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32篇“ 蛋白激酶CΓ“的相关文章
- 大鼠初级躯体感觉区蛋白激酶Cγ脂筏转位参与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探讨机体感受和调制痛觉的最高级中枢初级躯体感觉区(S1区)神经元特异性蛋白激酶C γ亚型(protein kinase C γ isoform, PKCγ)在重要功能结构脂筏上转位水平的变化与瑞芬太尼诱导痛觉过敏的联系。 方法 8~10周龄SD大鼠5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20只)、瑞芬太尼组(R组,20只)和对照组(C组,10只),P组和R组经尾静脉予相应麻醉,C组不予任何措施。P组、R组各取10只大鼠,分别于麻醉前及麻醉停药后0.5、2、5、24 h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P组、R组剩余大鼠(各10只)及C组10只大鼠分别于停药后2 h(7只)、停药后24 h(3只)断头处死,分离S1区,Western blot测定全细胞及脂筏PKCγ水平。 结果 ① R组大鼠 PWMT在停止输注后2 h明显低于P组(P〈0.05)。② 停药后2 h,2组动物S1区全细胞PKC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动物脂筏PKCγ水平明显高于P组(P〈0.05)。 结论 S1区PKCγ脂筏转位增加,证实了瑞芬太尼停药后S1区神经细胞活化。可能是瑞芬太尼诱导痛觉过敏的机制之一,或是瑞芬太尼诱导痛觉过敏后带来的细胞内信号改变。
- 崔伟华王珊珊岳红丽任艺韩如泉李俊发
- 关键词:瑞芬太尼痛觉过敏脂筏
- 蛋白激酶Cγ亚型和N-甲基-天门冬氨酸受体1在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通过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模型,初步探讨蛋白激酶Cγ亚型(PKCγ)、N-甲基-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和磷酸化NMDAR1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后两组再各自分为发作期组和间歇期组,每组6只。模型组及干预组按Tassorelli Cristina法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造模。干预组每天灌服氟桂利嗪2 ml(0.5 mg/kg),对照组每天灌服生理盐水2 ml。受试动物于第5次造模后2 h(发作期组)或第4天(对照组及间歇期组)分别断头处死取脑干组织。RT-PCR法检测PKCγ及NMDAR1 mRNA,Western-Blot检测PKCγ、NMDAR1、磷酸化NMDAR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偏头痛发作期组和间歇期组,还是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脑干组织中PKCγ、NMDAR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KCγ依赖的磷酸化NMDAR1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干预组也稍有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干预组,以及发作期与间歇期相比,磷酸化NMDAR1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的发生发展可能与PKCγ依赖的磷酸化NMDAR1蛋白表达的上调有关,可能与PKCγmRNA及蛋白、NMDAR1 mRNA及蛋白(非磷酸化)的表达量无关。氟桂利嗪预防偏头痛发作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打断了PKCNMDAR这一正反馈环路的恶性循环。
- 陶然陶然杨晓苏
- 关键词:氟桂利嗪脑干
- 小鼠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常规蛋白激酶Cγ亚型的动态表达及单眼剥夺对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背景弱视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有关,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synapsin参与视皮层的突触可塑性过程,而神经元特异性蛋白——常规蛋白激酶C1亚型(cPKC-γ)可能是synapsin的上游激酶之一,其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是否发挥或如何发挥作用尚未明确。目的观察随着小鼠发育其视皮层中cPKC-γ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异常视觉经验对cPKC-γ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C57BL/6小鼠36只,分别于出生后(P)7、14、21、28、35、42d各选6只小鼠,取其两侧视皮层用于研究正常小鼠随鼠龄增加视皮层中cPKC-γ表达水平的变化。另外选取清洁级C57BL/6小鼠24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发育期组和成年期组,每组12只。发育期组取6只P14小鼠行右眼上下睑缝合术以制备单眼剥夺(MD)模型,其余6只小鼠不进行干预作为对照,至P28取小鼠左右两侧视皮层;成年期组取6只P60小鼠以同样方法制备MD模型,其余6只不作干预作为对照,至P74取小鼠两侧视皮层。采用Westernbolt法检测小鼠两侧视皮层内cPKC-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P7小鼠可见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的微弱表达,表达量的相对值分别为(39.74+11.22)%和(40.78±10.37)%,随鼠龄增加cPKC-γ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P21小鼠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的表达量达峰值,分别为(138.68±15.73)%和(138.47±23.48)%,此后随鼠龄增加cPKC-γ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减少并稳定。不同鼠龄正常小鼠视皮层中cPKC-γ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鼠龄=57.174,P=0.000),各组小鼠左侧与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左事=0.059,P=0.809)。发育期组MD小鼠与成年期组MD小鼠间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鼠龄=1.798,P=0.159),各组
