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92篇“ 青藏高原东部“的相关文章
近30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
2024年
文章利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近30年的逐日夏季平均降水量及NCEP/NCAR逐月平均再分析风场、位势高度场资料,对青藏高原东部近3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的气候态、方差和趋势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EOF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3种主要分布类型,又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与3种典型模态匹配的风场异常特征,以明确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 近30年青藏高原东部的夏季降水量存在一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而且在东南部降水比较偏多,降水大值区年际变化也大,降水趋势变化不明显。2) 夏季降水异常空间分布为3种类型,即南北反相型、中间多南部少型以及东西反相型。3) 当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南多北少时,印度季风槽偏弱,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高原东部的南侧为气旋性距平环流,南亚高压偏南,西风急流减弱;当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呈中间多南部少型时,印度季风增强,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西,南亚高压位置偏北偏东,且青藏高原东北侧西风急流增强;当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呈东西反相型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而高原东部地区西侧以偏西风距平为主,同时高层南亚高压位置偏东。
索朗扎西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东部大中型兽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格局
2024年
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及种群现状评估对于物种的科学保护至关重要。青藏高原东部属我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与保护地位。为了有效评估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现状与分布格局,以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龙县为主要研究区域,系统收集了2013年以来该区域已发表的红外相机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并于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开展了红外相机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新龙县至少分布有5目14科36种野生兽类,包括7种猫科动物以及7种国家Ⅰ级和1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有2种、易危(VU)7种、近危(NT)6种。历年监测研究中,食肉目和鲸偶蹄目物种均较为丰富,7种猫科动物在间隔近3个年度仍被记录。豹(Panthera pardus)的相对多度指数(RAI)和网格占有率(GO)位于前10位。7种猫科动物的RAI以及GO的大小关系为:豹>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猞猁(Lynx lynx)>雪豹(Panthera uncia)>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荒漠猫(Felis bieti)=兔狲(Felis manul)。研究发现不同季节下不同生境和不同海拔段均有多种猫科动物与多种主要猎物分布,除了荒漠猫和兔狲外的5种猫科动物与主要猎物和干扰因子在不同季节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关系。结果反映出青藏高原东部新龙县猫科动物整体种群现状良好,食物资源较丰富,整个生态系统呈现出健康的状态,但后续需进一步加强猫科动物主要分布区干扰因子的科学管控。同时还指出了新龙县以猫科动物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后续的保护工作建议,以供参考。
李生强李叶向阳周丽王红白玛德西登沙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猫科动物多样性
1960—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河流的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24年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下游地区用水具有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的径流和输沙量已发生显著变化。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的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五大河流源区,利用站点实测数据和Pettitt突变点检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1960—2020年间(近60 a)径流和泥沙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主要结论为:①近60 a来,长江和怒江流域的年径流显著上升,其余流域变化不显著,径流变化存在较强的空间变异性,在2006年左右存在突变点,大部分站点的年径流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均呈上升趋势;年输沙量方面,长江流域呈不显著上升,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流域均呈不显著下降,年际变化趋势与径流变化总体一致,但变异性更大。②对于60 a尺度的季节径流,上游站点冬、春季径流均呈增加趋势,所有站点夏、秋季径流的变化趋势与年径流总体一致,且夏季径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北增南减”的特征。③澜沧江下游的水电梯级开发已经对下游天然径流过程产生干扰,主要表现为径流年内分布的突变,季节差异显著减小,趋于均匀化。以上结论深化了对青藏高原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的认识,可为开展径流趋势预估和水资源规划等提供科学参考。
张梦娇南熠吴永祥丁昱凯徐梦珍田富强
关键词:径流变化泥沙变化
5月中国土壤湿度异常对7月华南-青藏高原东部偶极子型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
2024年
利用1979—2019年ERA5再分析资料和站点降水资料,研究了5月中国土壤湿度异常对7月华南和青藏高原东部偶极子型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当5月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偏湿,华中地区土壤湿度偏干时,对应7月华南(高原东部)降水偏多(偏少),两地降水呈偶极子型分布。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华中地区)土壤湿度正(负)异常可从5月持续至7月,使得7月中国北方地区地表湍流热通量正异常,进而使得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增暖,中国北方与贝加尔湖之间经向温度梯度和大气斜压性增强,天气尺度的瞬变波活动增强。通过瞬变的涡度强迫有利于中国北方及蒙古地区准正压异常高压和Rossby波波源的形成,相关的Rossby波向东南方向传播至我国南方,使得华南地区出现准正压结构的异常低压,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移,南亚高压西移。对应中国北方及蒙古-华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为反气旋-气旋式环流异常,进而导致华南地区(高原东部)降水增多(减少)。此外,中国北方-蒙古地区的异常高压与局地偏干的土壤湿度之间的正反馈过程,有利于上述物理过程的维持和增强,进而有利于7月偶极子降水的异常,反之亦然。
王娟范可徐志清
关键词:年际变化
青藏高原东部深部构造与动力学机制研究进展——来自第9届与第10届WTGTP研讨会的启示
2024年
青藏高原深部构造与动力学机制一直是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的重点研究领域.青藏高原东部地形起伏剧烈,地震活动频繁,金属与油气矿床丰富,揭示出青藏高原东部极为复杂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变形及非常强烈的深部物质运动.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综合观测技术、深部结构成像方法、地球动力学模拟等研究的快速发展,围绕青藏高原东部的深部构造、块体运动、深部动力模式、强震活动与深部蕴震机制及成矿深部构造等方面进展显著.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WTGTP)是围绕青藏高原东部深部结构与动力学机制、资源开发、地质灾害等相关地球科学问题按年度召开的学术交流研讨会.本文基于2021年和2022年召开的第九届和第十届WTGTP的会议报告,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围绕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学机制以及强震活动与深部蕴震机制等主要内容,介绍了青藏高原东部的地球物理结构及深部构造变形与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初步展望了青藏高原深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前景,期望能给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李心怡李抒予高原夏新宇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动力学深部构造
青藏高原东部夏季地面气温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机理研究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是气候变化敏感地区,同时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区域及全球天气气候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了高原冬季增温及其影响。因此,本文聚焦于1979-2018年期间高原东部夏季地...
