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4篇“ 绿肥还田“的相关文章
- 一种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肥还田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肥还田方法,属于绿肥还田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将绿肥作物收割制备成缓释绿肥施加到土壤中,缓释绿肥进入土壤后能够快速释放部分水分和养分,进而保证后茬作物种植初期水分、养分的供给,而剩...
- 王森王俊刘洋杨彩迪柳瑞
- 陕南猕猴桃果园绿肥还田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 2025年
- 【目的】研究陕南汉中猕猴桃果园翻压绿肥还田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以期为陕南猕猴桃果园绿肥种植利用及培肥地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网袋埋田法研究22500 kg·hm^(-2)翻压量下黑麦草、箭舌豌豆、毛苕子和紫云英4种绿肥在猕猴桃行间10 cm土层翻压后142 d的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腐解分快速腐解期(0~24 d)、中速腐解期(25~41 d)和缓慢腐解期(42~142 d)3个阶段,腐解142 d后黑麦草、箭舌豌豆、毛苕子、紫云英累积腐解率分别为93.63%、93.37%、91.48%、74.45%;C、N、K_(2)O、P_(2)O_(5)养分累积释放率平均为88.23%、82.95%、98.58%、77.15%,养分释放量平均为2373.58、144.76、156.30、16.10 kg·hm^(-2)。腐解前24 d,C、N、K_(2)O腐解速率波动明显,腐解前41 d,磷腐解速率波动明显;腐解142 d的黑麦草C、N、K_(2)O、P_(2)O_(5)养分释放量分别为3015.28、132.38、274.53、23.72 kg·hm^(-2),毛苕子分别为2278.46、193.69、109.56、18.46 kg·hm^(-2),箭舌豌豆分别为2855.68、173.49、156.61、17.09 kg·hm^(-2),紫云英分别为1344.89、78.47、84.50、5.12 kg·hm^(-2)。黑麦草C、K_(2)O、P_(2)O_(5)释放量最高,毛苕子N释放量最高,紫云英累积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均低于其他3个品种。【结论】黑麦草钾磷释放量最高,毛苕子氮释放量最高,箭舌豌豆碳释放量最高。果园种植黑麦草、毛苕子和箭舌豌豆等翻压还田可以在果树萌芽展叶期减少化学氮肥和钾肥的施用量。
- 王吕吴玉红陈浩秦宇航郝菁郝兴顺刘琦李丹妮张成兵
- 关键词:绿肥品种腐解养分释放
- 绿肥还田条件下减氮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及N_(2)O排放的影响
- 2025年
- 探究绿洲灌区玉米产量、N_(2)O排放特征对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的响应,以期为区域构建稳产减排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甘肃农业大学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开展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绿肥还田条件下传统施氮量(N100)和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10%、20%、30%和40%(即N90、N80、N70和N60)处理,分析各处理对玉米产量及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还田条件下,N100、N90和N80处理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N70和N60处理。N_(2)O全球增温潜势(GWP)随着施氮量的降低而减小;N_(2)O排放强度(GHGI)以N80处理最低,较N100处理显著降低14.3%。在玉米生长阶段,N_(2)O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施肥后,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峰值相应增加。与N100处理相比,N90、N80、N70和N60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但N90和N80处理较N70处理分别提高18.0%和9.4%,较N60分别提高28.6%和19.3%(P<0.05)。玉米全生育期0~110 cm土壤平均NH_(4)^(+)-N和NO_(3)^(-)-N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降低。其中N90、N80、N70和N60处理较N100处理平均NH_(4)^(+)-N含量分别降低6.4%、9.9%、15.3%和21.3%,差异显著;平均NO_(3)^(-)-N含量分别降低5.6%、11.5%、9.2%和24.5%,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土壤NH_(4)^(+)-N含量、土壤NO_(3)^(-)-N含量和N_(2)O排放量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施氮量通过影响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来影响农田N_(2)O排放,是影响农田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因此,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20%可作为干旱绿洲灌区发展稳产减排的合理氮肥管理制度。
- 刘亚龙王鹏飞于爱忠王玉珑尚永盼杨学慧尹波张冬玲王凤
- 关键词:绿肥
