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48 篇“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的相关文章
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抵抗的影响因素分析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IVIG)抵抗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于东莞东华医院接受IVIG治疗的川崎病患儿2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IVIG抵抗将患者分为抵抗组(n=42)和非抵抗组(n=178)。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IVIG抵抗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不含血清细胞因子的常规Nomogram预测模型和含血清细胞因子的Nomogram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omogram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川崎病患儿IVIG抵抗发生率为19.09%(42/2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抵抗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发生皮疹患者占比、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占比、冠状动脉扩张患者占比及血清C反应蛋白 (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高于非抵抗组,血钠、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LDL-C)、白蛋白 (ALB)、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显著低于非抵抗组(P<0.05)。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持续时间、血钠、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LDL-C、ALB、CRP、TNF-α、IFN-γ为川崎病患儿发生IVIG抵抗的影响因素(P<0.05)。常规Nomogram模型预测IVIG抵抗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8[95%置信区间(CI):0.790~0.907],含血清细胞因子的Nomogram模型预测IVIG抵抗的AUC为0.893(95%CI:0.845~0.941)。与常规Nomogram模型比较,含血清细胞因子的Nomogram预测模型的AUC明显增大(Z=2.014,P<0.05);含血清细胞因子Nomogram预测模型的净重新分类指数为0.017(95%CI:0.012~0.026,P<0.05)、综合判别改善指数为0.031(95%CI:0.024~0.050,P<0.05)。结论血清细胞因子CRP、TNF-α、IFN-γ是预测川崎病患儿发生IVIG抵抗的有效指标,基于以上血清细胞因子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能更准确指导临床医生对川崎病患儿IVIG抵抗发生风险进行个体化预测。 刘清彪 赵武陵 钟小敏 梁建昌关键词:川崎病 超声心动图联合实验室检查预测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性川崎病的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联合实验室检查在预测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无反应性川崎病(K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心脏内科收治的164例KD患儿,依据对IVIG治疗的敏感情况,分为IVIG无反应组(n=82)和IVIG反应组(n=82)。比较两组治疗前UCG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发生IVIG无反应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结果IVIG无反应组冠状动脉(CA)扩张比例比IVIG反应组更高[37.80%(31/82),20.73%(1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3,P=0.016)。三尖瓣反流(TR)、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40 U/L、白蛋白 (ALB)<35 g/L、D-二聚体(D-Dimer)>0.5 mg/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1.29、血小板(PLT)>420×10^(9)/L、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126.8是发生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136(95%CI:3.634~100.756),1.016(95%CI:1.007~1.025),0.912(95%CI:0.835~0.996),1.780(95%CI:1.091~2.904),0.812(95%CI:0.681~0.969),1.014(95%CI:1.007~1.022),1.022(95%CI:1.006~1.037);均P<0.05]。双联合中TR联合PL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敏感度为63.41%,特异度为95.12%;三联合中TR联合ALT及PL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敏感度为80.49%,特异度为86.59%;多联合中TR联合ALT、PLT、ALB、D-Dimer及PLR共6项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6,敏感度为86.59%,特异度为92.68%。结论KD患儿CA扩张、TR、ALT水平升高、ALB降低、D-Dimer升高、NLR升高、PLT升高、PLR升高、血沉升高等是发生IVIG无反应的高危因素。UCG联合实验室检查可为预测IVIG无反应发生提供更准确的价值。 文杨 刘健 姚海波 金梅 杨胜 马荣川关键词: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超声心动图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辅助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对患儿T淋巴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转阴率的影响2025年 目的 探究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辅助治疗儿童EB病毒(EBV)感染的疗效及其对患儿T淋巴细胞和EBV脱氧核糖核酸(EBV-DNA)转阴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5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4例EBV感染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5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退热、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同时予以注射 用更昔洛韦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辅以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后EBV-DNA转阴率,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治疗后EBV-DNA转阴率高于常规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CD3^(+)、CD8^(+)百分比均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常规组;两组患儿CD19^(+)百分比、CD4^(+)/CD8^(+)比值均升高,且联合组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辅助治疗儿童EBV感染有利于促进EBV-DNA的转阴,提高患儿免疫功能,疗效显著,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王丹丹 魏芳 裴新昕关键词:儿童EB病毒感染 更昔洛韦 丙种球蛋白 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IVIG无反应型K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IVIG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药(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细胞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KD效果较好,能调节患儿各项细胞因子水平,有利于缓解炎症反应,且联合用药副作用少,药物安全性较高。 钟石古关键词: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糖皮质激素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2024年 目的探究影响静脉注射 免疫球蛋白 (IVIG)联合阿司匹林(ASP)治疗川崎病(KD)的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D患儿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分别评估列线图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获益。