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711篇“ 鄱阳湖“的相关文章
鄱阳湖花海
2024年
江西最盛大的花事,有一半发生在鄱阳湖区,并且,主要在秋冬季。这挺让人意外的吧。我也是直到2013年才见识鄱阳湖花海。十年过去,最初的机缘记不清了,场景却历历在目。那年11月还穿着T恤,都昌县城附近的草洲,忽然被蓼子花煊染成粉红,我从南昌开车到都昌,坐船过渡到草洲,顿时恍若置身梦中场景。高约170四五厘米的蓼子花像是机器打印到草地上的,密集,均匀,规整,一直从脚下铺向天边。
范晓波
关键词:鄱阳湖
鄱阳湖白鹤越冬期不同阶段食物组成
2024年
鄱阳湖是IUCN极危鸟类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极为重要的越冬地。以前白鹤在鄱阳湖主要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p.)冬芽为食。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近年来鄱阳湖苦草冬芽锐减导致白鹤的食物组成发生了变化,稻谷(Oryza sativa)、莲藕(Nelumbo nucifera)、蓼子草(Persicaria criopolitana)等已成为白鹤的主要食物。由于鄱阳湖食物资源丰富度存在较大的年内波动,白鹤的食物组成也可能随之变化,目前对于白鹤的食物组成随越冬期的变化情况尚不清楚。为此,基于2020/2021和2021/2022年越冬季采集的45份白鹤粪便样品,采用DNA宏条形码方法,对越冬期不同阶段白鹤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白鹤的生境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越冬期不同阶段白鹤的食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在越冬前期(10月—11月),白鹤主要以莲藕((47.93±45.15)%SD)和蓼属(Persicaria;(47.63±43.43)%)为食;在越冬中期(12月—翌年1月),白鹤主要以蓼属((49.22±33.83)%)、莲藕((26.20±32.58)%)和水稻((19.08±35.18)%)为食;在越冬后期(翌年2月—3月),白鹤主要以蓼子草((23.94±16.75)%)、水稻((20.82±17.09)%)、莲藕((19.08±37.42)%)和禾本科((13.07±15.18)%)为食。NMDS和ANOSIM分析结果表明越冬期不同阶段的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白鹤的食性生态位宽度在越冬后期最宽(4.72±0.78),在越冬前期最窄(1.18±0.04)。白鹤食物组成的变化与生境利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鹤在越冬前期主要利用藕塘,在越冬中期主要利用稻田和藕塘,在越冬后期对自然湿地的利用程度增加。越冬期不同阶段食物资源丰富度的变化可能导致了白鹤食物组成的变化。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白鹤的食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为白鹤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丁慧芳卞庆嘉陈青王亚芳徐志文余定坤王文娟
关键词:白鹤农业用地鄱阳湖食性
鄱阳湖流域极端暴雨洪水防御对策探讨
2024年
鄱阳湖流域雨量丰沛,暴雨洪水灾害频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综合分析鄱阳湖流域历史上发生的极端暴雨洪水事件,并与郑州“7·20”特大暴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鄱阳湖流域防御极端暴雨洪水的现有举措,检视存在的短板弱项。借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防御经验,提出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强化流域性大洪水应急测报能力建设、加强流域防洪“四预”能力建设、建立水文部门超标准洪水测报预案及加快流域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的修订与动态调整等防御对策。
方少文陈静陈静温珍玉黄刚周锦鹏
关键词:洪水防御鄱阳湖流域
鄱阳湖生态流量适宜性评估
2024年
近年来,鄱阳湖呈现出枯水期提前且持续时间延长的趋势,研究鄱阳湖生态流量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至关重要。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基于湖口水文站1950~2020年的资料数据,采用频率曲线法计算鄱阳湖年内生态流量,并从流量变化、持续时间和发生时间等方面构建了月流量偏差率、月生态流量满足度和月均生态流量适宜度3个生态流量适宜性评价指标,将这3个指标转换为一个综合指标对典型丰水年(2016年)、平水年(1997年)和枯水年(2004年)鄱阳湖的生态流量适宜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鄱阳湖生态流量呈单峰型季节变化趋势,谷值出现在12月份,为621.61 m^(3)/s,峰值出现在6月份,为4559.36 m^(3)/s,是谷值生态流量的7倍多。②在典型丰水年(2016年),鄱阳湖的生态流量适宜性综合指标为0.92~0.97,共有12个月的健康等级为“极佳”,实际径流量能够较好地满足生态流量的需求。③在典型平水年(1997年),适宜性综合指标最高为0.99,最低为0.73,共有11个月的健康等级为“极佳”,健康状态较为可观。④在典型枯水年(2004年),综合指标为0.39~0.99,鄱阳湖有2个月的健康等级达到“中等”或“差”,处于较差的健康状态。研究深入分析了鄱阳湖在不同典型年下的湖泊健康水平,突出了气候变化对湖区生态流量安全的潜在威胁,进而强调生态流量调控的紧迫性,为鄱阳湖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罗兴肖潇周冰逸钱宝