- 一种绿肥还田用压缩发酵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压缩发酵装置技术领域的一种绿肥还田用压缩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罐,所述连接轴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外侧和发酵罐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发酵罐的底部固定开设有集液腔,所述连接轴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刮板...
- 周丽贺兵曹文乔娅郭佳烨王强蒋燕邓忠勇
- 一种绿肥还田后降低水稻田中甲烷排放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肥还田后降低水稻田中甲烷排放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在水稻收获前套播绿肥作物;2)在绿肥作物盛花期时,排出田面渍水,维持田面干爽状态;3)在水稻插秧前,将绿肥作物灭茬、粉碎、干耕翻压还田,晾垡,淹水;...
- 曹卫东周国朋马正波常单娜武际刘佳
- 绿肥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绿肥还田对旱作麦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土壤质量提升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在甘肃陇东旱塬典型黑垆土上开展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 L.)-冬小麦5年轮作系统绿肥还田试验,分析毛苕子、饲用油菜覆盖和翻压还田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4个土层(0—5、5—10、10—20、20—25 cm)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木糖苷酶(βX)、几何平均酶(GMEA)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绿肥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CBH和βX活性有显著影响。与覆盖还田相比,毛苕子和饲用油菜翻压还田能够使0—25 cm土层土壤SOC、EOC和MBC含量提高12.9%、12.1%、53.8%,βG和CBH活性提高了3.2%、10.2%,且对20—25 cm土层的影响最显著。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其中土壤EOC和MBC含量分别在冬小麦成熟期和返青期达到最高,βG、CBH、βX和GMEA活性在冬小麦孕穗期达到最高。βG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变化最显著,活性最高,是绿肥还田后参与土壤碳转化过程的主要酶。不同土层土壤碳组分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绿肥类型也显著影响土壤碳组分及酶活性,其中饲用油菜还田土壤SOC、MBC含量和βG、CBH、βX、GMEA活性是毛苕子还田的1.08、1.21、1.15、1.23、1.19、1.18倍。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绿肥还田方式通过调控其累积分解速率影响SOC的积累,通过影响土壤pH、SOC的累积及绿肥累积分解速率影响GMEA活性。土壤有机碳累积受绿肥还田量影响的效应大于还田方式,而碳转化酶活性反之。【结论】黄土高原夏闲期种植饲用油菜并翻压还田能提高0—25 cm土层
- 管彤彤张燕陶海宁董秀沈禹颖
- 关键词:绿肥还田方式还田量黑垆土
- 绿肥还田后氮肥减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初探
- 2024年
- 为探明绿肥还田后氮肥减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以水稻品种‘南粳46’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当每667 m^(2)绿肥还田量为1000 kg、每667 m^(2)总施氮量比常规施肥处理减少1.84 kg(即每667 m^(2)总施氮量为19.36kg)时,水稻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有利于‘南粳46’大穗大粒的形成,更易在生产上获得高产。随着总施氮量或绿肥还田量的增加,水稻倒伏的风险也相应增大。
- 顾豪冬张栋杰顾远帆周燕沈小燕茅一平蒋李健郁海金吴永平杨艳
- 关键词:绿肥还田水稻
- 绿洲灌区绿肥还田对减量灌水小麦产量的补偿机制
- 2024年
- 探讨绿肥对减量灌水春小麦产量构成及光合产物积累分配特征的响应和机制,可为构建新型小麦节水型种植制度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依托2017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开始的小麦复种绿肥田间定位试验,于2021—2022年研究了不同绿肥处理方式下减量灌水小麦的群体生长动态、光合产物累积、转运分配和产量特性。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420 mm(I3,地方常规灌水量)、370 mm(I2,减量50 mm)和320 mm(I1,减量100 mm)3个灌水水平,绿肥全量翻压还田(WG)、绿肥仅根茬还田(WGR)和不种绿肥(W)3种绿肥处理方式,组成9个处理。结果表明,减量灌水降低了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绿肥还田可补偿因减量灌水造成的产量负效应。与I3相比,I1处理小麦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降低11.5%、3.8%和8.1%,I2籽粒产量降低了3.4%;与W相比,WG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0.9%、3.7%和8.0%,WGR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提高了4.8%和3.4%;与WI3相比,WGI2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提高7.2%和5.3%,WGI1和WGRI2的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即麦后复种绿肥并全量还田可补偿减量灌水100 mm产生的产量负效应,可超量补偿在减量灌水50 mm的负效应。