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33篇“ 视网膜铺片“的相关文章
- 实验鼠视网膜铺片辅助装置
- 一种实验鼠视网膜铺片辅助装置,涉及生物科技技术领域,包括眼球固定座;所述眼球固定座是一用于放置大鼠或小鼠眼球的半球型容器,眼球固定座的底部开设有眼球固定口,眼球固定座的容器壁上开设有五个网膜剪开口,所述网膜剪开口沿眼球固...
- 何金灿周文川王明久陈思宇
- 一种完整视网膜铺片制作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完整视网膜铺片制作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视网膜铺片的制作效率,同时减少了视网膜铺片制作过程中组织的破坏方便定位视网膜各组织(如黄斑等)以及减少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卷曲,折叠等现象,便利各种后续实验技术的开展。
- 夏卿吴甦潜莫晓芬
- 小鼠伊文思蓝尾静脉或腹腔注射及视网膜铺片技术的优化
- 2023年
- 目的:对小鼠伊文思蓝静脉推注联合视网膜铺片的技术进行优化,以提高视网膜铺片染色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C57BL/6雄性小鼠尾静脉注射10g/L(1%)伊文思蓝0.3mL后体内分别循环10、20min,处死后摘取眼球,4%多聚甲醛分别固定20、40、60min,将不同体内循环时间及不同组织固定时间对于视网膜血管的走形、分布及渗漏的影响进行了优化比较。尾静脉注射失败后,通过腹腔注射1%伊文思蓝0.3mL,体内循环3h,固定60min进行补救,观察视网膜血管的走形、分布及渗漏。同时将尾静脉注射后视网膜血管的走形、分布及渗漏与腹腔注射后的结果进行效果比较,确定最佳的体内循环时间以及视网膜铺片的条件。结果:尾静脉注射后,与体内循环20min,固定20或40min条件下视网膜血管情况相比,伊文思蓝体内循环10min,固定60min,视网膜血管走行、血管分支清楚,血管渗漏较少。尾静脉注射失败后,腹腔注射补救措施结果显示视网膜血管走行、各级血管形态清晰。腹腔注射伊文思蓝体内循环3h与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体内循环10min相比,视网膜血管的走形、分布的效果无明显差别。结论:优化伊文思蓝静脉推注联合视网膜铺片的技术,可提高视网膜铺片染色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为相关视网膜血管病变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 邢春涛余琦张璐莎李珏关华王乐李蓉
- 关键词:视网膜铺片伊文思蓝血管造影眼球固定腹腔注射
- 改良视网膜铺片联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6年
- 背景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动物模型的视网膜铺片是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研究的有用工具。OIR大鼠或小鼠的幼鼠视网膜面积小且厚,采用传统方法先剪开视网膜再进行铺片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影响了对实验结果的定量分析。目的探讨一种易操作、稳定性好的鼠视网膜铺片联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出生后〈6h的SD大鼠随机分为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OIR模型组幼鼠与母鼠一起以24h的时间间隔交替在体积分数80%高氧环境或21%常氧环境中喂养14d,正常对照组大鼠在常氧环境中喂养。于喂养至14d时摘除眼球并剥离视网膜,对完整的视网膜先行谷氨酰胺合成酶(GS)-isolectin B4染色,然后展平视网膜铺片并呈放射状切为4瓣,并于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应用Adobe Photoshop CS3图像分析软件系统进行图像拼接处理,获得全视网膜血管图像,采用软件测量每张完整视网膜铺片图像中无血管区及整个视网膜的像素值,最后计算无血管区的像素百分比进行无灌注区严重程度分析。结果采用先行视网膜血管免疫荧光染色再放射状切开视网膜的方法可见视网膜结构完整,展开的视网膜铺片平整,视网膜全周均可见锯齿缘结构。视网膜血管呈强的绿色荧光,血管分支清晰可见,而视网膜的背景绿色荧光较弱。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铺片显示其血管基本发育完全,OIR模型组大鼠视网膜铺片可显示中央视盘旁无毛细血管区及周边大片无血管区形成。结论采用先行视网膜血管免疫荧光染色再放射状切开视网膜的方法制备视网膜铺片简便、易行,较传统的视网膜铺片法更容易确保视网膜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OIR模型视网膜血管形态学的观察和分析。
- 李蓉姚国敏王小娣
- 关键词:新生动物SD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铺片
- 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功能评估中伊文思蓝灌注视网膜铺片技术的改良和应用被引量:4
- 2015年