关键词:鄱阳湖
基于RSEI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质量评价
2024年
本文以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为基础,运用遥感技术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四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2002—2022年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遥感生态指数(RSEI),全面评估了该地区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2002—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RSEI指数呈增长趋势,大部分区域的RSEI等级为良和优,占比从76.86%提高到了82.46%,变化最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流域的湖泊湿地。本研究为进一步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雅欣詹淇雯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长江江豚同步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
2024年
为助力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保护方案制定,及时准确掌握其种群动态,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开展了4次同步监测,采用Distance 7.4软件估算了其种群数量和密度。结果表明,总有效航程为1846 km,在429个位点累计观测到长江江豚1001头(次),母子豚130对(次)。2019年11月在123个位点观测到225头个体;2021年11月在139个位点观测378头个体;2年间鄱阳湖长江江豚观测个体数量增长了68.0%,观测位点数量增长了13.0%,估算种群密度增长49.2%。在集群规模方面,以1~2头个体组成的群体频次最高,占60.4%~90.2%,年际间差别较大,占比逐年下降;5头及以上群体占比4.9%~12.2%,占比逐年上升,均与水位关系不明显。长江江豚平均遇见率为0.418~0.804头/km,不同水位差别较大,低水位遇见率高;2021年11月长江江豚以及母子豚的遇见率和幼豚占比均最高,说明江豚种群数量、幼体和可育雌性群体在种群中占比均呈现稳中有增趋势,表明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可能已经实现了正增长。
王伟萍徐志文龚磊强曾南京熊海兵林发荣徐翔黄江张琬苏吴斌
关键词:同步监测种群动态鄱阳湖
鄱阳湖流域干旱灾害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研究
2024年
针对鄱阳湖流域旱情发生发展的机理及传递机制不明,旱情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及旱灾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不足等难题,开展了流域干旱监测、预测和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构建研究,成功创建了多源数据-多过程要素-多空间维度的监测技术体系、全要素-全过程的旱情动态预测预警技术体系、旱灾风险综合评估与应对技术体系,并研发了融合三种技术体系的鄱阳湖流域防旱抗旱决策指挥系统,有效提升了鄱阳湖流域防旱抗旱能力,为科学应对鄱阳湖流域干旱灾害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许小华张秀平史艳萍汪国斌刘业伟陈志月姚立强黄诗峰朱建平
关键词:干旱监测决策系统
鄱阳湖蓝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富营养化引起的局部水体蓝藻水华问题给鄱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挑战。为弄清鄱阳湖蓝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9~2020年对鄱阳湖蓝藻进行了现场监测,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讨了影响蓝藻时空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28种,其中蓝藻15种,占总种类数量的11.72%,蓝藻种类数呈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主湖区>入江水道>东湖区的分布规律。蓝藻细胞密度为0~2.19×10^(7)cells/L,各点位蓝藻占比为0%~83.98%,其中蓝藻细胞密度主湖区>东部湖区>入江水道,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2020年>2019年。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为东部湖区蓝藻优势种,微囊藻(Microcystis sp.)、假鱼腥藻为主湖区和入江水道蓝藻优势种。水温(T)、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_(Mn))、风速(VW)是主湖区蓝藻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特殊的湖流和风场也是影响该湖区蓝藻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透明度(SD)、SS和COD_(Mn)是入江水道蓝藻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东部湖区蓝藻群落分布是各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此外,磷已不是鄱阳湖蓝藻暴发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削减磷污染负荷也是鄱阳湖蓝藻水华防范的重要手段。
