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88篇“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的相关文章
一氧化碳弥散与慢阻患者预后评估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24年
一氧化碳弥散(DLCO)在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中,只是作为项评估功能的指标,对于COPD患者预后的评价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因此,本文通过对一氧化碳弥散能力在慢性气道疾病尤其是COPD的预后评估所起的作用进行总结,希望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广泛全面的论点。
朱冬梅金凤吴峰
关键词: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呼吸系统疾病预后运动耐量合并症
吸气与呼气峰值流联合一氧化碳弥散对COPD稳定期患者病情评估以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疗效预测价值
万珍珍
动脉血氧分压和一氧化碳弥散占预计值百分比对急性栓塞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一氧化碳弥散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预测急性栓塞(APE)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2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AP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30 d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般临床资料、PaO_(2)、DLCO%pred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aO_(2)、DLCO%pred联合预测APE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PaO_(2)、DLCO%pred单独和联合预测APE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140例APE患者在确诊后30 d内死亡19例,病死率为13.57%。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心率、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PaO_(2)和DLCO%pred均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心率、收缩压、血浆D-二聚体水平、PaO_(2)和DLCO%pred等6个因素可纳入APE患者确诊后30 d内死亡预测模型建立。ROC曲线分析显示,PaO_(2)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1(95%CI:0.842~0.960),DLCO%pred的AUC为0.887(95%CI:0.825~0.950),PaO_(2)+DLCO%pred的AUC为0.930(95%CI:0.889~0.971),PaO_(2)+DLCO%pred预测APE患者30 d内是否死亡的效能更高。结论PaO_(2)和DLCO%pred对APE患者确诊后30 d内预后预测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操作简单、准确性好,二者联合评估效果更好。
季永华钱文霞钱宇杰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动脉血氧分压预后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每分钟最大通气占预计值百分比及一氧化碳弥散占预计值百分比与非小细胞癌患者术后心并发症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5
2019年
背景切除术是临床治疗非小细胞癌(NSCLC)的常用手段,而有效预测术后心并发症发生风险并进行适当的术前管理对降低NSCLC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每分钟最大通气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及一氧化碳弥散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与NSCLC患者术后心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在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及胸外科行切除术(包括开胸手术和电视胸腔镜手术)的NSCLC患者154例,根据术后心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心并发症,n=117)和研究组(发生心并发症,n=37)。比较两组患者般资料及功能指标;绘制ROC曲线以确定年龄、FEV1%pred、MVV%pred、DLCO%pred预测NSCLC患者术后心并发症的最佳截断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患者术后心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1)本研究中154例NSCLC患者术后心并发症发生率为24.0%。(2)研究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高血压、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冠心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FEV1%pred、MVV%pred、DLCO%pred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BMI)、手术方式、临床分期及血脂异常、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显示,年龄、FEV1%pred、MVV%pred、DLCO%pred预测NSCLC患者术后心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7[95%CI(0.686,0.801)]、0.689[95%CI(0.576,0.735)]、0.695[95%CI(0.631,0.754)]、0.643[95%CI(0.609,0.73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9岁、84%、74%、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OR=2.160,95%CI(1.016,4.593)]、高血压[OR=2.261,95%CI(1.063,4.810)]、COPD[OR=2.088,95%CI(1.133,3.848)]、FEV1%pred<84%[OR=2.206,95%CI(1.085,4.848)]、MVV%pred<74%[OR=2.201,95%CI(1.274,3.803)]、DLCO%pred<70%[OR=1.735,95%CI(1.138,2.644)]是NSCLC患者术后心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李业彪邱泳波陈淑珍许伟珍林育超陈森李祖设杨扬倪武
关键词:心肺并发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二聚体与血栓栓塞症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近年来PTE作为呼吸科常见急症、危重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高,由于血栓栓塞症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导致其临床漏诊率高、检出率低。因此,使PTE患者得到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率,并获得及时正确治疗,可大大降低医院患者病死率,本研究收集35例PTE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栓塞组、对照组D-二聚体、弥散功能相关指标,探讨联合检测弥散功能相关指标及D-二聚体在血栓栓塞患者诊断中的指导意义。
李树民鲍文华赵艳景杨晓东马雪梅王泽宇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D-二聚体肺弥散功能临床症状健康体检者
血红蛋白浓度对一氧化碳弥散的影响及其校正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回顾分析94例(通气功能正常)不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受试者其Hb浓度对一氧化碳弥散(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of the Lung,DLCO)的影响及对其Hb浓度进行校正的意义。方法将33例Hb>12 g/100 m L受试者设为对照组,30例12 g/100 m L>Hb>9g/100 m L受试者设为A组,31例Hb<9 g/100 m L受试者设为B组;经功能仪测试获得3组Hb浓度校正前DLCO、DLCO实测值/预计值(B/P)及校正后DLCOc及DLCOc(B/P)。结果对照组及A组各组组内Hb浓度校正前后比较,DLCO与DLCOc及DLCO(B/P)与DLCOc(B/P)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Hb浓度校正前后DLCO与DLCOc比较差异值为(1.09±0.21),而DLCO(B/P)与DLCOc(B/P)比较差异值为(16.64±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A组DLCO与DLCOc、DLCO(B/P)与DLCOc(B/P)Hb校正前后差异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B 2组Hb浓度校正后,弥散功能损伤比校正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正常达标率分别提高36.7%和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浓度的下降可致DLCO不同程度降低,在对功能测试结果进行评价时除需排除其它因素对DLCO的影响外,还需要同时观察DLCO及DLCOc,以正确评估Hb浓度对DLCO的影响。
甘春燕冯银合魏红英赵天霞
关键词:血红蛋白一氧化碳弥散量
用于一氧化碳弥散控制测试的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种用于D<Sub>LCO</Sub>质控制测试的系统和方法,并且包括用于测试能够进行单次呼吸一氧化碳吸收测定的部诊断装置的设备,包括:单个气密腔,其具有配置为接收来自腔外的气体或将气体排出腔外的气口,...