- 郗平王静韩松李俊发傅涛
- 关键词:单眼剥夺
- 经典型蛋白激酶Cγ对突触蛋白-Ⅰ磷酸化调节及其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典型蛋白激酶Cγ(c PKCγ)对突触蛋白-Ⅰ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及其在小鼠原代脑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OGD)缺血损伤中作用。方法借助c PKCγ基因敲除(c PKCγ^(-/-))小鼠,利用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在体缺血模型和原代脑皮层神经元OGD离体细胞缺血模型,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等生物化学技术,验证c PKCγ与突触蛋白-Ⅰ的相互作用,探讨c PKCγ对突触蛋白-Ⅰ磷酸化水平的调节及小鼠原代脑皮层神经元OGD损伤后对神经元形态的影响。结果免疫共沉淀结果证明,正常及缺血小鼠脑皮层组织中c PKCγ与突触蛋白-Ⅰ均存在相互作用;对突触蛋白-Ⅰ5个可能的丝氨酸磷酸化位点进行筛选发现,只有Ser549和Ser55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在OGD和c PKCγ敲除前后有明显变化;进一步统计分析得出,野生型(c PKCγ^(+/+))小鼠原代脑皮层神经元中,OGD处理使突触蛋白-ⅠSer549和Ser55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每组n=5,与野生型常氧组相比P<0.05),c PKCγ基因敲除可显著降低上述两个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每组n=5,与野生型常氧组相比P<0.05),而OGD处理后降低趋势更明显(每组n=5,与野生型OGD组相比P<0.05);除此之外,OGD处理可使c PKCγ^(+/+)和c PKCγ^(-/-)脑皮层神经元突起的长度和数目均显著降低(每组n=8,与野生型常氧组相比,P<0.05),c PKCγ^(-/-)组降低现象更加显著(每组n=8,与野生型OGD组相比,P<0.05)。结论缺血/低氧损伤情况下,c PKCγ可能通过调节突触蛋白-ⅠSer549和Ser553磷酸化水平影响神经元突起的形态,从而保护神经元免受缺血/低氧损伤。
- 朱弘倚张楠于津泠魏海萍韩松李俊发
- 关键词:氧糖剥夺基因敲除免疫荧光小鼠
- 经典型蛋白激酶Cγ及其相互作用蛋白14-3-3γ在原代培养小鼠脑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缺血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经典型蛋白激酶Cγ(cPKCγ)及其相互作用蛋白14-3-3γ在原代培养小鼠脑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OGD)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利用cPKCγ基因敲除(cPKCγ-/-)小鼠和原代培养脑皮层神经元1hOGD/24h复糖复氧(R)模拟离体细胞缺血模型,给予14-3-3γ抑制剂R18干扰,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验证cPKCγ与14-3-3γ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原代培养小鼠脑皮层神经元1hOGD/24hR缺血损伤的影响。结果Co-IP结果证明,14-3-3γ与cPKCγ在小鼠脑皮层中确实存在相互作用;1hOGD/24hR处理使原代培养野生型(cPKCγ+/+)小鼠脑皮层神经元内cPKCγ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而14-3-3γ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每组n=6);对于原代培养cPKCγ-/-小鼠脑皮层神经元,尽管14-3-3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PKCγ+/+小鼠脑皮层神经元,但1hOGD/24hR处理却使14-3-3γ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每组n=6),提示cPKCγ可影响神经元内14-3-3γ的表达水平。此外,MTT结果表明,14-3-3γ抑制剂R18(100μmol/L)可显著加重1hOGD/24hR处理原代培养cPKCγ-/-和cPKCγ+/+小鼠脑皮层神经元的缺血损伤(P<0.05,每组n=6)。结论cPKCγ与14-3-3γ在小鼠脑皮层神经元内存在相互作用并影响14-3-3γ的蛋白表达水平,cPKCγ和14-3-3γ在原代培养小鼠脑皮层神经元缺血/低氧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 章欣欣杨璇马维陈璐勔韩松李俊发
- 关键词:缺血损伤免疫印迹法小鼠
- 糖尿病脑病大鼠皮层中蛋白激酶Cγ的表达及作用
- 2015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病大鼠皮层中蛋白激酶Cγ(PKCγ)表达及作用。方法 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2型糖尿病模型组(DM组)、2型糖尿病模型+侧脑室DMSO注射组(DM+DMSO组)和2型糖尿病模型+侧脑室注射Go6983组(DM+Go6983组),每组各9只。N组采用正常饲料喂养,DM组、DM+DMSO组、DM+Go6983组通过高脂饮食和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之后DM+DMSO组、DM+Go6983组分别予以侧脑室注射DMSO、Go6983 5μL。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放免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取大鼠前额叶皮层组织,通过Wertern blot法检测PKCγ蛋白表达和亚细胞分布。结果与N组比较,DM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搜索策略能力降低,空腹血糖显著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和体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DM+DMSO组比较,DM+Go6983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进一步延长,搜索策略得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DM组大鼠皮层PKCγ蛋白全细胞表达量未有明显变化(P>0.05),膜转位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Cγ膜转位(激活)可能在2型糖尿病脑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 王玥杨秋实韩松罗艳琳李俊发赵丽
