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9篇“ 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相关文章
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对人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与慢性荨麻疹(CU)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13C呼吸实验阳性、抗Hp抗体阳性的CU患者为实验组,健康人为对照组.用CU患者血清孵育人皮肤肥大细胞原代细胞株(HMC),检测血清是否可刺激HMC细胞释放组胺.用抗Hp抗体(IgG)刺激HMC细胞,检测其是否具有活化细胞释放组胺的作用.检测CU患者血清中是否也含有高亲和力受体(FcεRI)抗体或抗IgE抗体.分别用抗FcεRI抗体、抗IgE抗体刺激HMC细胞,检测其活化HMC细胞释放组胺作用.结果 CU患者组血清活化HMC细胞释放组胺作用(3.13±0.93)高于健康对照组(2.92±0.75,t=2.39,P< 0.05),4例CU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抗FcεRI抗体、3例存在抗IgE抗体.分别用这两种抗体阳性的CU患者血清孵育HMC细胞,释放组胺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4.82、6.34,均P< 0.01),但用只含有抗Hp抗体CU患者血清孵育HMC细胞释放组胺作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1.74,P>0.05).抗Hp抗体(IgG)无激活HMC细胞释放组胺作用(与阴性对照血清比较,t=1.95,P>0.05),抗FcεRI抗体、抗IgE抗体均可激活HMC细胞释放组胺(与阴性对照血清比较,t值分别为3.72、3.02,均P<0.01).结论 抗Hp抗体对CU无致病作用,血清中同时存在抗FcεRI抗体或抗IgE抗体可导致部分Hp感染者同时患有CU.
康尔恂陈宏泉闫丽萍李杰韩春玉夏秀娟
关键词:荨麻疹幽门螺杆菌抗体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3年
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在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中均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肥大细胞主要通过免疫学途径和非免疫学途径释放组胺,多种物质参与组胺释放过程。特异性IgE介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肥大细胞激活的典型方式。抗FcsRI抗体和抗IgE抗体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机制中起作用。凝血机制中生成的凝血酶可激活蛋白酶激活受体,介导肥大细胞黏附于纤维连接蛋白,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及物理因素也参与荨麻疹患者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闫丽萍李杰康尔恂孙丽伟韩春玉金外淑夏秀娟高冬
关键词:荨麻疹肥大细胞组胺
荧光法检测中药注射液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条件优化
研究背景:在研究药物过敏和类过敏反应中,检测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是重要的研究手段。较早建立检测组胺的荧光缩合法是利用邻苯二甲醛(OPT)和组胺在碱性条件下缩合,通过检测激发光360nm、发射光460nm处的荧光值以确定组胺...
邓向亮周联董燕王青王培训
关键词:组胺荧光法肥大细胞中药注射液邻苯二甲醛
文献传递
滨蒿内酯对豚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类胰蛋白酶及细胞内钙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滨蒿内酯(Soparone,Sco.)通过松弛气道平滑肌、清除气道氧自由基、抑制气道炎症等多种途径起到抗炎平喘作用,该实验基于前期所做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探讨了Sco对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脱颗粒及其炎症介质的释放作用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途径。方法不同浓度的Sco(10-5、10-6和10-7mol/L)分别作用于正常及致敏MCs,并设立正常及致敏MCs的溶剂对照组(control,asthma),比较各组MCs脱颗粒百分数、类胰蛋白酶活力、组胺释放率及MCs细胞内钙([Ca2+])i的变化。结果 1×10-5和1×10-6mol/L Sco.组MCs脱颗粒百分数分别为(39.10±2.81)%和(11.40±2.37)%,明显低于asthma组的(78.90±4.12)%(P<0.05),且以上Sco.组MCs的组胺和类胰蛋白酶释放亦较asthma组显著减少(P<0.05);在无细胞外钙条件下,不同浓度的Sco(10-5、10-6和10-7mol/L)对正常MCs[Ca2+]i的影响分别为(-12.1±2.2)%、(-6.1±2.4)%和(-2.1±0.7)%,对致敏MCs[Ca2+]i的影响分别为(-75.6±2.2)%、(-33.9±2.5)%和(-4.0±0.02)%,相同浓度Sco.对正常组和致敏组MCs[Ca2+]i的降低作用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Sco.可剂量依赖性抑制豚鼠MCs脱颗粒从而抑制MCs组胺及类胰蛋白酶的释放;Sco.能够抑制豚鼠正常MCs以及致敏MCs[Ca2+]i水平。
滕赞姜晖王嫘李智
关键词: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类胰蛋白酶细胞内钙
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卵白蛋白(OVA1mg)与Al(OH)3悬液(1mL)的混合液进行复制Ⅰ型超敏反应模型,观察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模型的影响;4-氨基吡啶皮下注射诱发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观察荆防颗粒的抑制作用。结果:荆防颗粒明显降低Ⅰ型超敏反应大鼠血清IgE含量,显著降低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含量。结论:荆防颗粒能明显抑制大鼠Ⅰ型超敏反应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谢舜辉郑慕雄陈昌鹏陈玉兴
关键词:组胺
寄生虫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抗体抑制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抗寄生虫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HRF)抗体对重组大鼠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rRHRF)诱导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纯化的日本血吸虫和华支睾吸虫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重组蛋白rSjHRF和rCsHRF分别免疫大鼠,分离免疫血清并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出总IgG。将rRHRF(终浓度为75μg/mL)分别与2种纯化抗体(浓度梯度为3/5,2/5,1/5,0)37℃预先反应30min后,再加入卵清蛋白变应原致敏的大鼠肺肥大细胞,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rRHRF诱导肥大细胞组胺释放量。实验中采用未致敏大鼠血清纯化所得总IgG作为对照。结果得到了纯化的抗rSjHRF IgG和抗rC-sHRFIgG,抗rCsHRF IgG和抗rSjHRF IgG可明显抑制大鼠内源性IgE依赖HRF诱导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功能,但抗体抑制作用的强弱与抗体浓度之间的剂量依赖关系还需进一步实验验证。结论抗寄生虫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抗体具有抑制大鼠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诱导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作用,可能是参与寄生虫感染抑制宿主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免疫学机制之一,为预防和控制Ⅰ型超敏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晓湘胡旭初徐劲余新炳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肥大细胞
