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5篇“ 落叶型“的相关文章
陕西棉花黄萎菌落叶及非落叶的鉴定被引量:3
2012年
应用落叶和非落叶大丽轮枝菌特异性引物D-1/D-2和ND-1/ND-2,对从陕西采集的67株菌株、矿物油室温保藏的24株菌株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提供的5个大丽轮枝菌进行落叶与非落叶分子鉴定,以明确陕西是否存在落叶菌株,掌握不同致病类菌株的出现频率。结果表明,67株陕西菌株中有21株落叶菌株,46株非落叶菌株,落叶菌株的比率为31.3%;其余29株菌株中14株为非落叶菌株,5株为落叶菌株,9株未产生特异性条带,1株用两对引物均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采用无底塑钵菌液浇根法接种冀棉11进行致病性测定,以了解落叶菌株和非落叶菌株致病力的差异。结果显示,21株落叶菌株的平均病情指数为40.5,是19株非落叶菌株病情指数(17.9)的2.3倍。
朱阳阳徐齐君雷娟杨家荣胡小平
关键词:棉花黄萎菌落叶型
蒙古栎群落叶的分析被引量:41
2003年
Leaf-size classes of 337 vascular plants in Quercus mongolica community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Raunkiaer system. The dominant type was microphyll which percentage is 45.4%,followed by compound leaf (23.1%),mesophyll ( 22.6%),nanophyll (6.8%),macrophyll (0.9%),aphyllous (0.9%),leptophyll ( 0.3%).The leaves edges of 337 plan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percentage of entire leaves plants is 22.3%.Leaf-size classes spectra of trees,shrubs and herbs were figured out.The mesophyll ratio in tree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hrubs and herbs.The mesophyll ratio in shrubs was the lowest.Different sites had different leaf-size classes spectra.Microphyll also was the dominant type in every site.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leaf-size classes spectra and latitude and altitued.
于顺利马克平陈灵芝
关键词:蒙古栎群落叶型
北方棉区黄萎病新症状─早期落叶被引量:7
1996年
北方棉区黄萎病新症状─早期落叶朱荷琴,宋晓轩,郭金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安阳455112贾改花河南汤阴县农业局45615019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学者先后报道了棉花黄萎病菌的两个致病类,即强致病力落叶菌系T—1和弱致病力非落叶菌系SS...
朱荷琴宋晓轩郭金城贾改花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北方棉区
落叶棉花黄萎病的生物学特征及药剂防治分析
2024年
【目的】比较研究新疆昌吉市和沙湾市落叶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的多菌灵、乙蒜素、唑酮乙蒜素、枯草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菌5种农药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的药剂用于指导棉花病害防治。【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通过不同离子、pH值、碳源及温度生长的适应,分析各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并对5种农药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昌吉市和沙湾市各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离子培养基为Ca^(2+),最适pH值5~7,最适碳源是蔗糖。5种供试药剂均对各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多菌灵、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极强,昌吉市多菌灵、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其抑制中浓度EC_(50)值仅分别为0.2923~0.8193μg/mL、0.01661~0.02695μg/mL和0.1015~0.8846μg/mL,沙湾市EC_(50)值分别为0.3588~5.694μg/mL、1.813×10^(-2)~2.727×10^(-2)μg/mL和0.1810~0.6088μg/mL;而乙蒜素、唑酮乙蒜素对病原菌的防效最差,其EC_(50)在昌吉市分别高达71.04、111.6μg/mL,沙湾市分别为79.22、171.7μg/mL。【结论】昌吉市、沙湾市的各病原菌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5℃,含Ca^(2+)培养基为最适离子培养基。各病原菌在pH值5~7时生长速率最快,最适生长环境为酸性环境,对偏碱性环境也有较好的耐受性。微菌核在偏碱性的环境下更易形成,在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最快。多菌灵、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对棉花黄萎病菌有强抑菌作用,可在昌吉市和沙湾市用于防治棉花黄萎病。
赖成霞杨延龙李春平玛依拉·玉素音王燕杨栋阳妮葛风伟汪鹏龙马君
关键词:黄萎病生物学特性毒力测定
红斑天疱疮21例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2023年
目的对近年来某院皮肤科红斑天疱疮(Pemphigus erythematosus,PE)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等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对天疱疮分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科室确诊的21例PE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1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分布中位数为54(35,67.5)岁,最小26岁,最大84岁,患者多数为青年(≤44岁,9例)及老年人(≥60岁,10例)。皮损好发于头面(16例)、胸背(19例)、上肢(9例)等曝光或皮脂腺丰富部位,一般不累及下肢(2例)及黏膜(1例)。多数典皮损为红斑、鳞屑性损害,表面可覆盖油腻性痂,部分患者局部有天疱疮常见水疱、结痂、糜烂等表现。仅根据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初诊为PE的9例,天疱疮5例,类天疱疮5例,疱疹样天疱疮和湿疹各1例。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患者皮损棘层松解,多位于棘层上方,仅2例棘层松解位于中部,疱腔内有棘层松解细胞,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多为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其中2例表皮角层下少量棘细胞松解,未见明显水疱形成。直接免疫荧光显示17名患者棘细胞间Ig G和C3网状沉积;3名患者棘细胞间仅Ig G沉积;有1名患者Ig G棘细胞间网状沉积及基底膜带线样沉积。结论国内PE临床病例系列报导较少,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但相比于其他类大疱病更易误诊。
张芙蓉吕聪聪毕新岭
关键词:红斑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天疱疮红斑狼疮
天疱疮患者96例预后分析
2023年
