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7篇“ 肋间后动脉“的相关文章
- 横突至肋角间的肋间后动脉解剖位置对肺穿刺活检的指导意义
- 2024年
- 目的 了解肋间后动脉在进入肋沟前与上下肋骨的空间位置关系,并指导肺穿刺活检。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住院的27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胸部增强CT扫描筛选出显示清晰的肋间后动脉,行三维重建,分别在横突外侧、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测量肋间隙上下径、肋间后动脉与其上方肋骨下缘的距离,并统计分析。结果①27例患者共计262支肋间后动脉纳入分析,各肋间隙自下而上,在横突外侧、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逐渐变窄。②在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的肋间后动脉几乎都在靠近上方肋骨或位于肋间隙中间位置。在横突外侧位置处,肋间后动脉在第11肋间隙的位置多数靠近上方肋骨,少数位于肋间隙中间位置;在第10肋间隙,较多位于肋间隙中间位置,第9、8肋间隙肋间后动脉较多靠近下方位置、中间位置。③随肋间隙往上,肋间后动脉在横突外侧、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两处位置的走行逐渐移行至肋间隙的中间及下方位置。结论 横突至肋角之间的肋间后动脉并非在固定的肋间隙位置走行,如确需在该区间内完成经肋间隙的穿刺术,应在增强CT评估肋间后动脉的空间位置后进行。如果缺乏增强CT评估,在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可选择靠近下方肋骨入路相对安全。在横突外侧位置处,第11肋间隙处穿刺可选择靠近下方肋骨入路相对安全,其余肋间后动脉的空间位置分布差异较大,第10肋间隙应避免选择肋间隙中间位置入路,第9、8肋间隙应避免在肋骨下方位置入路。
- 陈小春林川邓万冰胡传飞袁志平王昌平刘红玲
- 关键词:肋间后动脉肺穿刺
- 保留蒂部筋膜对大鼠肋间后动脉穿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保留蒂部筋膜对大鼠肋间后动脉穿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每组25只。于每只SD大鼠右侧背部设计并切取以肋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瓣,大小为10.0 cm×2.5 cm,A组保留穿支及其周围2.5 cm×1.0 cm的筋膜组织,B组仅保留穿支,尽可能剔除穿支周围的筋膜组织,最后均将皮瓣原位缝合。观察术后2组皮瓣成活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切取2组皮瓣组织行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标本血管生成情况,并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统计术后第7天HE染色切片中的血管密度,测量并计算血管直径及血管壁厚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组皮瓣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细胞珠蛋白(CYGB)表达的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皮瓣组织中HIF-1α和CYGB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并比较2组间的差异。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皮瓣术后成活良好,B组术后7 d皮瓣远端缺血坏死,A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为96.19%±0.65%,高于B组的88.97%±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结果显示,2组皮瓣组织均可见新生血管,A组新生血管多于B组;A组血管密度、血管直径、血管壁厚度分别为(7.77±0.92)条/mm 2、(65.23±14.62)μm、(10.49±1.99)μm,均高于B组的(5.82±0.85)条/mm 2、(40.61±7.78)μm、(6.27±2.6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A组HIF-1α表达高于B组,并逐渐趋于稳定;A组和B组CYGB表达于术后第7天达到高峰。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术后第1、3天A组中HIF-1α表达量高于B组(P均<0.01),于术后第5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术后第5、7、9天B组中HIF-1α表达量高于A组(P<0.01),直至第9天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术后第3、5、9天A组中CYGB表达量均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CYGB表达量均
- 王雪董炎菲李心怡李小静
- 关键词:穿支蒂皮瓣筋膜低氧诱导因子-1Α
-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背部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干预组(DEX+I/R组)。对照组进行大鼠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制备,I/R组制备皮瓣后予以血管蒂夹闭6 h,DEX+I/R组在进行前述缺血处理后予以右美托咪定100μg/kg干预并于24 h后重复给药。分组手术7 d后,通过大体观察判断皮瓣成活率,以HE染色观察大鼠皮瓣组织病理情况,采用TUNEL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皮瓣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浆中SOD、MDA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皮瓣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caspase-3、Bcl-2)、PI3K/Akt通路蛋白(PI3K、pAkt/Akt)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I/R组及DEX+I/R组大鼠皮瓣的成活率分别为(94.15±2.28)%、(38.15±10.48)%、(57.71±10.22)%。I/R组皮瓣成活率相较于与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DEX+I/R组相较于I/R组皮瓣成活率显著提高(P=0.006)。