- 关键词:糖尿病脑病PKCΓ皮层膜转位MORRIS水迷宫
- 蛋白激酶Cγ在疾病中作用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蛋白激酶Cγ(PKCγ)亚型是PKC超家族中的一员,它仅分布于大脑和脊髓的神经元,它在磷脂酰丝氨酸存在下被钙离子和二酰甘油激活。PKCγ是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它与慢性疼痛产生和维持密切相关。PKCγ参与大脑海马区的长时程增强的调节,其表达量的改变与再灌注损伤、肿瘤、白内障、乙醇成瘾等疾病相关。
- 李冬果刘翠英李俊发
- 关键词:慢性疼痛长时程增强疾病
- 蛋白激酶Cγ在低氧预适应脑保护中的作用及其缺血性卒中鼠脑半影区内相互作用蛋白鉴定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验证经典型蛋白激酶C(conventional protein kinase C,cPKC)γ在低氧预适应(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诱导缺血脑保护中作用,同时利用HPC和cPKCγ阻断剂,鉴定脑缺血半影区内参与cPKCγ脑保护的信号蛋白。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BALB/c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氧假手术(Sham)、常氧缺血(Ischemia,I)、二甲基亚砜溶剂处理后缺血(DMSO+I)、HPC预处理后缺血(HPC+I),以及cPKCγ抑制剂和HPC预处理后缺血(HPC+Go6983+I)等5组。应用小鼠整体HPC和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致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借助蛋白印迹检测cPKCγ膜转位(激活)水平,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采用cPKCγ免疫共沉淀、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等技术鉴定脑缺血半影区内cPKCγ相互作用蛋白结果。结果与常氧缺血I组相比,HPC+I组缺血核心区和半影区内cPKCγ膜转位水平明显增高,而cPKCγ抑制剂Go6983预处理则明显降低HPC+Go6983+I组缺血核心、半影区和对侧脑皮层内cPKCγ的膜转位水平(P<0.05,每组n=6)。cPKCγ抑制剂Go6983明显减弱HPC降低缺血性卒中小鼠脑梗死体积的保护作用(P<0.05,每组n=6)同时。Go6983明显抑制HPC+I组小鼠脑缺血半影区内cPKCγ与部分蛋白的相互作用,包括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SOD)、DJ-1、UMP-CMP激酶、腺苷酸激酶、泛素末端水解酶(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 isozyme L1,UCHL1)、白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结论cPKCγ通过对缺血半影区内部分相互作用蛋白的调节,参与HPC对缺血性卒中小鼠脑的神经保护作用。
- 韩松张楠尹艳玲赵丽罗艳琳李俊发
- 关键词:低氧预适应蛋白组学
- “调神通络”针法对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蛋白激酶Cγ、蛋白激酶Cδ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蛋白激酶C(PKC)γ、PKCδ表达在缺血性脑损害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针刺的干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4h、12h、24h、72h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针刺大鼠右侧顶中线和顶旁线,频率2Hz/15Hz,强度1mA。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侧大脑皮层PKCγ、PKCδ吸光度值。结果:PKCγ、PKCδ在正常组呈基础水平表达,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PKCγ、PKCδ表达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相应时间点PKCγ、PKCδ吸光度值减弱(P<0.01,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KCγ、PKCδ的异常表达与神经元坏死、凋亡有密切的联系。针刺能明显减少PKCγ、PKCδ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神经元起着保护作用。
- 王占奎张连城赵淑华张津玮尚立华张玉莲林翠茹郭家奎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大脑皮层海马
- 大鼠蛋白激酶Cγ可控shRNA慢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 目的构建大鼠蛋白激酶Cγ(PKCγ)基因的可调控sh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并在细胞水平鉴定其可调控效率。方法将前期构建好的含大鼠PKCγ基因的shRNA干扰序列从质粒pLVTHM酶切和含tet-on可调控序列从质粒pLV...
- 刘峰肖兴鹏田玉科
- 关键词:蛋白激酶CΓ慢病毒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