发性EPSP起源于腹侧树突远端。实验结果提示,迷叶—M-细胞通路可能包含一组长短不等的神经元链,它们依链的短或长,由近及远依次投射在腹侧树突的限定节段。
- 童学红李效义张丽娟侯晓莉崔茜郝刚
- 关键词:MAUTHNER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鲫鱼
- M细胞腹侧树突内复合性突触后电位的抑制性成分
- 2007年
- 目的探查Mauthner细胞腹侧树突的复合性突触后电位的抑制性成分。方法电刺激鲫鱼皮肤,用微电极记录诱发的Mauthner细胞腹侧树突的突触后电位。分别改变刺激频率和刺激强度,经负向电流向腹侧树突内电泳Cl-,延髓表面滴加士的宁,观察电位变化。结果突触后电位具有频率和强度依赖性,同时具有氯离子浓度依赖性。滴加士的宁后,突触后电位幅度增加,甚至在原有去极化的基础上爆发动作电位。结论从皮肤到M细胞腹侧树突的通路由多突触组成;抑制性成分不仅投射到胞体还投射到腹侧树突,释放的递质可能是甘氨酸。
- 胡正娟张丽娟童学红虞棻李效义
- 关键词:MAUTHNER细胞氯离子突触后电位
- 大鼠星状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变化与三七总皂甙的影响(英文)
- 2007年
- 背景:有研究显示,三七总皂甙能明显增强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但其对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仍需进一步观察。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大鼠星状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设计:观察对照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5-01/2006-02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药理实验室完成。选用3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体质量(220±20)g,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EN-7203数字式三通道刺激器、MEZ8301型微电极放大器为日本NIHONKOHDEN公司产品,玻璃微电极拉制仪、微电极操纵仪均为日本Narishige公司产品。三七总皂甙(为云南昆明雅阁臣药业公司产品批号020802)氯化乙酰胆碱(Ach)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大鼠麻醉后迅速处死,打开胸壁,在显微镜下将星状神经节离体并将标本迅速移至灌流浴槽,剥去神经节外层结缔组织膜,用金属细针固定其边缘。用含体积分数0.95O2与体积分数0.05CO2混合气体和pH为(7.4±0.05)的Kreb's持续、恒温(34.0±0.5℃)灌流神经节,同时采用质量浓度范围0.08~0.16g/L三七总皂甙对神经节进行灌流和培养。①用内充3mmol/LKCl的玻璃微电极穿刺离体星状神经节神经元,记录细胞内突触后膜除极反应的幅度。②选用三七总皂甙可逆性抑制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最高浓度0.16g/L直接灌流,观察三七总皂甙对外源性Ach(1mmol/L,1min)引起的突触后膜除极反应幅度和时程的影响。③选用三七总皂甙可逆性抑制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最高浓度0.16g/L直接灌流,观察三七总皂甙对膜性质(膜电阻和膜电位)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内突触后膜除极反应的幅度。②最高浓度0.16g/L三七总皂甙对外源性Ach引起的突触后膜除极反应幅度和时程及对膜性质(膜电阻和膜电位)的影响。结果:纳入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三七总皂甙对快兴奋性突触后电�
- 周燕田磊莫宁
- 关键词:三七总皂甙星状神经节
- 刺激皮肤诱发的鲫鱼Mauthner细胞复合性突触后电位
- 本文主要通过记录硬骨鱼类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腹侧树突内和胞体内的皮肤反应,探讨从皮肤到M细胞神经传入通路中的兴奋性成分和抑制性成分.皮肤刺激通过多突触接替的神经链与脊髓中的躯体感觉上行通路相联系,绝大部分兴...
- 胡正娟
- 关键词:M细胞钙离子皮肤反应
- 文献传递
- 三七总皂甙对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甙 (PNS)对大鼠星状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用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技术 ,测定 PNS对大鼠星状神经节 (SG)的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f- EPSP)、膜电位、膜电阻及对外源性乙酰胆碱引起的膜除极化反应的影响。结果 :PNS在 0 .10~ 0 .16 g/ L 浓度范围内可使 f- EPSP可逆性减小 (P <0 .0 1) ,但对膜电位、膜电阻及外源性氯化乙酰胆碱 (Ach)引起的膜除极反应均无显著的影响。结论 :PNS对大鼠星状神经节 f- EPSP有可逆性抑制作用 ,抑制是通过突触前机制产生。
- 周燕莫宁何萍林自忠田磊
- 关键词:三七总皂甙星状神经节
- 豚鼠交感神经节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蛙皮素、P物质的关系被引量:1
- 2005年
- 运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 ,观察豚鼠 (Caviaporcellus)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 (IMG)细胞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ls EPSP)与蛙皮素 (BOM)、P物质 (SP)的关系 ,以探讨肽类神经递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SP去极化、BOM去极化与ls EPSP具有相关性 ;SP受体脱敏使SP敏感细胞的ls EPSP减弱或消失 ,但不影响BOM引起的去极化 ;BOM受体脱敏使BOM敏感细胞的ls EPSP减弱或消失 ,但不影响SP引起的去极化。大部分ls EPSP阳性细胞对SP、BOM敏感 ,而对SP、BOM均不敏感的细胞多数不出现ls EPSP。结果提示 ,BOM、SP通过IMG细胞膜上相应受体参与了ls EPSP的形成 ,受体间无交互脱敏现象。
- 刘芳柯道平孔德虎
- 关键词:交感神经节蛙皮素P物质
相关作者
- 张茂先

- 作品数:55被引量:127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MAUTHNER细胞 鲫鱼 M细胞 脊髓损伤 迷走神经
- 童学红

- 作品数:102被引量:262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实验教学 MAUTHNER细胞 机能学实验 鲫鱼 生理学
- 李效义

- 作品数:36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MAUTHNER细胞 鲫鱼 M细胞 脊髓 下丘脑
- 刘丽敏

- 作品数:36被引量:114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研究主题:全脑缺血模型 鲫鱼 全脑缺血 MAUTHNER细胞 BAX
- 虞芬

- 作品数:17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研究主题:鲫鱼 心电图 MAUTHNER细胞 脊髓损伤 运动诱发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