胡芳刘聚涛杨平温春云张兰婷张洁
关键词:蓝藻时空分布特征鄱阳湖
鄱阳湖湿地土壤铁沿水位梯度的分布特征
2024年
湿地被认为是快速铁循环的热点区域,但当前对湿地土壤铁分布规律的认知仍不充分且存在分歧.为探明湿地土壤铁沿水位梯度的分布及机制,本研究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了湖滨高滩至浅水域的代表性水位梯度观测样带,测定了不同水位梯度下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全铁及组分含量.结果表明:①土壤全铁(FeT)、二价铁(Fe(Ⅱ))和三价铁(Fe(Ⅲ))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3.57~66.89 g·kg^(-1)、119.12~692.74 mg·kg^(-1)和213.45~793.52 mg·kg^(-1),不同土层FeT沿水位梯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而Fe(Ⅱ)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Fe(Ⅲ)除表层0~10 cm显著下降外其他土层则显著增加;②沿水位梯度,土壤游离氧化铁(Fed)、非晶质氧化铁(Feo)和络合态氧化铁(Fe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48~36.74、4.97~15.75和0.93~7.71 g·kg^(-1),所有土层Fed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而Feo呈不同程度的上升,Fep则除0~10 cm土层先增加后减少外,其余土层表现出增加趋势;③土壤铁及组分含量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均显著相关,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水分、pH、有机碳和全氮等是调控鄱阳湖湿地土壤铁沿水位梯度分布的关键因子.综上,不同水位的水文情势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及铁-碳耦合关系等,影响湿地土壤铁及组分的含量与分布,本结果进一步拓展了对亚热带湖泊湿地土壤铁分布特征的现状认知。
徐晨瀛邹素珍任琼廉欣叶家飞简正军胡启武尧波
关键词:土壤铁剖面分布水位梯度湿地鄱阳湖
鄱阳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空间分布特征
2024年
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生源要素间的化学计量比受到何种因子的调控,是湿地土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江西鄱阳湖洲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方法,阐明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25~48.13、0.02~4.25、0.08~1.17 g·kg^(-1)。土壤全氮与全磷密度较高的区域分布在鄱阳湖东部,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的区域分布在鄱阳湖东南部以及西南部。(2)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比变化范围为1.07~27.15,平均值为7.57;土壤氮磷比变化范围为0.21~7.73,平均值为1.74;土壤碳磷比变化范围为0.78~69.71,平均值为13.61。(3)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表现为表层土壤显著高于深层土壤。(4)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化学计量比均与土壤pH值和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质量评价及功能提升提供科学参考以及数据支持。
张灵柯高俊琴李谦维朱佳涛李兴丽
关键词:化学计量学

相关作者

李云良
作品数:60被引量:40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研究主题:鄱阳湖 鄱阳湖湿地 湖水 水动力模型 鄱阳湖流域
吴斌
作品数:185被引量:329H指数:9
供职机构: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鄱阳湖 泥鳅 中华鳖 刀鲚 幼鱼
戴年华
作品数:76被引量:414H指数:14
供职机构:江西省科学院
研究主题:鄱阳湖 鸟类多样性 越冬 白鹤 鸟类
张燕萍
作品数:201被引量:450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鄱阳湖 黄鳝 刀鲚 饲料 养殖
王晓龙
作品数:100被引量:1,176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研究主题:鄱阳湖 长江 湿地 湖泊 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