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1篇“ 胸廓切开术“的相关文章
-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阻滞与胸椎硬膜外阻滞治疗急性胸廓切开术后疼痛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胸廓切开术后急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进行全身麻醉下计划进行胸廓切开术的61例患者被随机分配两组,前锯肌阻滞组32例,胸段硬膜外阻滞组29例。前锯肌阻滞组患者在术后气管导管拔除前进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浅层肌间隙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30 mL,而后在肌间隙泵注0.125%左旋布比卡因5 mL/h;胸段硬膜外阻滞组通过术前清醒状态置入胸段硬膜外导管,在术后气管导管拔除前在导管内推注0.25%左布比卡因15 mL,随后泵注的0.125%左旋布比卡因5 mL/h。在术后24 h内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和VAS疼痛评分以及使用吗啡的剂量。结果前锯肌阻滞组术前与术后相比,患者平均动脉血压没有显著变化(P=0.147),而胸段硬膜外阻滞组则显著下降(P=0.002);两组的VAS评分以及消耗吗啡的总剂量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相对于胸段硬膜外阻滞是治疗急性胸廓切开术后疼痛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
- 单玉兰周晓林朱小兰徐小青
- 关键词:超声引导胸廓切开术急性疼痛胸段硬膜外阻滞
- 静脉注射曲马多与硬膜外吗啡缓解胸廓切开术后疼痛的比较:安慰剂对照的双盲试验被引量:2
- 2003年
- 曲马多可以缓解术后疼痛且导致呼吸抑制的危险性很小,其镇痛作用机理仅部分在于其所具有的阿片激动剂活性,因而我们研究了曲马多对胸廓切开术后疼痛的缓解作用.在这项随机双盲的试验中,单次快速静脉注射150mg曲马多(T组)与硬膜外注射吗啡相比较,首剂量为2mg,之后按0.2mg/h的速度持续注射(M组).每组患者可以通过病人自控镇痛(PCA)泵静脉注射吗啡.手术后定时记录疼痛评分、吗啡的消耗量、动脉血气、肺活量直至术后第一天的早8:00.两组患者的疼痛都得到了充分的缓解,两组间疼痛评分和PCA吗啡消耗量没有差别.术后2小时T组的动脉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M组,而术后4小时M组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高于T组,其他呼吸上的差异不显著.我们认为,手术结束时单次给150mg曲马多与硬膜外注射吗啡在术后早期具有相同的镇痛效果.
- Michael F.M.JamesPhDFRCASylvia A.M.HeijkeFFA(SA)Peter C.GordonFFA(SA)
- 关键词:曲马多硬膜外腔注射吗啡硬膜外静脉注射术后疼痛
- 胸膜间皮瘤的CT,胸控镜检查,胸廓切开术,尸检...
- 1993年
- Maasi.,P
- 关键词:胸膜肿瘤CT胸腔镜检尸检
- 78例患者在行胸廓切开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78例患者在接受胸廓切开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几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8例因发生肺部肿块而接受胸廓切开术(包括侧开胸手术及无胸骨切开术等)治疗的患者在术后一周、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及在术后2个月、6个月发生慢性疼痛的几率进行测评并分析其出现慢性疼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本组78例患者在术后2个月及6个月发生慢性疼痛的几率分别为78.2%(61/78)和53.8%(42/7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胸廓撑开器的使用时长(OR=5.811,P=0.002)、急性疼痛控制不良(VAS>=5,OR=5.425,P=0.048)及化疗(OR=3.784,P=0.056)是患者在进行胸廓切开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 胡婕李晨星
- 关键词:慢性疼痛胸廓切开术急性疼痛
- 围术期静脉持续输注氯胺酮对胸廓切开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
- <正>目的:(1)探讨胸廓切开术后72小时静脉持续输注氯胺酮是否可以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和疼痛强度;(2)阐明胸廓切开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78名因肺部肿块(良性及恶性)接受胸廓切开术的患者被随机分...
- 廖琴胡婕张帆黄东
- 关键词:静脉持续输注术后慢性疼痛氯胺酮围术期
- 文献传递
- 围术期静脉持续输注氯胺酮对胸廓切开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
- 目的:(1)探讨胸廓切开术后72小时静脉持续输注氯胺酮是否可以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和疼痛强度;(2)阐明胸廓切开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78名因肺部肿块(良性及恶性)接受胸廓切开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A组...
- 廖琴胡婕张帆黄东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膈疝的临床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膈疝(CDH)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3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58例CDH患儿为研究对象。①根据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被分为开胸组-1(n=7)、开腹组-1(n=61)、胸腔镜组-1(n=85)及腹腔镜组-1(n=5)。胸腔镜组-1与腹腔镜组-1 CDH患儿中,中转开放手术治疗的CDH患儿为12例,术后死亡CDH患儿为7例。②除外首次CDH修补术后死亡及腔镜手术中转开放手术的19例CDH患儿后,对139例CDH患儿进一步根据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将其分为开胸组-2(n=6)、开腹组-2(n=58)、胸腔镜组(n=71)与腹腔镜组(n=4)。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上述分组CDH患儿的手术时月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胸腔引流管置管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及CDH复发率等进行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24)年伦审(研)第(39)号]。结果本研究CDH患儿的总体死亡率为5.1%(8/158)。12例中转开放手术的CDH患儿中,胸腔镜组-1中转开胸手术者为3例、中转开腹手术者为8例;腹腔镜组-1中转开腹手术者为1例。开胸组-2、开腹组-2、胸腔镜组-2、腹腔镜组-2 CDH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时间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输血率、术后胸腔引流管、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天数分别比较,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中,9例(6.5%)发生气胸:开腹组-2为4例、胸腔镜组-2为5例;3例(2.2%)发生乳糜胸:开腹组-2为1例、胸腔镜组-2为2例;2例发生肺不张(1.4%),均为开腹组-2 CDH患儿;这4组患儿术后气胸、乳糜胸、肺不张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7例CDH患儿术后复发,总体CDH复发率为5.0%;开胸组-2、开腹组-
