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80篇“ 繁殖行为“的相关文章
天然水域产卵生境营造下长江鲟自然繁殖行为特征及效果
2025年
重塑长江鲟自然繁殖是恢复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自然种群的重点和难点.2023年3月,通过营造水流、底质等生境条件,我们首次成功诱导长江鲟在天然水域繁殖.记录和视频资料显示,长江鲟对营造的生境具有典型的繁殖响应行为:临近繁殖阶段,长江鲟活跃加剧,平均每小时跃出水面1.6次;繁殖前,长江鲟活跃频次最高的区域为产卵巢中流速较低的区域(0.04~0.36 m/s);繁殖开始后,长江鲟在产卵巢中等流速区域(0.32~0.60 m/s)活动频次大幅增加,在高流速区域(0.1~1.34 m/s)出现的次数也显著增多.雄鱼排精时伴随快速摆尾,频率达到232.71±13.74次/min.雌鱼排卵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类似雄鱼的快速摆尾,但频率仅140.38±13.53次/min;另一种是侧向大幅度摆尾,频率为105.20±22.25次/min.本次繁殖亲鱼参与率达75%,繁殖受精率为54%.这是首次在天然水域通过环境调控成功诱发长江鲟自发交配繁殖,为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重建奠定了基础.
李鹏程吴金明李君轶仲嘉刁亚芹周波周亮禄盛超王煜琦杜浩
关键词:长江鲟产卵场繁殖行为
一种野生动物繁殖行为辅助装置
本发明涉及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野生动物繁殖行为辅助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上端滑动连接有用于放置野生动物的滑动箱,所述滑动箱的上端呈弧形设置,所述滑动箱的上端中部一侧固...
陆建高钟艳丽方小玉曾鹏廖梦瑶
环境雌激素联合处理对雄性斑马鱼繁殖行为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EES)联合处理在环境剂量下对雄性斑马鱼(Danio rerio)繁殖行为的影响,设置对照组(水体中无EES)、EE2-low组(水体中含5.55 ng·L^(-1)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inylestradiol,EE2))、EE2-high组(水体中含11.1 ng·L^(-1)EE2)和EES组(水体中含62.2 ng·L^(-1)壬基酚、250 ng·L^(-1)双酚A、4.56 ng·L^(-1)雌酮、5.53 ng·L^(-1)雌二醇和39.6 ng·L^(-1)雌三醇,上述所有EES质量浓度均为环境剂量),对雄性斑马鱼连续进行EES暴露处理60 d,然后引入未经EES暴露处理的雌性斑马鱼与之进行配对繁殖,最后对它们与繁殖行为相关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E2-low组雌、雄性斑马鱼单独和同时进入产卵区的时间及追逐频次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EES-high组和EES组雌、雄性斑马鱼的上述指标则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减少(p<0.05)。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环境剂量的EES联合处理与具有相同雌激素效应的5.55 ng·L^(-1)EE2处理相比具有更强的生殖毒性,与11.1 ng·L^(-1)EE2处理的生殖毒性基本相当并均能明显抑制雄性斑马鱼的繁殖行为
张盈盈李英文刘智皓
关键词:环境雌激素斑马鱼繁殖行为
泥螺繁殖行为及早期发育的观察
2024年
为探讨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繁殖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于2021年夏季在江苏盐城地区沿海滩涂观察泥螺的交配、繁殖行为,并采集一批泥螺及其卵群,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泥螺亲体性器官发育状况;然后在20℃条件下培养泥螺受精卵,采用显微镜观察泥螺的胚胎发育状况,并记录其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卵群大小与怀卵量呈幂函数关系,即卵群体积越大,其所含卵子数量越多。泥螺胚胎平均直径为210μm,根据泥螺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泥螺从受精卵发育成稚贝这一过程划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膜内幼虫发育、浮游面盘幼虫阶段和附着变态阶段6个阶段16个时期。受精卵排出后50 min开始卵裂,约23 h达到囊胚期;排出后31 h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排出后38 h 25 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卵排出后115 h 30 min最终变态为稚贝。通过观察发现,在泥螺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如何使泥螺胚胎快速摆脱胶质膜以及适合的孵化温度设置是影响泥螺孵化成功率和孵化速度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泥螺人工育苗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隋延鸣蒋慧敏孙可陈馨雅李磊万连营吕林兰
关键词:泥螺胚胎发育繁殖
PPK基因在控制德国小蠊繁殖行为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PPK基因在控制德国小蠊繁殖行为中的应用,具体公开了PPK抑制剂在降低蜚蠊目昆虫的繁殖能力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公开了可靶向德国小蠊繁殖行为的两个退化蛋白/上皮钠离子通道基因PPK28和PPK...