目的 探索影响天疱疮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科2015—2021年住院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时序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逐步回归模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陈旧皮损消退的前提下,无新发皮损至少两个月定义为完全缓解,仍系统应用泼尼松≤10 mg/d和/或最小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定义为用药完全缓解,停止所有系统药物治疗定义为停药完全缓解。结果 共纳入96例天疱疮患者,寻常67例,落叶29例。平均随访时间(38.55±22.10)个月。寻常天疱疮患者中29例(43.28%)达到用药完全缓解,8例(11.94%)达到停药完全缓解;落叶天疱疮患者中13例(44.83%)达到用药完全缓解,10例(34.48%)达到停药完全缓解。单因素分析显示,寻常天疱疮患者停药完全缓解时间的不利影响因素为发病年龄≥50岁(P=0.034);落叶天疱疮患者停药完全缓解时间的不利影响因素为入院时病程≤6个月(P=0.021)。多因素分析显示,寻常天疱疮(HR=0.257,95%CI:0.096~0.688,P=0.007)和入院时病程≤6个月(HR=0.287,95%CI:0.109~0.756,P=0.012)与停药完全缓解时间呈负相关。结论 发病年龄≥50岁和病程≤6个月分别为寻常天疱疮和落叶天疱疮达到停药完全缓解的不利因素。寻常天疱疮比落叶天疱疮更难达到停药完全缓解。
张广贺张立明徐宏慧夏立新高兴华肖汀
关键词: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预后
96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探索影响天疱疮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2015-2021年住院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
张广贺
关键词: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预后
4种大疱性皮肤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4种大疱性皮肤病抗体:Dsg1、Dsg3、BP180和BP230抗体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808例患者血清中外周血Dsg1、Dsg3、BP180和BP230抗体,并进行阳性率分析及比较。结果(1)不同临床诊断阳性率比较,天疱疮>寻常天疱疮(PV)>类天疱疮>落叶天疱疮(PF)>其他诊断。(2)4种大疱性皮肤病抗体阳性率为61.00%,其中阳性率BP(30.27%)>PV(15.98%)>PF(9.18%)>PV+BP(3.61%)>PF+BP(1.95%)。BP和PV+BP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阳性率,PV和PF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3)总阳性率随着年龄升高趋势升高。未成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阳性率从高到低均为BP>PV>PF>PV+BP>PF+BP;青年人组阳性率从高到低为PV>PF>BP>PV+BP>PF+BP。在BP中老年人阳性率最高,在PV和PF中青年人阳性率最高,PV+BP和PF+BP在未成年组中阳性率为0.00%。(4)冬季阳性率最高64.16%。BP中冬季阳性率最高,秋季最低;PV四季无差异;PF中秋季阳性率最高,夏季最低;PV+BP春季阳性率最高;PF+BP组冬季阳性率最高。(5)不同地域阳性率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华中。结论大疱性皮肤病不同的类在不同临床诊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及不同地区中有不同特征,联合4种大疱性皮肤病抗体检测可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李云珍李玲苏坤华张玲姚少濠
关键词:类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
落叶天疱疮发病的关键基因和通路: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参与落叶天疱疮(PF)发病的关键基因和通路,进一步了解PF发病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PF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53873,整合Limma差异分析、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与PF相关的关键基因及通路。结果共鉴定121个显著上调基因和48个显著下调基因。PF患者的差异基因涉及到T细胞分化、T细胞活化、白细胞分化与代谢等多个方面。最终确定CXCL10及OAS1是PF发病的关键基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提示CXCL10(AUC=0.86)及OAS1(AUC=0.86)对PF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提示CXCL10主要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COVID-19感染、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相关,而OSA1主要与病毒感染、Ⅰ干扰素信号通路等相关。结论CXCL10及OAS1为与PF相关的关键基因,T细胞分化与活化、白细胞分化与代谢等通路与天疱疮发病机制相关。
朱雅倩李欣辉贾子悦陈永锋
关键词:落叶型天疱疮基因组测序CXCL10
北疆棉花黄萎病发病率调查及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与种群类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解北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病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的关系和病原菌种群类,2021年对北疆石河子、奎屯、博乐等8市(县)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微菌核数量、菌株种群类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北疆未发生棉花黄萎病的棉田占49.2%,0%<发病率<5.0%的棉田占32.7%,发病率≥5.0%的棉田占18%。与2013年、2015年相比,2021年无病田率分别增加17.7和12.7百分点,发病率≥5%的棉田分别减少15.7和21.6百分点。从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关系来看,整体上北疆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相关性不显著(r=0.1191);分区域看,石河子沙湾片区、奎屯乌苏片区、精河博乐片区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2、0.0076、0.0623,均无显著相关性;而呼图壁玛纳斯片区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6357,呈中度正相关。土壤中的黄萎病菌菌株以菌核为主,占57.9%,菌丝占23.2%,中间占18.9%。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表明,土壤中黄萎病菌落叶菌株占97.6%,占绝对优势。本研究将为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刘海洋王伟张仁福姚举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微菌核

相关作者

陈天子
作品数:102被引量:200H指数:9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蛋白 棉花 ALS 抗除草剂 突变型
杨郁文
作品数:111被引量:268H指数:9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棉花 陆地棉 启动子 海岛棉 保守结构域
刘海洋
作品数:72被引量:237H指数:10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牧草盲蝽 棉花黄萎病 棉田 棉花 大丽轮枝菌
张保龙
作品数:221被引量:772H指数:14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蛋白 棉花 抗除草剂 突变型 ALS
宋水清
作品数:46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
研究主题:棉花 黄萎病菌 基因 转基因棉花 植物表达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