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04篇“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相关文章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中发生低体温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中发生低体温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2022年4—12月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并记录患者中直肠体温变化情况,若中直肠体温<36℃则判定为发生低体温。将中发生低体温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低体温患者纳入正常组。采用基线资料调查量表调查患者一般资料并比较,找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08例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中45例发生低体温,发生率为41.67%;发生组≥75岁年龄段、手室温度<21℃、中输液量≥1 000 mL、手时间≥2.5 h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手室温度<21℃、中输液量≥1 000 mL、手时间≥2.5 h是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中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中低体温发生率较高,受到年龄、手室温度、中输液量及手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许萍萍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时间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期的护理分析
2023年
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期的护理。方法 抽取我院收治的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40例,根据护理方案分为2组,比较观察组实施围手期综合护理。结果 观察组实施围手期综合护理后患者的膝关节评分以及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1]。
刘淑梅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综合护理护理质量疼痛程度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骨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予以晚期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间徐州市矿山医院接收的56例晚期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接受关节镜下膝关节清除治疗的28例为对照组,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28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膝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P<0.05)。两组前HSS、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观察组HS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WOMAC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OPG、BALP、BG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观察组OPG、BALP、BGP水平分别为(227.23±19.43)pg/mL、(53.16±5.71)U/L、(7.24±1.24)g/L,均高于对照组的(163.25±18.57)pg/mL、(45.26±6.12)U/L、(6.02±1.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96、4.994、4.021,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4%、17.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3,P>0.05)。结论晚期骨关节炎患者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效果确切,使其膝关节功能及其骨代谢指标得到改善,减少手并发症。
顾署光
关键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并发症膝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
独活寄生汤加减辅助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辅助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2组均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8周。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70.45%(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WOMAC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白细胞介素-1 (IL-1)、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3 (MMP-3)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TNF-α、MMP-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TRACP-5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BALP、BGP水平高于对照组,TRACP-5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提高骨代谢功能。
王德华陈成亮唐辉孟献志张晓玲刘飞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独活寄生汤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炎症因子骨代谢
医护一体化延续性护理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医护一体化延续性护理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其中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及随访方式。研究组从患者入院开始应用医护一体化延续性护理的方式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等预后情况及医护工作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后1个月心理健康问卷-9(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后1个月、后3个月患者视觉描述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医护服务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医护一体化延续性护理,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了患肢的疼痛,也有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显著提升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张春元林小珍农慧姣王柳月杨成亮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医护一体化延续性护理满意度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使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的效果对比
2023年
目的:对比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2月~2022年3月在医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将2022年4月~12月在医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运用旋转平台假体和固定平台假体实施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膝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改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中固定与旋转平台假体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均相对较为理想,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针对性选择假体类型。
党怀慧韩慧王靓杨平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膝关节功能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前上棘旁持续性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依据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分为3组:腹股沟韧带上组(U组)31例、腹股沟韧带下组(D组)30例、股神经组(F组)30例,按照双盲设计完成研究。记录三组患者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闭孔神经感觉阻滞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测定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疼痛情况;改良Bromage评分测定患肢肌力情况;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计算中舒芬太尼用量和七氟烷用量;记录后补救镇痛次数;采用WHO标准评定恶心呕吐情况。结果三组患者股神经均阻滞成功(P>0.05),U组与D组患者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均优于F组(P<0.05),U组闭孔神经阻滞均优于D组与F组(P<0.05)。后U组4h、6h、12h、24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分别为1(0,1)分、2(1,2)分、4(3,4)分、3(3,4)分,均优于D组2(1,2)分、3(2,3)分、5(4,5)分、4(4,5)分和F组2(2,3)分、3(2,3)分、5(5,6)分、4(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4h、12h、24h、48h运动状态下三组患者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4hU组VAS评分2(1,2)分优于F组2(2,3)分(P<0.05),后24hU组VAS评分5(4,6)分优于D组6(5,6)分(P<0.05),后12h、48hU组VAS评分5(5,6)分、3(2,3)分均优于D组6(6,7)分、3.5(3,4)分和F组7(6,7)分、4(3,4)分(P<0.05)。三组患者后各时间点患肢肌力改良Bromag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6.13±1.15)h、(6.73±1.14)h、(7.63±1.1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最早,D组次之,F组最晚。后补救镇痛次数三组分别为2(1,2)次、3(2,4)次、3(3,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均少于D组和F组。三组患者舒芬太尼标准化用量分别为:(0.35±0.05)μg/kg、(0.44±0.06)μg/kg、(0.57±0.08)μg/kg及七氟烷标准化用量分别为:(0.39±0.07)ml/k
陆立仁郑映金谢宇宁邓双钊梁昌河
关键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髂前上棘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经典切口与改良切口后切口外侧皮肤麻木的临床研究
2023年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手切口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外侧皮肤麻木的影响,为减少TKA后切口外侧皮肤麻木提供参考,同时对麻木产生的原因做出诊断。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5名,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不同手切口,测量患者后2周、1月、3月、6月、1年的皮肤麻木面积及麻木发生率,比较两种手切口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麻木的差异。结果改良手切口后皮肤麻木发生率小于经典手切口,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切口后皮肤麻木面积小于经典手切口(P<0.001);随时间变化,麻木面积总体呈现递减趋势,部分患者切口外侧麻木可完全恢复。结论改良手切口较经典手切口后切口外侧麻木发生率更小;改良手切口较经典手切口对于减少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皮肤麻木发生率及麻木面积有积极的意义;TKA后切口外侧皮肤麻木可诊断为隐神经髌下支损伤。
薛金伟任明远陈涛平马铮梁志兴
关键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切口皮肤麻木
个案管理模式对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康复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25例TKA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62)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n=63)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个案管理模式.两组均干预3个月.对比两组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运动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78±0.14)分,低于对照组的(1.55±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3个月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为(88.18±6.02)分,高于对照组的(70.17±5.46)分,6 min步行试验距离为(457.85±42.15)m,长于对照组的(422.17±40.26)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83%高于对照组的8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在TKA后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减轻其疼痛程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升运动功能与护理满意度.
李慧王丽燕高芬张娟郝东升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康复训练疼痛程度功能康复
微型摄像机辅助复盘教学法在手室护士配合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2023年
目的 探讨微型摄像机辅助复盘教学法在手室护士配合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轮转骨科组的45名护士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轮转骨科组的45名护士作为观察组。由同样的老师对两组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配合复盘培训,对照组采用常规复盘教学法;观察组采用微型摄像机辅助复盘教学法,护士头戴微型摄像机,以第一视角记录全过程,老师根据影像资料进行相同内容培训。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和内容进行考核,并分别用手医生满意度调查表和护士培训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应用微型摄像机辅助复盘教学法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配合培训后,观察组护士临床实训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医生对观察组护士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手室护士配合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培训中实施微型摄像机辅助下复盘教学法可提高手室护士临床实训的成绩、医生对其配合的满意度以及手室护士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培训的满意度。
廖嘉豪古燕芳彭伟洪冯雪红
关键词:微型摄像机手术室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相关作者

吴淮
作品数:85被引量:334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研究主题:膝骨关节炎 疗效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 膝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置换术后
张淑环
作品数:26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膝关节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健康教育执行单 围手术期
刘文刚
作品数:182被引量:1,010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研究主题:膝骨关节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关节炎 膝骨 关节炎患者
孙永强
作品数:240被引量:854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研究主题:股骨头坏死 全髋关节置换 跟骨骨折 骨折 临床疗效
吕厚山
作品数:307被引量:4,480H指数:3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类风湿关节炎 膝关节 骨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人工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