陈楠 阳洋 刘梦雅 胡嘉旋 李胜
秦岭雄性大熊猫繁殖行为监测与种公兽培育
2024年
提高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水平是维持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的关键。圈养大熊猫的选择性择偶交配和自然交配受孕率低是制约秦岭大熊猫圈养繁殖的主要因素,而种公兽的成功培育是提高圈养繁殖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对4只秦岭大熊猫雄性个体进行健康状态评估、体重和粪便量监测、精子质量检测、日常行为繁殖行为培训以及最佳放对时间确定等试验,成功培育大熊猫种公兽2只,5年期间成功繁育幼仔15胎21仔,受孕率由2018年的20%上升到2022年的66.7%。研究结果为大熊猫种公兽培育技术推广、提高圈养大熊猫繁育数量提供了重要参考。
赵鹏鹏赵卫平张丹辉沈洁娜雷颖虎
关键词:秦岭大熊猫
PPK基因在控制德国小蠊繁殖行为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PPK基因在控制德国小蠊繁殖行为中的应用,具体公开了PPK抑制剂在降低蜚蠊目昆虫的繁殖能力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公开了可靶向德国小蠊繁殖行为的两个退化蛋白/上皮钠离子通道基因PPK28和PPK...
陈楠 阳洋 刘梦雅 胡嘉旋 李胜
张家界野生猕猴(Macaca mulatta littoralis)社会结构和繁殖行为研究
由于栖息地破碎化、种群分布斑块化、种群数量下降、个体体质下降等因素影响,多数非人灵长类动物已处于濒危或近危状态。猕猴(Macaca mulatta)是分布最为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自北纬15°至北纬36°,东经70°至东...
沈承烨
关键词:猕猴社会结构繁殖参数交配模式季节性繁殖
圈养小熊猫繁殖行为变化及繁殖行为对策
2023年
小熊猫生理性的周期性繁殖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自身激素分泌等繁杂的变化外,还与环境的变化有关,而作为圈养的小熊猫,由于条件有限,并不能与自然界的野生物种一概而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动物园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圈养小熊猫的繁殖行为变化,针对其繁殖行为从饲料保障、生活环境保障、隔离管理、日常管理4方面总结了相应的对策。
池洋聂鹏唐文汉
关键词:繁殖行为
广西防城港山心沙岛白脸鸻繁殖行为初报被引量:1
2023年
白脸鸻(Charadrius dealbatus),曾为环颈鸻(C.alexandrinus)亚种,2016年作为独立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至今,鲜有研究关注白脸鸻的繁殖行为。本研究通过对白脸鸻的巢址选择及繁殖行为进行观察描述,并与环颈鸻现有研究进行对比,以期充实白脸鸻的繁殖基础资料。研究于2019和2020年两年的3至7月在广西防城港市企沙镇山心沙岛进行,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及所有事件取样法对繁殖期的白脸鸻进行观察及行为记录。观察发现,白脸鸻多于高潮位不被淹没的光滩或开阔的沙砾地筑巢,对植物依赖较低,巢距离水源较近;其巢多为石子或贝壳装饰的浅坑,长度为(10.4±0.6)cm(9.8~11 cm),宽度为(7.7±0.1)cm(7.6~7.9 cm),深度为(3.6±0.1)cm(3.6~3.7 cm)(n=6)。每日产卵1枚,一窝通常3或4枚卵(n=6);卵呈淡黄色基底,密布褐色斑块。卵长径(33±0.3)mm(32.4~33.4 mm),卵短径(24.5±0.1)mm(24.4~24.5 mm)(n=21)。日间孵卵过程以雌鸟为主,雄鸟多在夜间坐巢;其多为双亲育雏。经对比发现,白脸鸻与环颈鸻繁殖期差异主要集中于巢址选择、孵卵行为时间分配及育雏。环颈鸻喜爱在有一定遮蔽物的地点筑巢,白脸鸻则常位于光滩筑巢;雄性环颈鸻在繁殖季后半程会更多地参与日间孵卵行为,而白脸鸻未发现此规律;环颈鸻多为雄性育雏,白脸鸻则多为双亲育雏;其他方面差异不大。本研究结果能补充对白脸鸻繁殖行为的理解,而且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白脸鸻的生态习性提供第一手资料。
纪薇黄玉婷连之瑶陈素任胡婉仪姬翔杜钦
关键词:巢址选择繁殖行为

相关作者

胡锦矗
作品数:348被引量:2,086H指数:28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大熊猫 生境选择 自然保护区 小熊猫 种群
田秀华
作品数:152被引量:664H指数:16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繁殖期 东方白鹳 笼养 丹顶鹤 人工饲养
李淑玲
作品数:52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丹顶鹤 扎龙保护区 繁殖行为 繁殖期 动物学
杜浩
作品数:214被引量:947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中华鲟 鲟鱼 长江鲟 达氏鲟 鱼类
郭延蜀
作品数:80被引量:469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四川梅花鹿 铁布自然保护区 形态学 鸣声 梅花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