邓中仁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极海冰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东部猪毛蒿物候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2024年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正经历着广泛而深远的气候变化,这种变化对当地物种的物候及分布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猪毛蒿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优势物种和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物种,青藏高原东缘是其重要的分布区域之一,然而其物候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为此,基于青海省东部连续20年的气象数据和原位物候观测实验,探讨猪毛蒿物候的变化规律及量化不同气候因子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过去20年间年均温和年均每日日照时长分别呈现出显著的上升和下降趋势,而年降水和年均每日最大风速没有显著的变化;2)20年间猪毛蒿返青-开花的时间间隔和开花-结果的时间间隔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结果-枯黄的时间间隔显著缩短;3)所有气候因子均对猪毛蒿不同物候的时间间隔有显著影响,其中最大风速是影响猪毛蒿物候时间间隔最重要的气候因子。这一研究发现可以为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高寒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许驭丹李帅董世魁沈豪周秉荣李甫
关键词:气候因子青藏高原
土壤水分影响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被引量:2
2024年
环境变化改变了草地植物群落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替,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深远影响。植物群落随环境变化在空间上呈现规律性变化,但植物群落特征在空间上主要受何种环境因素的驱动还存在较大争论。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部自西向东调查了不同土壤因素在空间上对植物群落特征的重要性以及植物群落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并评估了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键土壤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的重要性及其敏感性存在差异,相比其他土壤因子,土壤水分对不同植物群落指标均具有显著的重要性(P<0.05),并且植物群落特征对土壤水分也有很强的敏感性(P<0.05);土壤水分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呈显著的非线性递增关系(P<0.05)。该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对青藏高原东部植物群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最终可能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功能。
马建国朱怀德李玉满杨小倩姚梦凡杨振辉王晓波
关键词:植物群落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盖度、牧业及古火活动历史研究
植被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敏感,在维持生态平衡、参与和调节碳循环、促进物质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内容。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
王涛
关键词: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孢粉分析
阿坝盆地黄土记录的青藏高原东部末次冰期环境变化
2024年
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的风成黄土沉积是记录过去气候变化和大气粉尘活动历史的重要陆地档案,恢复和重建其环境记录可以为深入理解高原环境演化过程和机制提供重要证据。本研究基于石英光释光测年建立了阿坝盆地各莫黄土剖面的年代框架,并利用多种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阿坝黄土记录的青藏高原东部约47 ka以来的环境变化历史。黄土磁化率、色度和碳酸盐记录表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中晚期印度夏季风加强,青藏高原环境相对湿润。粒度重建结果记录了4次海因里希(Heinrich)事件和新仙女木(YD)事件,表明青藏高原末次冰期粉尘活动强烈,气候变化具有快速波动的特征。区域记录对比显示,北半球高纬地区气候系统对青藏高原地区快速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可能是高原地区粉尘活动和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该研究为更好地认识青藏高原末次冰期环境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徐雪超刘丽杨胜利问琛李睿张景钊王海燕
关键词:光释光测年磁化率末次冰期

相关作者

李跃清
作品数:343被引量:3,431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夏季 降水 气候变化
包维楷
作品数:231被引量:4,773H指数:4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 岷江干旱河谷 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杜国祯
作品数:155被引量:2,960H指数:3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 种子大小 施肥
杨胜利
作品数:45被引量:509H指数:1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黄土 青藏高原东部 磁化率 表土
陈智梁
作品数:37被引量:403H指数:13
供职机构: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GPS 青藏高原东部 GPS监测 青藏高原 鲜水河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