- 袁翠霞吴雨昊赵录雷洪波金鑫李洪波王刚代江涛潘征夏吴春李勇刚
- 关键词:胸廓切开术剖腹术胸腔镜
- 开胸术后继发伴人工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诊疗方案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继发伴人工植入物(以下简称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诊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1月-2023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开胸术后继发伴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1~74岁。对患者感染创面进行多次彻底清创及负压伤口疗法,直至感染得到控制,并在每次清创术后采用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术中观察到单纯纵隔深部起搏导线外露者5例、纵隔深部起搏导线外露合并心包补片外露者1例、单纯心包补片外露者5例、单纯人工血管外露者3例、人工血管外露合并心包补片外露者2例。清创过程中去除部分或彻底去除植入物,将术中彻底去除植入物的8例患者纳入植入物完全去除组,然后根据胸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缺损情况,应用单侧或双侧胸大肌肌瓣进行修复;将其余无法完全去除植入物的8例患者纳入植入物部分去除组,应用大网膜瓣覆盖植入物并填充纵隔缺损,2周后在大网膜瓣表面行大腿中厚皮片移植。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6 cm~35 cm×10 cm;胸大肌肌瓣切取面积为15 cm×8 cm~20 cm×10 cm,大网膜瓣切取面积为30 cm×15 cm~40 cm×25 cm。统计所有患者第1次清创术中创面组织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及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结果。统计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CRP)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及手术次数,并对2组患者的前述指标进行比较。随访时,观察患者创面复发情况。结果患者第1次清创术中创面组织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比为14/16,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结果的阳性比为16/16,患者感染最多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的1例患者(为植入物部分去除组患者)外,其余患者的住院时间为(56±5)d、CRP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为(18.9±2.2)d、手术次数为(4.5±0.5)次。与植入物部分
- 谢昆张正奎温冰
- 关键词:胸廓切开术纵隔炎假体和植入物负压伤口疗法
- 假体瓣膜保持器、系统和方法
- 配置了用于将假体心脏瓣膜递送至植入部位的瓣膜保持器和引导件,以便于假体瓣膜通过患者身体上的小切口或进入部位的插入。瓣膜保持器还可以被配置以减少或消除在植入期间缝线成环的发生或对假体瓣膜的其它损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瓣...
- B·S·康克林
- ^(18)F-FDG PET-CT预测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中转开胸手术的效果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中转开胸手术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的193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PET-CT图像资料。193例患者中,中转开胸手术45例(中转组),未中转开胸手术148例(非中转组)。对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像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转开胸手术的因素。以最终是否中转开胸手术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出的变量预测中转开胸的效果,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变量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中转组胸部CT的支气管周围或血管周围淋巴结(PLN)、支气管周围软组织袖带(PCS)、胸膜钙化、肺结节钙化、PLN或PCS钙化或密度增高者的比例均高于非中转组(均P<0.05),PE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较非中转组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OR=4.663,95%CI 2.191~9.923,P<0.001)及胸部CT扫描的PLN或PCS密度(OR=2.824,95%CI 1.791~7.303,P<0.001)均为胸腔镜肺叶切除中转开胸手术的独立影响因素。经ROC曲线分析,18F-FDG PET和胸部CT组合预测中转开胸手术的效能[AUC=0.891(95%CI 0.831~0.951);SUV_(max)最佳临界值为3.45、CT最佳临界值为70 Hu:灵敏度84.4%,特异度83.8%]优于单纯胸部CT[AUC=0.678(95%CI 0.591~0.766);CT最佳临界值为70 Hu:灵敏度62.2%,特异度62.8%;P<0.001]及年龄[AUC=0.625(95%CI 0.532~0.719);最佳临界值为65.5岁:灵敏度75.6%,特异度60.1%;P<0.001]。结论胸部CT扫描的PLN或PCS密度及患者年龄对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中转开胸手术有预测价值,CT与PET联合预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否中转开胸手术具有附加作用。
- 续蕊富丽萍李红磊尹立杰王猛刘杰强光亮
-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胸廓切开术胸腔镜ROC曲线
相关作者
- 齐海妮

- 作品数:54被引量:322H指数:10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 研究主题:护理 外科学 肺肿瘤 胸廓切开术 射频消融术
- 孙广龙

- 作品数:41被引量:123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急性心肌缺血 人工腱索 二尖瓣前叶脱垂
- 郑炜

- 作品数:104被引量:539H指数:12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胸腔镜 全胸腔镜 食管癌 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
- 曹向戎

- 作品数:62被引量:216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体外循环 二尖瓣成形术
- 张富恩

- 作品数:23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研究主题:二尖瓣前叶脱垂 心脏外科手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 人工腱索 二尖瓣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