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89篇“ 重症脑损伤“的相关文章
- 脑电图在评估重复经颅磁刺激促醒重症脑损伤昏迷临床疗效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 探讨脑电图在重复经颅磁刺激促醒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临床疗效中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择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接收的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2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9分,入院均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促醒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脑电图相关参数变化,对比不同通道上的平均功率、慢波比(DTR)指标水平,评价脑电图在评估疗效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本组患者经rTMS治疗后83.33%的恢复至Ⅰ级、Ⅱ级,另有4例处于Ⅲ、Ⅳ级,但无Ⅴ级患者,大部分患者基本恢复良好。治疗前后脑电图反应性分级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经rTMS治疗后患者F p1、F3、C3、F7和T3通道上的平均功率和DTR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意义(P<0.05)。另外,纳入的24例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脑电图异常,图像主要表现为中高幅慢波和θ阵发型,分别占比25%(6/24)、41.67%(10/24),而经过rTMS治疗后上述异常均有明显减少,波形分化得到改善,结论脑电图在评估重复经颅磁刺激促醒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临床疗效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重复经颅磁刺激也值得作为症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一种可行方案。
- 李维
- 关键词:脑电图重复经颅磁刺激促醒重症脑损伤昏迷
- 重症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导管拔管研究进展
- 2024年
- 气管切开导管的留置是急危重症患者度过危险期常用的临床救治措施之一。病情稳定后及时拔除气管切开导管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康复进程。文章从重症脑损伤(SABI)患者的气管切开导管拔管的临床意义、临床共识、影响因素、气道通畅性评估方法、拔管要点等五个方面,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进行归纳,以期为临床安全拔除气管切开导管、提高拔管成功率提供参考依据,以利于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减少医患纠纷。
- 华小锋莫圣龙简崇东
- 关键词:重症脑损伤气管切开拔管
- 重症脑损伤院前急救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 2024年
- 院前急救在重症脑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12月我院46例患者经区组随机化方法分组,分别以常规急救,院前急救干预,分析急救时间、相关指标、不良事件、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急救反应时间(4.52±1.09min)、分诊时间(1.56±0.45min)、急救时间(18.85±2.43min)短于对照组急救反应时间(11.75±1.25min)、分诊时间(3.92±0.54min)、急救时间(30.75±2.85min),P<0.05。研究组NIHSS评分(10.54±2.43分)、GCS评分(11.65±1.21分)、Barthel评分(65.96±3.26分)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15.86±2.12分)、GCS评分(7.75±1.35分)、Barthel评分(58.65±4.13分),P<0.05。研究组致残率8.69%、致死率0.00%低,X2=4.6000,4.3810,P<0.05。研究组满意度95.65%高,X2=5.4474,P<0.05。结论 重症脑损伤患者行院前急救,能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减少不良事件,值得借鉴。
- 韩小磊吴林海张会强
- 关键词:重症脑损伤院前急救
- 成人重症脑损伤患者颅内高压护理的循证实践
- 目的总结成人重症脑损伤患者颅内高压护理的最佳证据,完成成人重症脑损伤患者颅内高压护理相关审查指标的构建,开展最佳证据的转化与应用,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本课题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指导框架,开展成人重症脑损伤患者颅内高...
- 程一恒
- 关键词:脑损伤颅内高压重症护理循证实践
- 急诊重症脑损伤患者创伤后肠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重症脑损伤患者创伤后48h肠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杭州医学院附属临安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确诊中度至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对纳入标准符合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n=100)在第0、24和48h采集额外粪便样本;采用添加0.2%纤维二糖和0.2%麦芽糖的VL-G滚管琼脂测定总厌氧菌数。评估培养板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病原菌使用BACTECFXTOP全自动细菌/药敏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使用兼容抗微生物药敏试验纸片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在0、24和48h从患者中采集直肠微生物样本,在3个时间点分离所有细菌均属于变形菌门,其中肠杆菌科构成最大的类群,其中分离株数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奇异变形杆菌;在0~48h内,机会性致病菌奇异变形杆菌构成比变化较显著,即快速增加,并且其对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及青霉素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48h,重症脑损伤患者就与变形菌的广泛定植有关,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及青霉素耐药奇异变形杆菌的定植,强调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
- 骆建国董栋唐坎凯刘志鹏杨伟
- 关键词:脑损伤变形杆菌耐药性
- 肺康复对急性重症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治疗疗效的研究
- 2024年
