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390篇“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文章
血清LHR、SAA与ACS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HR)、血清淀粉酶样蛋白A(SAA)与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ACS患者147例和健康对照患者30例,根据颈动脉B超结果将ACS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比较ACS三个亚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LHR、SAA水平;评估ACS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两种血清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血清SAA、LHR、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HR、SAA与IMT均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HR、SAA对ACS患者不稳定斑块具有诊断意义(P<0.05),且2者联合诊断价值优于单项,AUC值达0.753。结论ACS患者血清SAA、LH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相关,可作为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指标。
季超霞汪健陈铁龙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症SAA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
血清ApoB、HCY、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关系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血清载脂蛋白B(ApoB)、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进行部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n=50)和无斑块组(n=21),根据斑块形态和回声特点将有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n=20)和易损斑块组(n=30)。收集各组临床资料,并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ApoB、Cys-C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并比较3组HCY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poB、HCY、Cys-C水平对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的预测价值。结果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ApoB、HCY、Cys-C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易损斑块组LDL-C、总胆固醇、ApoB、HCY、Cys-C具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均<0.05);高ApoB、HCY、Cys-C均是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ApoB、HCY、Cys-C以及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的灵敏度分别为83.33%、86.67%、90.00%、93.33%,特异度分别为70.00%、65.00%、75.00%、60.00%,其中三者联合预测效能最高。结论高ApoB、高HCY及高Cys-C均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独立危险因素;ApoB、HCY、Cys-C水平越高,患者发生易损斑块的危险性越大,且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
方昱煜曹晓光胡明霞韩琴董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血清载脂蛋白B胱抑素C
MTHF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疗的3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在院进行诊疗的3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MTHFR SNP677 C/T基因的多态性、血脂情况,并探究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因素。结果两组间MTHFR SNP677 C/T基因分型存在差异,观察组患者MTHFR突变率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脂(UA、TG、TC、HDL-C、LDL-C)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TT基因型患者(P<0.05)。患者发生MTHFR基因型突变(CT基因型、TT基因型)与Hcy水平间呈正相关(r=0.61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HFR基因型及血清Hcy水平均是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子(均P<0.05)。结论与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高血压患者相比,合并易损斑块患者以MTHFR基因突变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为主,且患者的Hcy水平显著升高。MTHFR基因型及血清Hcy水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存在影响。
张德娟何学玲王绪言
关键词: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症状缓解情况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降脂治疗,对照组接受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LDL-C水平及达标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厚度及数目]。【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DL-C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MT、斑块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颈动脉斑块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低于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更佳,同时有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症状,延缓颈动脉斑块进展。
王平杨军玲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稳定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效果研究
2024年
分析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效果。方法 取本院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时间2021年8月-2023年8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观察组联用阿托伐他汀,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以使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减少,使其保持稳定状态,使血脂好转,减轻神经缺损程度,安全性较高,效果显著。
黄秦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斑块及预后的sdLDL-C、Lp-PLA2水平观察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期为早期识别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思路。方法 依据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性质结果,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中无粥样斑块者49例、稳定粥样斑块者58例、不稳定粥样斑块者57例,以4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2组的同型半胱氨酸(Hcy)、sdLDL-C、Lp-PLA2表达水平。统计患者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随访患者发病30 d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ACI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sdLDL-C/LDL-C、sdLDL-C/TC、Lp-PL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粥样斑块者的Hcy、sdLDL-C水平高于无粥样斑块者及对照组;不稳定粥样斑块者的TC、LDL-C水平高于无粥样斑块者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不稳定粥样斑块发现率(45.78%)高于预后良好组(23.46%),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糖、sdLDL-C、sdLDL-C/LDL-C、sdLDL-C/TC、Lp-PLA2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LDL-C、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对预后判断有积极意义。
徐斐徐晓杰李瑞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颈动脉粥样斑块预后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实施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4年1月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55例,其中高剂量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低剂量组给予相同剂量阿司匹林联合2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脑血管床特性阻抗、外周阻力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平均血流速度与平均血流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证实,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下降,斑块面积均显著缩小(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评分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更好地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但在改善脑血流指标方面的效果与低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异。
黄宏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性
老年男性骨密度与血脂、颈动脉粥样斑块相关性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密度(BMD)与血脂、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老年男性患者208例,按照骨密度值分为骨质正常组、骨质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三组均行血脂检测,彩超探查颈动脉是否有斑块形成,比较BMD、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的差异,以及BMD与TC、TG、HDL-C、LDL-C、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老年男性骨质正常组、骨质减少组、骨质疏松组TC、LDL-C、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MD与TC、HDL-C、LDL-C、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呈负相关(P<0.05)。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后,BMD与LDL-C的相关性随年龄增长呈减弱趋势,与TG的相关性呈增强趋势。结论老年男性BMD与TC、HDL-C、LDL-C、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呈负相关,且随年龄增长,BMD与LDL-C的相关性呈减弱趋势,与TG之间的相关性呈增强趋势。
胡玲琴刘英超
关键词:老年骨密度血脂动脉粥样斑块
脑梗死患者超声仪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结果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超声仪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结果价值。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期40例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全部纳入样本内研究的受检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斑块检查,对比两组颈动脉血流频谱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流速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P<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97.50%、5.00%。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直接因素,超声仪可确定颈动脉粥样斑块所处位置、大小,在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黄英英
关键词:脑梗死超声仪颈动脉粥样斑块
颈动脉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观察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颈动脉超声共检出斑块364块,其中钙化斑块213块,脂质性软斑块86块,混合斑块65块,两种检查方式对斑块性质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共检查316个血管节段,其中146个血管节段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包括轻度狭窄32个,中度狭窄57个,重度狭窄39个,血管闭塞18个。DSA检查共检出斑块372块,其中钙化斑块231块,脂质性软斑块83块,混合斑块58块;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5.89%、97.65%、96.84%。两种检查方式对各类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及其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较高。
袁文静梁海丽马艳丽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超声颈动脉粥样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

相关作者

张梅
作品数:622被引量:2,456H指数:22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动脉粥样硬化 心室功能 颈动脉
张运
作品数:1,083被引量:5,234H指数:3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图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功能 血流动力学
王志蕴
作品数:36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研究主题:颈动脉粥样斑块 速度向量成像 代谢综合征患者 颈动脉 粥样斑块稳定性
黄品同
作品数:660被引量:2,663H指数:26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超声造影 超声检查 超声双重造影 微气泡 超声
成兴波
作品数:170被引量:878H指数:1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抵抗 颈动脉粥样硬化 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