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47篇“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文章
-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现状
- 2024年
-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DNB)是由于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自主神经,尤其是副交感神经障碍引起膀胱、尿道的储尿、排尿功能失常,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具有发病率高、起病隐匿和发病机制复杂等特点。临床治疗方法繁多,但疗效多不理想,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成本高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从发病机制、药物治疗、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四个方面对DNB做一综述,并提出目前治疗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DNB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 李生龙龚美胜卢刚刚赵渊博赵永强贾云鹏梁永林
-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发病机制
- 穴位贴敷干预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究穴位贴敷干预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200例DN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膀胱功能、尿流动力学指标、神经活性指标[神经肽Y(NP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P物质(SP)]、负性情绪[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D)量表]及生活质量Qualiveen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日平均排尿次数分别为(2.12±1.01)次、(9.21±1.12)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5±1.33)次、(13.26±2.5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日单次最大尿量、日平均单次尿量分别为(329.62±15.39)mL、(238.52±13.26)mL,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85.64±13.25)mL、(185.41±15.0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内压、膀胱残余尿量分别为(33.23±3.69)cmH2O、(96.08±23.25)V/mL,明显低(少)于对照组的(40.16±4.27)cmH2O、(132.74±30.11)V/mL,平均尿流速为(7.23±0.56)mL/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0.37)m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SP、NPY分别为(7.36±1.08)pg/mL、(98.29±12.37)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4±1.25)pg/mL、(106.62±13.11)ng/mL,BDNF为(31.26±5.02)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59±4.9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AMA、HAMD及Qualiveen评分分别为(6.12±1.05)分、(6.02±0.98)分、(46.57±6.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9±1.37)分、(8.04±1.35)分、(50.63±7.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 张珍丽吕洁蔺虹丽张社峰荫晴
- 关键词:穴位贴敷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功能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分析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至2022-12在第909医院诊断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138例患者和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07例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诊断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效能。结果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组的女性比例高、年龄大、糖尿病史时间长,合并有糖尿病肾病、动脉粥样硬化比例均高,空腹血糖水平、PLR、NLR、血尿素氮水平高;而BMI、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尿酸水平低(P<0.05)。糖尿病史时间长[OR=1.127,95%CI(1.037~1.223),P=0.003]、PLR升高[OR=1.408,95%CI(1.130~1.753),P=0.001]是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独立危险因素,总胆红素[OR=0.881,95%CI(0.792~0.979),P=0.021]和血红蛋白[OR=0.956,95%CI(0.924~0.988),P=0.007]降低是其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示,PLR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7,最佳诊断切点为101.19,此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和76.6%。结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PLR、NLR值较单纯糖尿病患者更高。PLR对糖尿病人群中发生神经源性膀胱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 方晓燕曾炎河林小英林正坤何素玲阮兢
-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炎症血小板淋巴细胞
- 手捻针针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 2024年
- 目的:通过测量膀胱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caspase-3的蛋白和mRNA,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TGF)-β蛋白表达,探讨手捻针针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大鼠膀胱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NB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针刺组(MA组),每组10只。针刺组在造模后应用手法针刺。测量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BG)、膀胱湿重,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测定膀胱组织中Bcl-2、Bax和caspase-3的蛋白和mRNA,以及α-SMA和TGF-β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评估膀胱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注射STZ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MA组均从第3周开始显示出较高的FBG,从第9周开始显示出较低的体质量(P<0.05),且膀胱湿重较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MA组显示出较低的膀胱湿重(P<0.05)。组织病理学评估表明,针刺改善了膀胱组织中肌纤维排列紊乱和逼尿肌细胞代偿性肥大。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MA组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和MA组大鼠膀胱组织中Bax和caspase-3蛋白及mRNA、TGF-β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大鼠膀胱组织中Bcl-2蛋白及mRNA、α-SMA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MA组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大鼠膀胱组织Bax和caspase-3蛋白及mRNA、TGF-β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及mRNA、α-SMA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手捻针针刺可以通过抑制膀胱细胞过度凋亡保护DNB大鼠膀胱,这可能与其下调Bax和caspase-3蛋白和mRNA以及TGF-β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和mRNA以及α-SMA蛋白表达有关。
- 贺煜竣苗芙蕊范郁山林睿覃宁婧张卉黄敬文贺彩
- 关键词:手捻针糖尿病CASPASE-3
