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14 篇“ CONE-BEAM “的相关文章
基于锥束CT的合成CT的软组织区域图像质量提升方法 2025年 基于CBCT生成的合成CT(sCT)能够有效抑制伪影并提高CT值准确性,借此可精确计算放射剂量。然而,sCT图像不同组织区域的生成质量严重不均衡,软组织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生成质量较差。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VGG-16的多任务注意力网络(MuTA-Net),重点提升sCT软组织区域的图像质量。首先,引入多任务学习策略将sCT生成任务分为全局图像生成、软组织区域生成和骨区域分割三个子任务,保证全局图像生成质量的同时,强化网络对软组织区域特征提取和生成的关注程度,并利用骨区域分割任务引导后续结果融合;然后,设计注意力模块进一步优化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引导网络从全局特征中提取子任务特征;最后,借助结果融合模块整合各个子任务的生成结果,实现高质量的sCT图像生成。在头颈部CBCT上的实验结果显示,与ResNet、U-Net和U-Net++三种对比方法中的最优结果相比,基于本文所提方法生成的sCT图像在软组织区域的平均绝对误差下降了12.52%。MuTA-Net在CBCT引导的自适应放疗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付紫维 朱叶晨 张子健 高欣关键词:自适应放疗 锥束CT 多任务学习 基于仿真乳房模体的乳腺锥形束CT受检者辐射剂量测量 2025年 目的评估乳腺锥形束CT(CBCT)受检者辐射剂量,为临床上乳腺X射线摄影设备的选择提供剂量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400 cm^(3)仿真乳房模体和热释光探测器(TLD),测量并计算了乳腺CBCT设备在管电流50、100 mA两种扫描条件下对受检乳房所造成的乳腺吸收剂量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计算乳腺平均剂量(AGD)。结果在50和100 mA管电流下,经模体测得受检乳房内部的乳腺吸收剂量范围分别为2.25~7.97 mGy和3.88~15.68 mGy,乳腺吸收剂量呈现从模体四周到中心递减趋势;对应的两种管电流下的AGD分别为4.87和9.81 mGy。结论本研究中乳腺CBCT受检者AGD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数字乳腺X射线摄影受检者典型剂量,可为今后临床上乳腺影像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剂量参考。 薛珂 徐辉 冯泽臣 岳保荣 丁艳秋 叶兆祥关键词:热释光探测器 基于双向流场引导投影补全的稀疏角度锥束CT重建算法 2025年 目的为解决稀疏角度锥束CT成像面临的不适定反问题求解问题,提出基于双向流场引导投影补全的稀疏角度锥束CT重建算法(BBC-Recon)。方法BBC-Recon方法包含两个主要模块:投影补全模块和图像恢复模块。投影补全模块基于流场估计的思想,通过设计的双向和多尺度关联体,充分计算投影之间的相关性信息和冗余信息,用以精确指导双向流场和缺失帧的生成,实现对缺失投影的高精度补全,获得伪完备投影;图像恢复模块对获得的伪完备投影进行重建,然后对图像进行细化,去除伪影残留,进一步提升图像质量。结果在Mayo和桂林医学院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对比现有算法,BBC-Recon方法在稀疏4倍角度的情形下,较次优方法:PSNR指标提升1.80%,SSIM指标提升0.29%,RMSE指标降低4.12%;在稀疏8倍角度的情形下,较次优方法:PSNR指标提升1.43%,SSIM指标提升1.49%,RMSE指标降低0.77%。结论BBC-Recon充分挖掘了投影之间的相关性信息,不仅能在保持图像结构信息的前提下有效去除条纹伪影,而且在层间一致性的保持上发挥了极大优势。 李文伟 毛泽睿 王永波 边兆英 黄静成人轻中度牙弓狭窄患者上颌慢速牙槽扩展效果的CBCT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成人轻中度牙弓狭窄患者慢速牙槽扩展后的牙齿、牙槽骨变化,旨在为成人手术临界病例寻求一种满足临床治疗需求量及组织反应小的非手术方法和加力频率。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例成人轻中度牙弓狭窄病例,以每5天1/4圈的频率扩展。在慢速牙槽扩展前、扩展保持后拍摄CBCT,分别测量牙弓宽度、牙齿倾斜度、腭侧牙槽骨宽度和倾斜度、颊腭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牙槽扩展的效果。结果:慢速牙槽扩展使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宽度扩宽(4.60±1.77)mm,腭根间距离增加(2.83±2.83)mm,左右侧颊向倾斜(4.19±2.26)°、(4.38±2.77)°;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宽度扩宽(4.75±1.35)mm,腭根间距离增加(2.68±1.91)mm,左右侧颊向倾斜(5.50±3.51)°、(5.49±1.74)°,测量结果表明后牙牙冠牙根宽度前后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牙根与牙冠移动距离比值依次为:55.37%、42.40%、61.84%;慢速牙槽扩展使第一前磨牙到第一磨牙处腭侧牙槽骨颊倾交角分别增加(9.33±3.83)°、(7.23±2.46)°、(6.87±2.97)°,测量结果表明后牙牙槽骨倾斜度前后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前磨牙腭中部宽度及釉牙骨质界宽度平均增加(1.54±1.55)mm、(1.94±1.53)mm,测量结果表明腭部宽度前后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牙区牙槽骨厚度颊侧平均减少0.32~0.54?mm,腭侧平均增宽0.43~0.96?mm,颊侧牙槽嵴顶高度平均降低0.28~0.44?mm,测量结果表明后牙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前后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根未见有明显吸收。结论:慢速牙槽扩展可以有效扩宽轻中度牙弓狭窄成人患者牙弓,不会引起明显的牙槽骨吸收,副作用小,在适应证范围内慢速牙槽扩展是安全的。 张婧 周思颖 冯玉霞 陈曦关键词:牙弓狭窄 成人 锥形术CT测量分析下颌第一磨牙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的骨量 2025年 背景:随着口腔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口腔种植技术逐渐成为替代传统义齿的主流选择。近年来,多种骨增量技术的成熟以及口腔数字化领域的不断发展,使种植适应证不断扩大,种植手术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种植手术前使用锥形术CT对剩余牙槽嵴骨量进行准确测量并且个性化制定合适的种植方案,成为一部分临床医师的难题。