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87篇“ 肝癌模型“的相关文章
- 基因编辑小鼠肝癌模型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肝癌作为全球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及病毒感染等多重因素。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编辑小鼠肝癌模型在模拟肝癌病理、筛选药物靶点及深入阐明发病机制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基因编辑小鼠肝癌模型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基因敲入小鼠肝癌模型、基因敲除小鼠肝癌模型、肝脏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肝癌模型以及水动力转染小鼠肝癌模型等,旨在深入理解基因编辑与肝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肝癌的发病机制研究及预防治疗提供研究工具和新思路。
- 杨丽超欧美珍李盈琪张起吴伟成何敏
- 关键词:肝癌小鼠动物模型
- 离体低温储存瘤块构建VX2肝癌模型效果研究
- 2024年
- 目的比较观察新鲜瘤块及不同时间低温冻存VX2肝癌瘤块经复苏后构建兔肝癌模型的效果。方法选取鱼肉状新鲜VX2瘤块,剔除周边坏死组织和肌肉后,-80℃下冰冻3、5和7个月。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A组予新鲜瘤块肝脏原位种植法构建VX2兔肝癌模型;B、C、D组分别给予-80℃冰冻3、5和7个月的瘤块,复苏后采用肝脏原位种植法构建兔肝癌模型。14 d后观察各组瘤兔肝脏的成瘤效果。通过免疫荧光观察肿瘤的增殖、凋亡及新生血管。结果A、B、C、D 4组的成瘤率为100%,但随着冻存时间的延长,5个月以后的瘤块活性差异性变大,肝脏肿瘤中心坏死面积增加。组织学检查发现,A、B两组模型TUNEL、Ki67、HIF1-α、VEGF、CD31表达无明显差异,而A、B组与C、D组相比,TUNEL、Ki67、HIF1-α、VEGF、CD31表达差异显著。结论-80℃下离体低温储存瘤块构建的兔VX2肝癌模型7个月内均可成瘤,5个月后瘤块间活性差异性变大,但整体来看可较好地保存瘤株活性,节省人力物力。
- 郭安然陈宁刘安娜李玲
- 关键词:VX2肿瘤肝癌动物模型
-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在N-二硝基亚乙胺诱导原位肝癌模型、原位移植肝癌模型大鼠体内的表达与分布
- 2024年
- 目的 测定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在N-二硝基亚乙胺(DEN)诱导大鼠原位肝癌模型(DEN-HCC-Rat)和原位移植大鼠肝癌模型(OTT-HCC-Rat)中的表达。方法 DEN-HCC-Rat造模:模型组SD大鼠按照20 mg·kg^(-1) ig 0.25%DEN水溶液,每周1次,0.025%DEN水溶液供动物饮用;对照组每周ig 1次0.9%氯化钠溶液,灭菌水供动物饮用,于造模第4、10、18、22周取材。OTT-HCC-Rat造模:模型组SD大鼠肝叶注射N1-S1细胞,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给予微创缝合处理,于注射后14 d取材。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变;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检测各组ASGPR表达及分布。结果 通过HE染色确定DEN-HCC-Rat和OTT-HCC-Rat造模成功。在DEN-HCC-Rat中,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qRT-PCR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ASGPR表达显著上调(P<0.05、0.01),且呈时间相关性;在OTT-HCC-Rat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ASGPR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qRT-PCR结果显示ASGPR在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EN-HCC-Rat模型更好地模拟肿瘤微环境改变,且ASGPR在肝癌区域表达高于对照组大鼠肝脏,故可利用ASGPR介导肝靶向制剂的转运,提高肝靶向药物治疗效果。
- 杨文川张发斌胡春晖孔宪梅都涛赵振文
- 关键词: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 和枢消积丸抗肝癌药效学研究及在肝癌模型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目的:和枢消积丸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四川省名中医汪静教授传承全国名中医孙同郊教授“和调”学术思想,基于中医学“枢机”理论创立的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的有效验方,在前期临床研...
- 牟亚萍
- 关键词:药效学药代动力学
- 具有胆管转移特性的肝癌模型构建方法及相应细胞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胆管转移特性的肝癌模型构建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S1:对大鼠成体肝干细胞进行扩增、培养并保存;S2: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将含有Bmi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入大鼠成体肝干细胞,获得稳定过表达Bmi1的大鼠成体...
- 许磊波刘超覃宇飞施祥德余先焕张锐吴文睿冯铭彬
- 利用斑马鱼肝癌模型探究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对肝癌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双孢蘑菇来源的氨基葡萄糖盐酸盐(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GAH)对肝癌的影响。方法:利用斑马鱼肝癌及血管双转基因模型Tg(flk:mCherry;kras^(G12V)),在60 mg/mL盐酸多西环素溶液的诱导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追踪观察第5 d到第10 d肝癌的发生发展;在Dox诱导的同时加入不同浓度GAH恢复,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比较分析正常组(Ctr)、模型组(Doxorubicin,Dox)、Dox+0.1%GAH组、Dox+0.3%GAH组中GAH对肝癌及肝癌血管生长的影响;通过qPCR和ELISA实验分析GAH对肝癌及肝癌血管相关调控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prmt5、tiam1、kat5、vegfaa、vegfr2、tgf-β1);最后通过TIMER2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验证tgf-β1与prmt5、tiam1、kat5与vegfaa、vegfr2的相关性。结果:Dox持续诱导会引起肝癌的发生发展;与Dox模型组相比,GAH处理极显著抑制肝癌的生长与侵袭(P<0.001),并能极显著改善肝癌血管紊乱(P<0.001);qPCR和ELISA实验结果表明GAH能够显著抑制肝癌及血管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tgf-β1与肝癌及血管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GAH可能通过调控TGF-β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肝癌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与侵袭。
- 吕昊坤杨腾辉吴启赐潘裕添薛钰
- 关键词: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盐酸多西环素TGF-Β信号通路
- TACE和全肿瘤裂解物免疫疗法对兔VX2肝癌模型干预效果的研究
- 苏永钧