- 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表达意义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患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伴有DNB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其中27例合并DNB患者设为研究1组,其余33例单纯糖尿病患者设为研究2组,选取同期在医院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抽取所有受试者空腹抽取10 ml肘静脉血,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VIP。比较三组患者血糖、血脂和VIP水平差异,分析血清VIP及血糖、血脂与T2DM患者DNB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1组、研究2组HbA1c、FPG、VIP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1组各指标检测值高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研究2组TG、TC、LDL-C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1组各指标检测值高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HDL-C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FPG、VIP、TG、TC、LDL-C水平与T2DM患者DNB发生呈正相关(r=0.621、0.614、0.337、0.353、0.459、0.265,P<0.05)。结论DNB患者血清VIP明显升高,可作为早期筛查DNB的有效指标。
- 吴旭柯帆
-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血管活性肠肽血糖血脂
- 基于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干预措施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观察
- 2024年
- 分析基于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6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38例,均实施常规护理,另外观察组施加辨证恒温雷火灸联合中医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尿频尿急症状评分、残余尿量,并观察两组患者排小便是否通畅率、能否自行排小便,统计住院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尿频尿急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B超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小便通畅率、自行排小便率、住院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效缓解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频尿急症状,减少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小便、排小便通畅功能,提高住院满意度。
- 郭金梅蔡云梁莹刘家浩
-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护理
- 热敷联合中频靶药导入治疗肾阳不足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热敷联合中频靶药导入治疗肾阳不足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基础治疗和口服甲钴胺片,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热敷联合中频靶药导入治疗,治疗时间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监测血糖、膀胱残余尿量,并评定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3.3%,优于对照组53.3%(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问卷评分、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敷联合中频靶药导入能改善DNB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 傅玲玲冯炯
- 关键词:热敷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 电生理适宜技术联合中药治疗肝肾亏虚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电生理适宜技术联合中药治疗肝肾亏虚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高安市中医院肝肾亏虚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电生理适宜技术联合中药治疗组(观察组)、控制血糖和营养神经组(对照组),各40例。统计分析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糖、尿动力学参数、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或加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膀胱最初尿意容量、膀胱最大尿意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60.00%(24/40)(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0、5.00%(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或加重率5.00%(2/40)低于对照组的50.00%(20/40)(P<0.05)。结论肝肾亏虚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电生理适宜技术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控制血糖和营养神经治疗更显著。
- 姚爱春徐双娇戴玲玲刘银科刘芳
-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肝肾亏虚证
- 印堂及关元透刺法通调任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印堂及关元透刺法通调任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2年4月于太原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21例患者。给予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印堂及关元透刺法通调任督的针刺治疗,具体的取穴包括印堂穴、关元穴、中极穴及双侧太溪穴。7 d为一个疗程,患者平均治疗1.48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和中医证候积分,并观察治疗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排尿后的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减少,日排尿次数显著减少,中医证候积分显著减少,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21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20/21);所有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基础治疗配合印堂及关元透刺法通调任督的方案对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从膀胱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中,可以反映出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针刺操作难度低,效优价廉,符合绿色健康的治疗理念,值得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实践中推广。
- 董思琪马晶鑫曹金艳田真李静肖扬关伟李元宾
- 关键词:癃闭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 个性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个性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NVUDD)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我院治疗的76例NVUD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间歇导尿干预及排尿功能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个性化膀胱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4 d及1个月后对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评定, 具体检测指标包括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残余尿量(PVR)、充盈期膀胱压力(Pves)及最大尿意膀胱容量(VMCC),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排尿时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并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73.68%)。治疗后2组患者PVR、Pdetmax、Pves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Qmax、VMCC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 并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疗效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微,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3%和5.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间歇性导尿基础上辅以个性化膀胱功能训练, 能有效促进NVUDD患者尿流动力学恢复, 改善排尿功能, 并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好, 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何露伍庄吕艳印婷李璇
- 关键词:膀胱功能训练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