结果研究共纳入80例KD患儿,有效组59例,无效组2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发热时间、IVIG抵抗(IVIGR)、消化道出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蛋白 (ALB)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家庭平均月收入、早产儿、冠状动脉病变和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IVIGR(是)、PCT(≥0.96 ng/mL)、CRP(≥41.98mg/L)、ALB(≤30.74g/L)和ESR(≥17.92 mm/h)是KD患儿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KD患儿治疗无效的药时曲线下面积为0.989;校准曲线提示该列线图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大致吻合,DCA提示该列线图风险阈值为0.912时,使用该列线图临床净获益高于不使用该列线图模型临床净获益。结论IVIGR、PCT(≥0.96ng/mL)、CRP(≥41.98 mg/L)、ALB(≤30.74 g/L)和ESR(≥17.92 m/h)可用于KD患儿疗效不佳的预测。 查梅宝 刘晓玲关键词:川崎病 列线图 阿司匹林 双歧杆菌口服联合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口服联合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IVIG)、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温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103例ABO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1例,IVIG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和观察组(52例,双歧杆菌口服联合IVIG、蓝光照射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经皮胆红素值、心肌酶谱和肝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除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3、5、7 d后,经皮胆红素值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心肌酶谱指标活性降低,且观察组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双歧杆菌口服联合IVIG、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缩短黄疸消除时间,降低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及促进心肌和肝脏组织恢复,且安全可靠,具有推荐价值。 金志培 陈乐乐关键词:双歧杆菌 IVIG 蓝光照射 心肌酶 基于单细胞测序筛选川崎病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的关键生物指标 2024年 目的 应用单细胞测序(SCS)技术探索川崎病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免疫细胞及表达变化,筛选相关生物指标。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8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4例,其中3例为IVIG敏感患儿,1例为IVIG无反应患儿。抽取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及治疗后体温平稳(恢复期)时的外周血2 mL,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SCS数据分析。比较川崎病患儿的基本临床信息,SCS数据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与IVIG敏感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各细胞类型占比和细胞数量)。进行基因本体论(GO)通路富集分析IVIG敏感和IVIG无反应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B淋巴细胞富集结果,以及B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DEG)表达情况。结果 4例川崎病患儿中,男3例、女1例,年龄2.1~5.5岁,IVIG使用时发热天数5 d 2例、6 d 1例、4 d 1例,IVIG治疗无反应1例、治疗敏感3例,无冠状动脉(CAL)3例、CAL 1例(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同时并发CAL)。IVIG无反应患儿和IVIG敏感患儿急性期单核细胞数量占比均高于恢复期。IVIG无反应患儿急性期B淋巴细胞占比高于恢复期,而IVIG敏感患儿急性期B淋巴细胞占比低于恢复期;IVIG无反应患儿和IVIG敏感患儿急性期自然杀伤(NK)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占比均低于恢复期。IVIG无反应患儿恢复期CD8~+T淋巴细胞数量(4 603)多于急性期(3 555个),B淋巴细胞数量(329个)少于急性期(2 165个)。IVIG无反应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B淋巴细胞数量分别少于IVIG敏感患儿急性期(6 646)和恢复期(7 986)。IVIG无反应患儿恢复期与急性期CD8~+T淋巴细胞增幅大于IVIG敏感患儿。基因富集结果显示,IVIG敏感患儿治疗后的B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活化通路及免疫球蛋白 受体DEG表达下调,包括免疫应答调节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免疫应答激活信号通路、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等;而IVIG无反应患儿恢复期的DEG富集与 陈丽琴 宋思瑞 周媛媛 陈乐 徐雁冰 李光 肖婷婷 黄敏关键词:川崎病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型川崎病的预测:一个研究热点被引量:4 2023年 Kawasaki disease(KD) is an acute and self-limited febril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fever, polymorphic rash, bulbar conjunctival congestion, redness of the lip mucosa, unilateral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 erythema, and edema of the extremities. KD was reported first by Tomisaku Kawasaki, a Japanese scholar, in 1967[1]. Since then, the disease has been reported worldwid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bserved in its incidence in different regions. 徐泊雯 张清友 杜军保 Isao Shiraishi 金红芳关键词:KAWASAKI 无反应型川崎病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导致溶血性贫血1例2023年 患者女,35岁,因周身红斑、水疱、表皮松解伴发热5 d入院。入院前5 d因着凉发热,就诊于外院,予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头孢呋辛酯等对症治疗,后躯干出现红斑、水疱,逐渐扩散至全身,部分红斑、水疱融合,至外院就诊。 薛璐 王惠平 罗素菊关键词: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 表皮松解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溶血性贫血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头孢呋辛酯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新评分体系建立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提高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治疗的KD患儿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出新的评分体系。结果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有IVIG治疗前的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尿白细胞(LEU)及IVIG治疗后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和PC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IG治疗前的PCT和ESR及IVIG治疗后的WBC、NE和PCT是IVIG无反应型K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建立新的评分体系,灵敏度为69.2%,特异度为69.4%,约登指数为0.386。结论IVIG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对IVIG无反应的预测效能更强。 林小楠 姜红堃关键词:川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