- 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兔VX2肝癌模型后癌旁肝组织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其相关机制
- 2024年
-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兔VX2肝癌模型后癌旁肝组织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VX2肝癌模型兔随机分为TAE组(以碘化油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造影组(行肝动脉造影)及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置),每组15只;比较3组接受相应处置后第3天谷丙转氨酶(GPT)及谷草转氨酶(GOT),以及NF-κB及细胞黏附分子水平。结果 TAE组GPT、GOT、NF-κB阳性占比、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分别为(173.92±3.61)U/L、(102.76±2.86)U/L、73.33%(11/15)、(3.43±0.10)ng/L及(2.18±0.03)ng/L,上述指标及NF-κB、ICAM-1、VCAM-1的m RNA表达均高于造影组及对照组(P均<0.05),而造影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AE治疗兔VX2肝癌模型后癌旁肝组织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升高,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吴雅静李正亮周舟
- 关键词:肝肿瘤细胞黏附分子
- 小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脏器内中性粒细胞异质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建立小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深入分析肝癌负荷下小鼠骨髓、脾脏和肝脏内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方法:选取16只健康雌性BALB/c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肝癌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通过肝脏注射H22细胞系建立肿瘤,对照组注射PBS。接种后18~20天,收集两组小鼠的骨髓、脾脏及肝脏组织,分离免疫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并探讨肝癌负荷下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根据CXCR2和CD101分子的表达,我们分析了荷瘤小鼠脏器内四个不同成熟状态的中性粒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小鼠的骨髓、外周血、脾脏和肝脏内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进一步分析发现荷瘤小鼠脏器内存在四个不同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亚群,包括CXCR2^(-)CD101^(+)、CXCR2^(+)CD101^(+)、CXCR2^(+)CD101^(-)和CXCR2^(-)CD101^(-)亚群,这一发现支持了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具体来说,在肝癌小鼠骨髓中CXCR2^(-)CD101^(+)亚群和CXCR2-CD101^(-)未成熟亚群比例显著增加,而CXCR2^(+)CD101^(+)成熟亚群和CXCR2^(+)CD101^(-)低成熟亚群比例则显著减少。脾脏和肝脏内的粒细胞亚群整体变化趋势类似,即CXCR2^(-)CD101^(+)亚群、CXCR2^(+)CD101^(-)低成熟亚群和CXCR2^(-)CD101^(-)未成熟亚群的比例均增加,而CXCR2^(+)CD101^(+)成熟亚群的比例显著减少,提示外周脏器内未成熟或低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加,而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肝癌进展中,小鼠骨髓、脾脏和肝脏内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显著增加及其亚群比例的显著变化,为理解肝癌进展中中性粒细胞的表型异质性提供重要依据,并为进一步阐明中性粒细胞参与肝癌进展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 贺改霞冯俊周颖李文娟梁映雪尚琪张栩锐李宗芳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肝细胞癌
- 桔梗皂苷D对肝癌模型小鼠胆汁酸肝肠循环的作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桔梗皂苷D对肝癌模型小鼠胆汁酸肝肠循环的作用。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建立肝癌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桔梗皂苷D(低、中、高剂量)组各12只,顺铂组腹腔注射顺铂,剂量为10μg/g;低、中、高剂量组桔梗皂苷D剂量分别为10、20、40μg/g,灌胃给药。另取12只未造模的小鼠为对照组,每天灌胃同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2 w。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和血清,肝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观察形态;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肝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和Kelch样环氧氯丙胺相关蛋白(Keap)1 mRNA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测定,Nrf2和Keap1蛋白表达采用Westen印迹测定。结果模型组肝组织有明显的病理性损伤,给药组肝组织损伤均显著减轻,且桔梗皂苷D不同剂量组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血清中AST、ALT、TBA、TB、IL-6和TGF-β1水平均显著降低,肝组织中Keap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Nrf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且均低、中、高剂量组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均P<0.05)。结论桔梗皂苷D可以通过下调Keap1表达水平,激活下游的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显著改善肝癌模型小组胆汁酸肝肠循环。
- 许国梁章琪潘书鸿汪东树
- 关键词:桔梗皂苷D
相关作者
- 郑传胜

- 作品数:329被引量:95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肝癌 治疗肝癌 肺炎 化疗栓塞
- 许戈良

- 作品数:348被引量:997H指数:15
-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
- 研究主题:肝细胞癌 肝肿瘤 肝癌 肝切除术 血管生成拟态
- 冯敢生

- 作品数:149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肝癌 治疗肝癌 介入方法 肝肿瘤
- 汤钊猷

- 作品数:817被引量:5,413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工程院
- 研究主题:肝癌 肝肿瘤 肝细胞癌 肝细胞 肿瘤转移
- 全显跃

- 作品数:240被引量:1,459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CT 肝肿瘤 MRI 64层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