- 背景 伊文思蓝(EB)灌注的大鼠视网膜铺片是实验研究过程中观察血-视网膜屏障(BRB)功能的常用方法,但以往视网膜标本经固定液处理后透光性差,仅能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对实验设备要求较高. 目的 探讨EB灌注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后在PBS中制作透明视网膜标本,并用普通荧光显微镜观察BRB功能技术的可行性. 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M1个月组、DM 3个月组和DM 6个月组.将质量分数2%链脲佐菌素(STZ)溶于0.05 mmol/L枸橼酸缓冲液,以60 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建立大鼠DM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枸橼酸缓冲液.分别于造模后1、3、6个月按45 mg/kg的剂量经大鼠股静脉注射30 g/L的EB溶液,注射后15 min摘除双侧眼球,立即置于PBS中完整剥离视网膜,将视网膜放射状切开并平铺于载玻片上,避光晾至完全透明,封片,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应用IPP6.0软件分析图像,测量EB渗漏区面积与视网膜面积的百分比. 结果 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和走行正常,EB在波长546 nm激发光下呈红色荧光,均匀充盈于血管腔.DM 1个月组大鼠视网膜背景荧光较对照组大鼠略增强;DM 3个月组大鼠视网膜背景荧光进一步增强,视网膜血管呈现节段性扩张,可见明显的红色高荧光区;DM 6个月组大鼠视网膜血管粗细不均,部分走行迂曲,可见片状低灌注区及大量高荧光区.对照组、DM 1个月组、DM 3个月组和DM 6个月组EB渗漏区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05±0.02)%、(0.27±0.06)%、(1.17±0.1 8)%和(4.77±0.66)%,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5.800,P<0.001),其中DM 3个月组和DM 6个月组大鼠视网膜EB渗漏区面积百分比值明湿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0.338、43.475,均P<0.001). 结论 改良的EB灌注视网膜铺片技术操作简单,普通荧光显
- 董蒙陈松段红涛王月欣孔佳慧李泽东王昀
- 关键词:视网膜铺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PRAGUE-DAWLEY大鼠血-视网膜屏障伊文思蓝
- 大鼠OIR模型中视网膜铺片异凝集素直接染色技术的探讨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一种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动物模型中简单易行的视网膜铺片染色的技巧及新生血管定量的方法。方法:7 d龄SD大鼠建立OIR模型,分别于P12、P14、P16、P17、P24处死,做视网膜铺片,进行异凝集素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结果:经过反复探索,视网膜可完整的铺展,经异凝集素染色后能清晰地呈现出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结论:掌握各步骤细节操作的技巧是保证大鼠视网膜铺片成功的关键。
- 任兵田丽丽罗英
- 关键词:视网膜铺片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 视网膜铺片小胶质细胞2种染色计数方法的比较
- 2011年
- 目的比较2种视神经损伤后行视网膜铺片小胶质细胞染色计数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取Long Evans大鼠6只,荧光金经双侧上丘及外侧膝状体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7 d后制作视神经钳夹伤模型。钳夹伤后2周麻醉处死大鼠,将大鼠灌注固定后取眼球剥离完整视网膜,置于4%多聚甲醛中后固定2 h,3只大鼠行视网膜铺片对荧光金标记的小胶质细胞进行计数,其余3只在视网膜固定后运用CD11b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双重标记小胶质细胞后再行铺片计数。结果视神经损伤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吞噬了死亡RGCs碎屑而被荧光金着色,联合小胶质细胞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能够更加清楚地在视网膜铺片上分辨出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存活的RGCs,荧光金标记与双重标记小胶质细胞的计数分别为(240.0±7.9)、(406.0±9.1)个/mm2。结论运用荧光金联合免疫组化双重标记小胶质细胞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视神经损伤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进行计数,是研究小胶质细胞更准确有效的染色方法。
- 于嘉吴楠王一
- 关键词:小神经胶质细胞视网膜铺片染色方法
