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66篇“ 语言转向“的相关文章
- 哲学语言转向维度下的法律语言研究
- 2024年
- 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对当代语言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现代语言哲学的研究思潮,开拓了语言学与哲学学科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本文基于哲学语言转向这一理论基础,提出法律语言研究的哲学思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究法律与法律语言的交融关系以及法律语言研究的任务,为法律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 林新明
- 关键词:法律语言法哲学维度分析哲学思考
- 数字语言转向下人工智能应用于视听逻辑与电影语法中的可能性
- 2024年
- 伴随着数码转型的深入发展,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ChatGPT生成式语言输出模型出现并不断成熟,在改变人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之余,也引发了各个领域中文字生成和文本生成使用的热潮。在电影创作领域中,网友“数字生命卡兹克”采用AI工具Midjourney与Gen2制作了《流浪地球3》的“伪预告”,这部画面完全由基于文字描述自动生成的作品很快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甚至受到了《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导演郭帆的关注^([1]);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曾透露计划使用ChatGPT模型来创作下一部《终结者》电影的剧本.
- 张瑜
- 关键词:人工智能应用文字描述语言转向电影创作电影导演
- 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转向”及21世纪新发展
- 2023年
- 一、对以索绪尔为源头的“语言转向”的三重批判1.对索绪尔纯粹语言学指向的“语言转向”的批判。索绪尔将“语言”与“言语”、“共时”与“历时”的“二元对”模式作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基础,诱发了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即从主客二分结构转向了主客之间具有中间关系宿主的“语言”,搭建了“主体”“客体”“语言”三维模式的认识结构。文化马克思主义受到“语言转向”的启示。
- 马援
- 关键词:语言转向主客二分马克思主义现代语言学理论
- 语言转向与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图景——《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评介
- 2023年
-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在考察20世纪分析哲学、结构语言学和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三种本体论语言观的基础上,揭示出抽象的文学理论与具体的文学现象之间存在多重关联,体现出与后现代解构策略完全不同的后理论分析特点。分析哲学对意义、语用学以及指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语言分析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可能世界、言语行为与指称等新的理论命题。结构语言学关于语言要素的联想关系与现实言语交际活动的分析,为文学理论研究隐喻、反讽以及文学与历史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关于语言的分析促使文学理论研究艺术的物性问题,还在学科互涉视野中有效实现了文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互动。这些分析都展示出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图景。
- 李永新
- 关键词:语言转向分析哲学结构语言学
- 物质阐释学 反转语言转向
- 《物质阐释学:翻转语言转向》一书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物质阐释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文艺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揭示了科学革命带来的智慧和洞见,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方法、...
- 唐·伊德
- 语言转向视域下本雅明语言哲学思想探源
- 2022年
- 德国著名犹太自由学者瓦尔特·本雅明语言哲学思想有三大主要来源:其一是德国浪漫主义,其二是犹太教及犹太神秘主义思想,其三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针对本雅明语言哲学思想来源的梳理不仅有利于理解本雅明晦涩的语言表述、领会其隽永的思想内涵,还对深入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语言转向这一常被忽略的议题,对厘清本雅明如何转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渐进历程,并认定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身份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吴长青
- 关键词:本雅明语言哲学语言转向
- 法理学的“语言转向”?
- 2022年
- 流行观点认为,法理学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哲学中的“语言转向”,推进这一转向的关键人物则是哈特。然而,究竟何为“语言转向”,却并未受到学界认真对待。通过对“语言转向”与分析哲学之关系的细致澄清可知,事实上存在方法、逻辑与对象这三种不同层面的“语言转向”,这三种范式可以分别称为“哲学诊治”“语义上溯”“概念转向”。严格说来,哈特的法理学既没有把语言分析当作最主要的哲学方法,也没有把语言哲学视为法理学的“第一哲学”,更没有把法理学的对象限定在法律的概念层面,因而法理学并没有真的出现所谓“语言转向”。此外,对法理学作这种“语言转向”式理解实际上也造成了中国法理学当下的一些困境,应当超越法理学的“语言转向”。
- 高宇
- 关键词:语言转向语言哲学哈特
- 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转向”及21世纪新发展被引量:2
- 2022年
- 哲学的“语言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具有一定意义,目前这方面研究没有得到有效关注。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转向”不同于英美分析哲学纯逻辑的路径,而是在对以索绪尔为源头的“语言转向”的批判中,从语言转向符号,从符号转向符号化,再以符号化世界为对象介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问题,并在21世纪出现内生于“语言转向”的新发展。关于这一方面的探讨意在显现哲学的“语言转向”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相交汇的意义。
- 马援
- 关键词:文化马克思主义符号化
- 科幻电影的超语言转向:人工智能的“具身化”叙事被引量:5
- 2022年
- 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科幻电影在映射冷战对峙和后工业文化的同时,呈现了“超语言转向”的影像修辞。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相关电影作品尤以通过人工智能的“具身化”建构了新的科幻形象,亦开启了后人类身体的神话叙事。本文重新梳理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将其视作一种关于“机器语言”的视听文献与档案。本文把人工智能视作第四层级的符码系统,即“编码之编码”。关注科幻影像中人工智能的语言、修辞、学习和沟通能力,借助控制论的框架理论进行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尝试通过“语言维度”归纳和分析控制论在三个阶段中人工智能的影像特征,即动态平衡、反控制论及虚拟性突围。
- 郭春宁陈涛
- 关键词:人工智能后人类
- 语言学的哲学转向及哲学的语言转向与回归被引量:4
- 2021年
- 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是众所周知的,但其前提,即语言研究的哲学(形而上学)转向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索绪尔提出以"关系本体论"的语言观取代"物体本体论"的语言观,为语言学确立了本质主义的学科对象,即语言的本质。索氏的"语言(langue)"是柏拉图"理式(idea/form)"性质的范畴。柏拉图之后2000多年,到索绪尔才终于出现了语言研究的形而上学,或语言学的形而上学转向。索氏的语言观和关于结构与符号的思想,以及语言学整体的发展,迅速被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诸学科借鉴为模板。而所谓哲学的语言转向只是这个宏大画面的一部分,索绪尔是开创了整个20世纪哲学的重要先驱。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古希腊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基于对言语方式的关注和改造而产生的,因而20世纪哲学朝语言学的转向,也是向语言的回归。从现代语言学到哲学的语言转向,再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在这些逐渐绽开的文化波纹的中心,是索绪尔投下的思想的石子。
- 李志岭
- 关键词:形而上学哲学语言学
相关作者
- 汪正龙

- 作品数:104被引量:34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 美学 文学理论 形式主义 论文学
- 王路

- 作品数:36被引量:19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现代逻辑 弗雷格 语言哲学 传统逻辑 亚里士多德
- 毛靖宇

- 作品数:22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欧阳江河 诗歌 语言转向 先锋诗歌 个案
- 何华

- 作品数:13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自然主义 心灵哲学 语言转向 解释学 伽达默尔解释学
- 陈婉

- 作品数:10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欧阳江河 语言转向 诗歌 高职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