E·朱E·诺加德W·C·华莱士
文献传递
维吾尔族173例与汉族163例体检者毛细血管膜弥散毛细血管血一氧化碳弥散差异性分析
2013年
目的比较在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和汉族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正常值、毛细血管血(VC)与一氧化碳弥散(DLCO)之间的差异。方法对在我院体检的336例(汉族163例,维吾尔族173例)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进行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查,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FEV1/FVC)、DLCO、单位弥散(KCO)、泡毛细血管膜弥散(Dm)及Vc。通过年龄分层比较,对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维吾尔族组和汉族组通气功能呼气峰流(P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2.0)L/s比(6.8±2.0)lMs](P〈0.05),弥散功能DLCO、Vc、KC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2.0)mmol/(min·kPa)比(8.5±1.8)mmol/(min·kPa),(70±19)ml(77±20)ml,(1.59±0.20)mmol/(min·kPa·L)比(1.73±0.25)mmol/(min·kPa·L)](P〈0.01);通过维吾尔族和汉族年龄分层进行比较,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25%~75%)、DLCO、KCO、Dm均在40岁以后与30~39岁组间比较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max、FEV1、Vc则在50岁以后与30~39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和汉族通气功能差异,主要表现在弥散功能方面的差异。民族间弥散值差异是否与少数民族居住的环境、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有待于进步分析探讨。
贾慧英赵明华马岩霞韩克斯巴提曼徐春莲王维孜比尔买尔巴提徐世琦
关键词:肺一氧化碳弥散量维吾尔族
功能残气一氧化碳弥散测定的技术规范和质控制被引量:7
2012年
功能残气(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指的是平静呼气后内残留的气体,等于残气(RC)加补呼气(ERV)。FRC对稳定泡气体分压起缓冲作用,如果没有FRC,呼气末期泡将完全陷闭。FRC增加提示泡扩张,FRC减少说明泡缩小或陷闭。FRC不能直接测定,通常采用间接的方法,主要有密闭体描法,密闭式氮稀释法,密闭氦稀释法(口气法和重复呼吸法)。不管是开放式还是密闭式气体稀释法测定的基本原理均来源于质守恒定律,即某已知浓度的指示气体被另未知容的气体所稀释,通过测定已被稀释的气体中指示气体的浓度即可获得该未知的容
李丽杨延杰宋元林
关键词:功能残气量肺一氧化碳弥散量FRC
中国男性一氧化碳弥散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为制定中国男性一氧化碳弥散参考值提供科学的依据,收集了中国46个地区3256例正常男性一氧化碳弥散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八项地理因素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男性一氧化碳弥散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之间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F=11.429,P=0.000<0.01).本文用向后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个回归方程.由此若已知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就可以用回归方程计算出该地的男性一氧化碳弥散参考值;并且依据男性一氧化碳弥散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八个区.
乔莎莎葛淼王震
关键词: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地理因素

相关作者

葛淼
作品数:458被引量:464H指数:10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参考值 地理因素 地理要素 正常参考值 血液流变学
何进伟
作品数:114被引量:144H指数:6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参考值 地理因素 主成分分析 正常参考值 地理分布
曹利霞
作品数:18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参考值 地理因素 主成分分析 正常参考值 老年男性
王志奎
作品数:27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研究主题:地理因素 正常参考值 参考值 环境因素 老年男性
王欣
作品数:33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地理因素 参考值 地理环境 主成分分析 正常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