目的:采用锥形束CT对下颌第一磨牙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骨量进行测量分析,为优化下颌第一磨牙区种植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纳入205例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的锥形术CT影像,测量下颌第一磨牙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及宽度,并将剩余牙槽嵴形态分为Ⅰ、Ⅱ、Ⅲ、Ⅳ4类(Ⅱ、Ⅲ、Ⅳ类剩余牙槽嵴为骨量不足),统计分析下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嵴高度、宽度、形态频数分布,不同性别患者下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嵴高度和牙槽嵴顶宽度的差异,剩余牙槽嵴高度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剩余牙槽嵴底宽度的相关性,年龄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高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下颌第一磨牙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平均为(12.14±2.96)mm,其中<12 mm者占43.41%(89/205),下颌第一磨牙拟种植区牙槽嵴顶宽度平均为(6.80±1.65)mm,其中<6 mm者占26.34%(54/205);②男性下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嵴高度高于女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下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宽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剩余牙槽嵴高度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和剩余牙槽嵴底宽度呈负相关(P<0.05);年龄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呈正相关(P<0.05),与剩余牙槽嵴高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④剩余牙槽嵴形态Ⅰ类占58.05%(119/205),Ⅱ类占9.27%(19/205),Ⅲ类占20.49%(42/205),Ⅳ类占12.19%(25/205),其中多数为Ⅲ类剩余牙槽嵴骨量不足,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剩余牙槽嵴类型个性化设计最佳的种 蔡尧昊 郎律 黎红关键词:下颌第一磨牙 引导骨再生术 骨移植术 基于锥光束乳腺CT图像的放射组学模型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性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锥光束乳腺CT(cone -bean breast CT,CBBCT)图像的放射组学模型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10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CBBCT图像。将患者按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共提取2264个放射组学特征,采用特征筛选器与机器学习分类器交叉组合的方案建立放射组学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性能,利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比较训练组和测试组不同阈值概率下的净收益。结果L2范数正则化-决策树模型在训练组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1(95%CI:0.897~0.984),准确率为86.9%,特异度为94.2%,敏感度为75.0%;在测试组的AUC为0.732(95%CI:0.518~0.947),准确率为72.7%,特异度为85.7%,敏感度为50.0%。无论在训练组还是测试组均有最大净收益。结论基于CBBCT图像的L2范数正则化-决策树预测模型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pCR上有较好的性能表现,可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和及时调整化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阳君 康巍 康巍 赵欣关键词: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未成年患者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与邻近中切牙关系的锥形束CT检查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锥形束CT检查下未成年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与邻近中切牙关系。方法选取临沂市妇幼保健院于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00例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未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检查,根据锥形束CT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未累及邻近中切牙,n=50)和病例组(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累及邻近中切牙,n=50),通过对比两组中切牙相关参数,分析未成年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与邻近中切牙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邻近中切牙的根长、牙长与腭平面角度均较低,根冠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邻近中切牙的冠长与矢状面角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会对邻近中切牙发育和萌出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影响邻近中切牙根长、牙长长度及根冠比与腭平面角度时,应尽快拔除,若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未对邻近中切牙冠长与矢状面角度产生明显影响时,则可等待最佳的拔除时机。 胡大艳 卢鹏关键词:未成年 上颌前牙区 多生牙 中切牙 成年女性高角骨性突面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锥形束CT三维影像研究 2025年 目的研究成年女性高角骨性突面畸形患者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TMJ)髁突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三维形态学变化,并探讨正畸治疗对TMJ结构的潜在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和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7例Ⅰ类高角骨性突面畸形和28例Ⅱ类高角骨性上颌前突突面畸形的成年女性。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了颅颌面CBCT检查。