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65篇“ 脑缺血保护“的相关文章
葛根素对脑缺血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3年
葛根素是葛根总黄酮的主要单体成分之一,是一种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据报道,葛根素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抗自噬等作用,有益于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缺血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对近些年来葛根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葛根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
金明睿张梅
关键词:葛根素脑缺血神经保护
胡柚黄酮通过抑制RhoA-ROCK2信号通路发挥脑缺血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胡柚黄酮对原代神经元氧糖剥夺和小鼠慢性脑缺血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胎龄18 d胎鼠的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1周后分组分别加入0.25、0.50和1.00 mg/mL胡柚黄酮,经氧糖剥夺处理1 h后,各组分别复灌6、24 h。运用鬼笔环肽着色镜下观察细胞骨架。6周龄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胡柚黄酮小剂量(10 mg/kg)、中剂量(25 mg/kg)、大剂量(50 mg/kg)组,每组20只。给药3周后,除手术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诱导小鼠慢性脑缺血,其中胡柚黄酮各组术后再以胡柚黄酮干预4周。采用旷场实验、新事物认知实验、莫里斯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焦虑情绪和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尼氏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高尔基染色检测小鼠皮层、海马的神经元变性及树突棘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Rho相关激酶(ROCK)2、LIM激酶(LIMK)1、丝切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球状肌动蛋白(G-actin)、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的表达水平。结果:原代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后,细胞骨架出现断裂、缩短等结构异常,胡柚黄酮处理后可逆转上述改变,尤以0.50 mg/mL胡柚黄酮为佳。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表现出焦虑和认知能力显著下降(均P<0.01),而胡柚黄酮治疗可显著改善焦虑和认知功能障碍(均P<0.05),其中胡柚黄酮中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海马和皮层尼氏小体和树突棘数减少(均P<0.01);经中剂量胡柚黄酮处理后,尼氏小体和树突棘数明显恢复(均P<0.05)。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组织ROCK2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LIMK1蛋白和丝切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G-actin/F-actin相对含量比值明显上升(P<0.05);胡柚黄酮给药后,各组组织ROCK2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LIMK1蛋白和丝切蛋白磷酸化水�
郑屹林信潇任敏兰宋可睿陈彦羽曾玲晖蒋剑平
关键词:黄酮胡柚慢性脑缺血
右美托咪定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3年
右旋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是一种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以及器官保护等作用,因此可用于多种神经外科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类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中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阶段是导致病人残障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DEX可以通过减轻神经炎症、抑制微血栓及皮质扩散性去极化的发生、阻止细胞铁死亡等途径来减轻DCI损伤,从而改善SAH病人的预后。但目前相关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还不够丰富,未来还需要大量前瞻性研究数据支撑。因此,本文首先对DCI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对DEX作用的机制以及相关临床运用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DEX在DCI阶段的运用提供更多参考。
梁筱晗杜权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
远隔缺血后适应在急性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中的脑缺血保护作用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C)对急性梗死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方法30例急性梗死患者分为RIPC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常规血管内治疗,包括溶栓、补救性动脉溶栓、取栓支架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RIPC组在血管内治疗术前于左下肢绑缚无创血压袖带,术中第一次球囊扩张或血栓抽吸而恢复血流后1 min内开始充气加压阻断左下肢血流,充气5 min,放气5 min,交替3个循环。比较2组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评分及NIHSS评分)、治疗前后凝血功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以及炎症因子IL-6、CRP水平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Barthel评分提高,NIHSS评分均下降,且RIPC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24 h和术后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纤维蛋白原、IL-6、CRP水平在术后24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RICP组术后7 d上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RIPC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可能是潜在的急性梗死治疗方法之一。
陈荣波刘潇强方敬念肖颖秀曾琼肖丽云郑卫东庄伟端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损伤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缺血保护机制中的作用与相关中药干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0年
缺血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除传统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外,该病的治疗药物一直处于积极探索中。现有证据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以协调的方式在多个层面上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如减少谷氨酸产生的兴奋性毒性、逆转血管痉挛、促进血管新生、减少细胞凋亡和炎症等。因此本文就目前几种能够促进EPO生成的中药在脑缺血方面的作用及机制展开综述,以期为缺血卒中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张可鑫朱敏侠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保护细胞信号通路
调节性T细胞参与七氟烷预处理诱导的小鼠脑缺血保护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明确调节性T细胞(Treg)是否参与七氟烷预处理诱导的小鼠脑缺血保护。方法 C57BL/6小鼠采用七氟烷预处理,并建立大中动脉阻塞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48 h梗死容积,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reg比例;注射CD25中和抗体,再次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以及脾脏Treg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七氟烷预处理可明显降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七氟烷预处理明显增加再灌注后48 h的Treg比例。与同型抗体相比, CD25中和抗体可逆转七氟烷预处理引起的Treg比例的增加;同时,这也逆转七氟烷预处理产生的小鼠脑缺血保护作用。结论 Treg参与七氟烷预处理诱导的小鼠脑缺血保护作用。
镇路明贾文元魏海东王世全陈继军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七氟烷
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丹红注射液是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复方制剂,丹红注射液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名药,具有活血化瘀、通脉疏络、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在脑缺血治疗方面表现较好。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总结回顾丹红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展,为丹红注射液的应用提供借鉴和依据。
张玲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药理脑缺血
丹参酮Ⅱ_A对脑缺血保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9年
丹参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脂溶性提取物中丹参酮ⅡA含量最高,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脑缺血保护中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该文综述了丹参酮ⅡA对脑缺血保护作用机制,为丹参酮ⅡA进一步治疗脑缺血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王媛媛陶娌娜宋燕青李楠
关键词:脑缺血
基于UHPLC/UHSFC-MS2技术的STV-Na脑缺血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研究
卒中是当前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已批准上市的卒中的治疗药物较少,因此开发治疗卒中的新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异甜菊醇钠(STV-Na)可显著减轻脑缺血损伤,然而其脑缺血保护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建立了基于U...
杨阳
关键词:代谢组学
文献传递
镁离子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脑缺血后的神经保护疗法是当今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缺血神经元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学改变,若不能及时干预,最终对神经细胞造成不可逆性损伤。镁离子作为一种内源性保护因子,可通过多种途径干预脑缺血引起的神经损伤通路。大量基础研究发现,镁离子可减少脑缺血动物的梗死体积,改善神经行为能力;然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镁离子并不能降低卒中患者的病死率与残疾率。针对此矛盾性,笔者就补镁疗法在脑缺血疾病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付金涛孙立元
关键词:脑缺血神经保护镁离子

相关作者

刘旺华
作品数:221被引量:829H指数:16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脑缺血再灌注 中医 脑缺血 丹龙醒脑片 中医诊断学
周小青
作品数:337被引量:1,644H指数:18
供职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中医 中医诊断学 血瘀证 丹龙醒脑片 血府逐瘀汤
李花
作品数:166被引量:808H指数:17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脑缺血 脑缺血再灌注 丹龙醒脑片 三七总皂苷 补阳还五汤
缪朝玉
作品数:194被引量:388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药理学 烟酰胺 NAMPT 疾病 高血压
孙建宁
作品数:376被引量:2,655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药理系
研究主题:脑缺血 异亚丙基莽草酸 中药 能量代谢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