食物过敏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7年
组胺是Ⅰ型变态反应中最重要的炎性介质,深入研究肥大细胞组胺释放,对食物过敏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食物过敏中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机制、组胺检测方法及检测组胺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蒋红玲向军俭
关键词:组胺肥大细胞食物过敏
虫源性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诱导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研究
2007年
目的制备日本血吸虫和华支睾吸虫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重组蛋白rSjHRF和rCsHRF,并观察两者诱导大鼠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功能。方法分别克隆SjHRF和CsHRF基因完整编码序列,将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并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可溶性表达的重组蛋白,将纯化的rSjHRF和rCsHRF分别与卵清蛋白变应原致敏的大鼠肺肥大细胞一起孵育,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肥大细胞组胺释放量,并制备2种重组蛋白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剂量依赖曲线和动力学曲线。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0-rSjHRF和pET-30-rCsHRF,并获得纯化的可溶性重组蛋白rSjHRF和rCsHRF;2种重组蛋白诱导大鼠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均具有剂量依赖性,当浓度为150mg/L时,rSjHRF和rCsHRF诱导致敏肥大细胞组胺平均释放率为49.78%和32.63%;2种重组蛋白诱导致敏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在反应开始后约35min,组胺释放率达到最高。结论重组虫源性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可诱导大鼠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提示该蛋白可能与寄生性蠕虫感染诱导机体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相关。
陈晓湘胡旭初徐劲余新炳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肥大细胞组胺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S)不仅在形体上损害患者的功能和外貌,而且增生性瘢痕一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有的早期瘢痕瘙痒更是让病人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
赵李平
关键词:瘙痒组胺肥大细胞增生性瘢痕神经肽P物质
文献传递
烙铁头蛇毒TM-N49诱导人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作用
2006年
目的探索烙铁头蛇毒TM-N49对人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SP-SephadexC-25,肝素凝胶,Superdex75分子筛及HPLC纯化TM-N49。将手术切除的人肺、大肠和扁桃体组织在37℃条件下用Ⅰ型胶原酶和Ⅰ型透明质酸酶消化,经悬浮后的细胞均匀地加入含TM-N49、刺激剂或缓冲液的试管中,进行激发实验并用荧光显色法测量上清液的组胺水平。结果纯化后的TM-N49在SDS-PAGE上呈一条带。TM-N49能诱导人肺、大肠和扁桃体肥大细胞发生剂量依赖性组胺释放。浓度为0.3μg/ml时,TM-N49就能诱导大肠肥大细胞显著性的组胺释放,但对于人肺肥大细胞来说,诱导它释放相同量组胺所需最低TM-N49浓度为3μg/ml,而对于扁桃体肥大细胞,TM-N49浓度为30μg/ml时才能诱导它显著性的组胺释放。TM-N49诱导大肠和肺肥大细胞组胺释放10min和8min时达高峰,而扁桃体肥大细胞组胺释放则在16min时达高峰。人大肠、肺和扁桃体肥大细胞经代谢抑制剂和百日咳毒素预先处理后,浓度低于30μg/ml的TM-N49诱导其释放组胺的作用明显减弱,但当其浓度达到30μg/ml时,上述处理对TM-N49诱导人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作用无影响。缺乏外源性钙、镁离子时,TM-N49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能力也明显减弱。结论TM-N49可能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途径激活人肥大细胞或通过细胞毒等途径作用于肥大细胞,从而参与毒蛇咬伤人体后所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莫雅贞何韶衡魏继福林梓霞傅意玲
关键词:肥大细胞组胺

相关作者

徐建华
作品数:28被引量:363H指数: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药学院
研究主题:4-氨基吡啶 氨基吡啶 组胺释放 肥大细胞 小鼠
何韶衡
作品数:282被引量:1,041H指数:15
供职机构: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肥大细胞 类胰蛋白酶 哮喘 蛋白酶激活受体 组胺
陈志刚
作品数:4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系
研究主题: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肥大细胞 4-氨基吡啶 钾通道开放剂 药理
莫雅贞
作品数:4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炎症与免疫性疾病研究所
研究主题: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肥大细胞 组胺 中华眼镜蛇毒 金属蛋白
傅意玲
作品数:10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炎症与免疫性疾病研究所
研究主题:组胺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类胰蛋白酶 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