测量参数包括关节上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髁顶高度/表面积/体积、髁突高度/表面积/体积、关节窝高度/表面积/体积、下颌平面角(MP-SN)、后前面高比(S-Go/N-Me)和Y轴角,用以评估正畸治疗前后TMJ髁突的位置及形态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和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成年女性Ⅰ类高角骨性突面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TMJ参数均未出现显著变化。Ⅱ类高角骨性上颌前突突面畸形患者治疗后,髁突高度从(16.28±2.57)mm降低至(14.00±2.5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8,P=0.004);体积从(1512.46±223.50)mm^(3)减少至(1360.96±230.94)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7,P=0.025);MP-SN角度从(40.99±3.97)°降低至(36.96±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0,P=0.001);Y轴角从(69.72±3.38)°下降至(62.8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5,P<0.001);关节后间隙从(2.23±0.40)mm增加至(2.50±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6,P=0.020);关节前间隙从(2.83±0.36)mm缩小至(2.55±0.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3,P=0.008);关节窝形态参数无显著变化。组间对比显示,Ⅱ类患者的髁突高度变化量(P=0.011)、体积变化量(P=0.031)及Y轴角变化量(P<0.001)均大于Ⅰ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角突面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通过垂直向控制改善咬合关系。Ⅰ类患者的TMJ结构在治疗后保持稳定,关节间隙、� 黄辉 魏雅芹 陈玉婷 吴敏婷 林嘉豪关键词:颞下颌关节 髁突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过程中寰枢关节间隙及咽气道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寰枢关节间隙及咽气道的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8月至2021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和正颌外科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成年患者34例(男性10例, 女性24例), 年龄22(5)岁(18~33岁)。收集患者治疗前、术前正畸后(术前)、正颌手术后6~12个月(术后)的锥形束CT, 对不同时间点寰枢关节间隙[寰齿前间隙(ADI)、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值(VBLADI)], 各气道截面前后向长度(APL)、最大横向宽度(LTW)、横截比(L/W值)、截面积(CSA), 气道容积及颌骨标志点[上牙槽座点(A点)、下牙槽座点(B点)、后鼻棘点(PNS点)、舌骨最前上点(H点)]位置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 并分析气道变化与上下颌骨移动量及寰枢关节间隙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不同治疗时间点间, 患者ADI及VBLA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气道总容积由治疗前的20 868(6 669)mm^(3)增加至21 302(8 911)mm^(3)(P<0.05);术后后鼻棘平面APL、CSA, 悬雍垂平面L/W值, 鼻咽气道容积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术后后鼻棘平面L/W值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 其余气道参数则均较术前显著减小(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 术后鼻咽气道容积[6 186(1 707)mm^(3)]显著增加(P<0.05), 腭咽气道容积[8 145(2 594)mm^(3)]及舌咽气道容积[5 605(4 395)mm^(3)]均显著减小(均P<0.05), 总气道容积术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术前B点矢状向移动量与气道总容积变化量呈中度正相关(r=0.40, P=0.022), 手术前后PNS点矢状向移动量与腭咽气道及总气道容积变化量呈中度正相关(r=0.43, P=0.015;r=0.46, P=0.008)。此外, 正颌手术前后VBLADI变化量与后鼻棘平面CSA、悬雍垂平面APL变化量呈弱正相关(r=0.35, P=0.029;r=0.38, P=0.016)。结论正畸-� 王颖 王娅 杨丹 孙吉成 郑雷蕾关键词: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颌偏斜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应用锥形束CT评价微种植体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疗效及三维重建影像学分析 2025年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联合片段弓技术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疗效以及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需压低的上颌伸长磨牙患者24例,按照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分为A、B两组,每组各12例。在治疗前(T0)、治疗后(T1)分别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压低量以及牙根长度的变化量。使用CBCT结合Mimics软件对治疗前后伸长磨牙进行三维重建并计算牙体积及牙表面积的减少量。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所有磨牙均被有效压低,平均压低量分别为(3.03±0.17)mm、(3.06±0.21)mm;牙根长度的平均减少量为(0.46±0.11)mm、(0.47±0.13)mm;牙体积减少量分别为(57.60±3.79)mm^(3)、(57.10±3.85)mm^(3);牙表面积减少量分别为(30.60±4.42)mm^(2)、(32.38±3.04)mm^(2);牙体积减少量与压低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微种植体联合片段弓技术压低上颌伸长磨牙治疗效果显著,但并非绝对压低,部分由牙根吸收引起。 陆璐云 张薇 张薇 陈志方关键词:微种植体 片段弓 磨牙压低 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