- 小鼠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的探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易操作的小鼠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方法 30只C57BL/6J成年小鼠行40g.L-1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固定,摘取眼球,剥离视网膜,随机分为3组:A组20个视网膜直接置于3g.L-1TritonX-100中4℃孵育1h;B组20个视网膜先置入甲醇冰上固定30min,再置于3g.L-1TritonX-100中4℃孵育1h;C组20个视网膜先置入甲醇冰上固定30min,再置于3g.L-1TritonX-100中4℃孵育过夜。各组分别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照相,观察其差异。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组视网膜血管荧光微弱,血管模糊不清;B组视网膜可见荧光,血管分枝清晰可见,但荧光较弱;C组视网膜荧光强亮,α-平滑肌肌动蛋白特异性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的胞膜上,荧光呈空泡状,背景染色轻。结论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较好的、简便易行的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方法,实验过程中甲醇脱脂处理和足够的TritonX-100浸泡是保证染色成功的关键。
- 窦方方刘廷董晓光
- 关键词: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
- 小鼠血管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操作技术及技巧探讨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且易于规范操作的小鼠血管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技术。方法30只生后12~17d龄C57BL/6J小鼠麻醉后行20g.L-1伊文蓝上腔静脉灌注,5min后处死,摘取双眼眼球,40g.L-1多聚甲醛固定,A组20只眼球固定10min,B组20只眼球固定20min,C组20只眼球固定40min,手术显微镜下去除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及巩膜,并将视网膜平铺于载玻片上,荧光显微镜下照相,观察各组差异。结果大体观察:A组视网膜变大、变薄、变形,视网膜面积明显扩大;B组视网膜无变形,保持原有的形态;C组视网膜黏附黑色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不易分离。荧光显微镜下照相观察:A组铺片成功率为30%,视网膜血管变形,模糊不清;B组铺片成功率为90%,视网膜血管均匀规则分布;C组铺片成功率为30%,黑色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部分黏附,血管背景成像不均匀。结论良好的规范操作技巧和恰当的多聚甲醛固定时间是保证小鼠血管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成功的关键。
- 孟丽娜刘廷董晓光
- 关键词:血管造影视网膜铺片
- 应用视网膜铺片和神经元逆行标记技术测定神经节细胞密度分布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 ganglion cell,RGC)的准确定量研究提供形态学的指标依据。方法:联合应用Nissl染色法和神经元逆行标记技术,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RGC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两种标记方法在视网膜组织中标记的细胞形态、大小和密度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Nissl染色可以使所有细胞着色,神经元逆行标记技术仅使RGC着色。通过两者的综合分析,在RGC等密度曲线图中可以观察到在视神经乳头下方形成一个沿鼻颞侧轴方向伸展的高密度区,即视条纹,由视条纹至周边部细胞密度递减。结论:联合应用视网膜铺片法和神经元逆行标记技术两者的优点,能够较准确地测定RGC的密度、大小及其分布等形态特征。
- 徐西彬陈耀星王子旭董玉兰曹静刘妍妍
- 关键词:视网膜铺片神经节细胞细胞密度
相关作者
- 董晓光

- 作品数:300被引量:1,439H指数:21
- 供职机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 研究主题:角膜移植 小鼠视网膜 视网膜新生血管 新生血管 眼内炎
- 王一

- 作品数:304被引量:624H指数:11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玻璃体手术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损伤 晶状体蛋白 视网膜
- 李蓉

- 作品数:73被引量:228H指数:8
- 供职机构:西安医学院
- 研究主题:自噬 血管生成 高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
- 张文佳

- 作品数:15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CO-Γ射线 全脑照射 荧光金 放射性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 刘廷

- 作品数:64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 研究主题:视网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TWIST基因 小鼠视网膜 新生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