在距离血管蒂1 cm处,I/R组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相较于对照组升高(P<0.001);DEX+I/R组中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较I/R组降低(P<0.001)。在距离血管蒂2 cm处,I/R组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相较于对照组升高(P<0.001);DEX+I/R组中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较I/R组降低(P=0.004)。I/R组大鼠血清SOD活力相较于对照组降低(P<0.001);与I/R组比较,DEX+I/R组大鼠血清中SOD活力升高(P<0.001);I/R组大鼠血清MDA含量相较于对照组升高(P<0.001);与I/R组相比,DEX+I/R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降低(P<0.001)。I/R组中Bcl-2(P=0.001)、PI3K(P=0.003)、Akt(P=0.023)及pAkt(P=0.002)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相较于对照组明显下降,而C-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升(P=0.002);DEX+I/R组Bcl-2(P=0.003)、PI3K(P<0.001)、Akt(P<0.001)及pAkt(P<0.00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相较于I/R组明显增高,而C-caspase-3的表达量下降(P<0.001)。结论右美托咪定�
- 尹忠浩朱载瓯杨月美卢鹏宋晓萌吴煜农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 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及最佳迭代算法技术在肋间后动脉显像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及最佳迭代算法技术,在提高肋间后动脉显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月能谱CT胸部增强扫描患者30例。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扫描完成后根据GSI Viewer软件计算出的肋间后动脉单能量图像的最佳keV值,采用文献中最佳ASIR权重为60%。然后分别重建:70 keV+FBP,70 keV+最佳ASIR权重,最佳单能量+FBP,最佳ASIR权重+最佳单能量的4组图像。分别测量动脉期各组图像中肋间后动脉以及同层面背部肌肉和腋下脂肪的CT值和SD值,计算肋间后动脉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并比较分析。由两位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影像科医师根据图像噪声、血管边缘清晰度及诊断信心对肋间后动脉血管成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肋间后动脉最佳单能量范围为60~71 keV,平均(63.33±2.66)keV。70 keV+FBP组、70 keV+最佳ASIR权重、最佳单能量+FBP、最佳单能量+最佳ASIR权重4组图像平均SNR分别为17.64±8.68,23.03±11.69,19.34±8.83,25.89±12.37。70 keV+FBP组、70 keV+最佳ASIR权重、最佳单能量+FBP、最佳单能量+最佳ASIR权重4组图像平均CNR分别为14.87±7.36,19.26±9.90,16.81±8.13,22.14±10.97。结论能谱CT扫描最佳权重下与最佳单能量联合应用的SNR及CNR最高,可进一步提高肋间后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
- 左秀娟刘正华张玉婷刘本寅姜永宏
- 关键词:肋间后动脉
- 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在上背部瘢痕疙瘩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Dorsal intercostal artery perforator,DICAP)螺旋桨皮瓣应用于背部大面积瘢痕疙瘩切除后创面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的4例上背部瘢痕疙瘩患者,瘢痕疙瘩切除后遗留创面均应用DICAP螺旋桨皮瓣修复,术后24~48 h创面及供区均行早期放射治疗。结果对4例患者共成功实施6个DICAP螺旋桨皮瓣修复,供区均直接关闭。未出现皮瓣部分/完全坏死,仅1例术后出现血清肿。平均随访21.2个月,均未出现瘢痕疙瘩复发。结论DICAP皮瓣联合术后早期放疗是躯干上背部瘢痕疙瘩手术治疗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 吴东翰冯少清许恒喜雯婧章一新
- 关键词:瘢痕疙瘩
- 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背阔肌皮瓣供区创面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联合接力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3岁。交通事故伤8例,伤后至皮瓣修复时间为1~3周,平均13 d;股内侧肌纤维肉瘤切除后缺损1例。缺损部位:上臂5例,大腿4例。创面缺损范围为20 cm×12 cm~36 cm×27 cm。合并肱二头肌缺损2例,肱三头肌缺损3例,股二头肌缺损2例,股四头肌缺损2例;肱骨骨折2例;肱动脉破损2例,股动脉离断缺损合并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离断缺损1例。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创面及重建肌肉功能,皮瓣切取范围为22 cm×13 cm~39 cm×28 cm,肌瓣范围为12 cm×3 cm~18 cm×5 cm。重建上肢功能采用带蒂皮瓣修复,重建下肢功能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胸背神经与受区神经肌支吻合)。供区采用大小为10 cm×5 cm~17 cm×8 cm的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第2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9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质地良好;5例肌力恢复至4级,4例恢复至3级;背阔肌皮瓣切取后肩关节活动度为40~90°,平均70°。背阔肌皮瓣两点辨别觉为9~15 mm,平均12.5 mm;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平均9.2 mm。第2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结论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联合接力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创面,在修复供、受区缺损同时重建肌肉功能,降低了供区并发症发生率。