绿肥还田补偿减量灌水对小麦产量负效应的主要原因是:(1)绿肥还田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的群体生长率(CGR)和净同化率(NAR),增大了小麦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与WI3相比,WGI2拔节至孕穗、孕穗至开花、开花至灌浆期CGR分别提高10.4%、10.5%和7.9%,WGRI2拔节至孕穗、孕穗至灌浆期CGR分别提高6.7%和5.7%,WGI1无显著变化;WGI2较WI3孕穗至开花、开花至灌浆期NAR分别提高4.5%、4.8%,穗数和千粒重分别提高5.7%和6.9%,WGI1、WGRI2较WI3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差异不显著。(2)绿肥还田提高了减量灌水小麦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I2、I1较I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
- 毛守发韦金贵柴强樊志龙胡发龙殷文王琦明
- 关键词:绿肥还田干物质积累
- 绿肥还田对辣椒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影响试验
- 2024年
- 为给贵州省盘州市提高辣椒产量、改良土壤提供科学依据,设计1个常规施肥处理和3个“常规施肥+绿肥还田”处理,探究绿肥还田对辣椒产量及田间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肥+绿肥还田”处理下辣椒单株产量和667 m~2产量均有所增加;“常规施肥+绿肥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降低,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常规施肥+绿肥还田”处理下辣椒植株全氮、全钾吸收量大于常规施肥处理,辣椒果实全氮、全磷、全钾吸收量小于常规施肥处理。综上可知,绿肥还田在增加辣椒产量、改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及促进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吸收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 高萍
- 关键词:绿肥还田辣椒产量有机质全氮
- 粉垄耕作与绿肥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和甘蔗产量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和绿肥还田方式对长期连作蔗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甘蔗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处理:传统旋耕甘蔗单作(TCK)、粉垄耕作甘蔗单作(FLCK)、粉垄耕作甘蔗/大豆还田甘蔗根部(FLG)和大豆还田宽行(FLK)。测定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和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甘蔗产量品质。【结果】(1)耕作方式和绿肥还田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影响显著。与TCK相比,所有处理的根部和宽行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增幅40.6%~76.7%。FLG、FLK和FLCK处理根部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比TCK显著提高,增幅16.1%~41.8%。(2)所有处理的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比TCK提高(FLG处理宽行土壤脲酶活性除外)0.7%~166.7%。(3)FLG、FLK和FLCK处理的2年平均产量显著高于TCK,增幅13.1%~30.5%;FLG和FLK处理的2年平均产量显著高于FLCK,增幅9.9%~15.3%;其中以FLG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86043 kg·hm-2。FLG、FLK和FLCK处理的蔗糖分、锤度、重力纯度、视纯度和转光度均比TCK高。(4)甘蔗产量与土壤脲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与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利用粉垄耕作结合绿肥还田可以提高连作蔗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甘蔗产质量;结合田间操作的便捷性,本地区生产推荐应用粉垄耕作结合绿肥还田到宽行的模式。
- 周灵芝黄渝岚周佳劳承英申章佑李艳英韦本辉张宪王锋李素平
- 关键词:绿肥还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甘蔗产量
相关作者
- 殷文

- 作品数:190被引量:783H指数:19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绿洲灌区 间作 小麦 绿肥
- 胡发龙

- 作品数:180被引量:848H指数:17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绿洲灌区 间作 绿肥 小麦
- 赵财

- 作品数:176被引量:765H指数:19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间作 玉米 绿洲灌区 免耕 豌豆
- 柴强

- 作品数:366被引量:2,558H指数:30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间作 玉米 绿洲灌区 豌豆 小麦
- 于爱忠

- 作品数:166被引量:1,074H指数:21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绿洲灌区 玉米 绿肥 免耕 秸秆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