- 本文以肺康复治疗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影响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效果的因素与具体表现等,同时研讨这一治疗方式的临床实践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的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共计7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共计2个组别,每组包含37名患者。其中,对照组的治疗方式与常规无异,观察组的治疗方式为常规治疗加肺康复治疗。结果 住院时长对比: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膈肌活动度提升(P<0.05);肺功能对比:持续时间为7天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肺顺应性有所提升,气道阻力减少,但氧合指数差异并不明显(P>0.05);日常生活及运动能力评分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肺部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情绪方面,观察组焦虑、抑郁改善程度,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重症脑损伤机械通气基于常规诊疗基础下采取肺康复效果确切,可改善不良情绪,提升膈肌移动度,加强肺功能恢复效果,减少肺相关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提高日常生活与运动能力,促进康复,值得借鉴。
- 武俊英王彦
- 关键词:重症脑损伤肺康复肺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
- 肺康复对急性重症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急性重症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使用肺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滕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重症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肺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膈肌移动度、肺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膈肌移动度(1.68±0.10)cm大于对照组的(1.56±0.1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5,P<0.05)。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急性重症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施以肺康复治疗效果良好,可提升膈肌移动度,改善肺功能。
- 孙增新黄健吕伟伟刘传秀
- 关键词:肺康复治疗机械通气
- 重症脑损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风险因素分析与综合管理策略干预
- 2024年
- 目的:明确重症脑损伤(STBI)患者合并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应激性高血糖综合管理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1日~2023年12月1日收治的152名STB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应激性高血糖管理策略的不同,分为A组(62例)和B组(5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昏迷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平均血糖,两组恢复良好率、住院天数。结果: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为STBI患者合并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B组平均血糖、GC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且B组优于A组(P<0.01);B组预后恢复率高于A组(P<0.05)。结论:应密切关注STBI患者中的老年与高BMI人群,当患者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采用优化后的血糖综合管理策略进行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是提高患者生命安全的有效干预手段。
- 陈杰刘聪灵刘玲
- 关键词:重症脑损伤应激性高血糖
- 基于超声联合生物标志物的重症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 2024年
- 目的构建重症脑损伤患者早期(发病30 d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139例重症脑损伤患者的相关资料为训练集,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死亡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区分度、校准度、临床适用度,最终以列线图展示模型结果。另收集2023年6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31例重症脑损伤患者为验证集,用于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139例重症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50例,病死率为35.97%。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气管插管状态、对光反射状态、脑疝形成、凝血障碍、GCS评分、平均动脉压、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血小板计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是重症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死亡风险预测概率公式为:Logit(P)=-14.266+0.14×(APACHEⅡ评分)+0.047×(NSE)+1.57×(PI)+0.908×(ONSD)+2.375×(凝血状态),本风险模型预测重症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6(P<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00%和91.00%。外部验证结果显示,预测模型AUC为0.810,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7.00%。结论由APACHEⅡ评分、NES、PI、ONSD和凝血功能异常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重症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具有较高的评估效能。
- 吴青松邓清军
- 关键词:脑损伤超声搏动指数
- 重症脑损伤患者气切导管拔除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 华小锋
相关作者
- 刘芳

- 作品数:497被引量:3,246H指数:2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 护理 二甲双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何金华

- 作品数:84被引量:443H指数:14
- 供职机构:湖南省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痹肿消汤 患儿 儿童 滑膜 实验性关节炎大鼠
- 刘华

- 作品数:19被引量:143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南省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重症脑损伤 心脏外科手术后 患儿 脑损伤 预后
- 周蓉

- 作品数:38被引量:228H指数:8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重症脑损伤 护理 神经外科 低钠血症 气管切开术后
- 郑鹏

- 作品数:25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靖江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人工气道 序贯性 重症 重症脑损伤 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