- 王耀军任忠亮薛佳杰郭雷高登文郝青晔高富成杨洁
- 关键词:背阔肌皮瓣供区
- 肋间后动脉破裂出血死亡1例
- <正>1.案例资料简要案情:死者男性,18岁,某日晚上9时许在郊区一山头偏僻处被人抢劫并用刀刺伤右下胸背部,伤后3小时被发现并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尸表检验:全身呈贫血貌,右下胸背部见一处长3cm的创口,创口旁见一处引流切...
- 杜战胜;
- 文献传递
- 肋间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躯干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应用肋间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躯干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躯干缺损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应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肋间后动脉穿支血管进行定位,以选定的穿支血管为蒂,皮瓣最远端到穿支血管的距离略大于穿支血管到缺损最远端之间的距离,掀起穿支皮瓣,以穿支血管所在的位置为旋转点,旋转一定角度修复躯干缺损,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共为22例患者实施肋间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手术。所应用的穿支血管包括肋间后动脉椎骨段穿支2例、肋骨沟段背外侧肌皮穿支8例、肋骨沟段外侧皮支穿支7例、肌内段肌皮穿支4例和肋下动脉穿支1例,皮瓣面积为12cm×4cm~30cm×10cm,穿支血管蒂长度3.5~7.0cm,平均4.8cm,穿支皮瓣旋转180°15例、150。4例、90°3例。术后1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3例术后出现皮瓣血运障碍,其中2例尖端部分坏死,分别应用植皮和再次转移1个穿支皮瓣的方法进行修复,1例皮瓣全部坏死,移植皮片修复创面。随访1~5年,平均3.5年,体表恶性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对于中等大小的胸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肋间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是可行的方法。
- 朱珊刘元波于胜吉臧梦青陈博丁强张健华赵振国徐立斌张鑫鑫
- 关键词:穿支皮瓣肋间后动脉躯干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肋间后动脉的解剖学显示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初步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肋间后动脉的解剖学显示价值,为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提供相关解剖学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因怀疑胸部占位性病变或纵隔大血管病变行胸部双期增强扫描患者(除外累及肋间后动脉的患者)的肋间后动脉影像学资料。记录每对肋间后动脉的显示情况、起点方位、管径大小、走行及共干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肋间后动脉血管成像共显示肋间后动脉1831支,总显示率为94.19%。左侧肋间后动脉的显示率为93.62%(910/972),右侧肋间后动脉显示率为94.75%(921/972)。13例(12.04%)为相邻2支肋间后动脉共干,与右侧支气管动脉共干的肋间后动脉共有58例(53.70%)。左侧肋间后动脉大部分起自胸主动脉的后壁(约6点位置);右侧肋间后动脉大部分起自胸主动脉的后壁、右后壁和右壁(约8点及9点位置),并且由上而下自胸主动脉的右壁向胸主动脉的后壁移行。两侧肋间后动脉由上而下,逐渐增粗,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第11肋间后动脉的外径最粗。结论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肋间后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 陈伟彬冯莉宋思远宫凤玲张惠英
- 关键词:肋间后动脉多层螺旋CTCT血管成像
- 应用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切除后的大面积缺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Ms)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并对肋间后动脉穿支(LICAP)皮瓣修复微囊型LMs切除后的大面积缺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8例13-22岁腋胸侧壁微囊型LMs患者,应用MRI和B超确定病变切除的范围和层次,对彻底切除后均遗留的腋窝、胸侧壁皮肤组织缺损,应用LICAP皮瓣进行修复,7位患者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位患者供区植皮覆盖。结果 应用LICAP皮瓣可成功修复所有微囊型LMs切除术造成的组织缺损。术后随访1-3年,皮瓣形态良好,B超和MRI证实无复发微囊腔出现,皮瓣供区无功能受损。结论 超声和MRI可为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作精确定位并进行手术后评估。微囊型LMs手术切除术后遗留组织缺损可应用LICAP皮瓣获得良好的组织覆盖和修复,术后受区外形良好,供区无功能损伤。
- 王海珍崔春晓蒋朝华李圣利曹卫刚
- 关键词:淋巴管畸形
相关作者
- 潘云川

- 作品数:113被引量:644H指数:12
-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烧伤 压疮 电烧伤 皮瓣修复 外科皮瓣
- 徐家钦

- 作品数:58被引量:234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烧伤 小儿烧伤 电烧伤 穿支皮瓣 脱细胞真皮基质
- 梁尊鸿

- 作品数:70被引量:274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穿支皮瓣 VSD 创面修复 小儿烧伤 病原菌分布
- 蒋朝华

- 作品数:64被引量:17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淋巴水肿 淋巴管 牵引成骨术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 李东卿

- 作品数:8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
- 研究主题:移植骨髓 干细胞修复 肋间后动脉 骨髓基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