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79篇“ OSCC“的相关文章
m^(6)A“阅读器”YTHDF1在OSCC中的预后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YTHDF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潜在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HC)检测132例OSCC组织及66例癌旁组织中YTHDF1的表达,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OSCC细胞系中YTHDF1蛋白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分析YTHDF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Kaplan-Meier和Cox因素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因素并绘制YTHDF1基因的生存曲线,评价其潜在的临床意义。结果YTHDF1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01),YTHDF1蛋白在OSCC细胞系中的表达较正常口腔上皮角质细胞增高(P<0.001)。YTHDF1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TNM分期和T分期相关(P<0.05),并且YTHDF1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更短(P<0.001)。结论YTHDF1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YTHDF1可能是OSCC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杨松何佳苇吕娜高芸孙斌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免疫印迹预后
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评价OSCC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在综合治疗模式的发展完善下仍不理想。口腔部位组织因血液及淋巴丰富,有着易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等特点,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和肿瘤息息相关,癌症相关炎症在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的发生、发展阶段发挥重大作用,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外周血炎症指标是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预后因子,本文通过检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to lymphocyte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率(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预测OSCC预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上选择综合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程龙龙张诗涵孟鑫张静睿周莹王永功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C反应蛋白预后
口腔鳞癌(OSCC)患者口腔微生群落特征及临床相关意义
2024年
目的探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口腔微生物组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与OSCC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80名经病理确认的OSCC患者,从每位患者的癌变部位及相应健康口腔位置采集样本。采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微生物组成,并运用QIIME2软件进行微生物群落的分类学分析。通过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评估,以及LEfSe分析用于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微生物差异。结果OSCC患者的口腔微生物α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表现为Chao1指数(31.22±7.14 vs.50.25±8.39,P<0.05)、Shannon指数(1.95±0.39 vs.3.08±0.49,P<0.05)和Simpson指数(0.70±0.06 vs.0.90±0.06,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间微生物组成存在明显分离。LEfSe分析识别出OSCC组中显著增多的微生物属包括Prevotella、Porphyromonas和Fusobacterium。功能预测分析指出OSCC相关微生物群落在病毒感染机制和癌症相关通路中富集。结论OSCC患者的口腔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这些微生物的变化可能与OSCC的发展密切相关,未来研究需探讨这些微生物变化与OSCC临床特征之间的具体联系,以及其潜在的治疗应用。
葛益林宋喜宋辉成嘉明李殷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
血清miR-145和miR-195在OSC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血清微小RNA(miR)-145和miR-19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该院确诊的102例OSCC患者为OSCC组,收集整理O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根据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43例和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59例;同期选取79例癌前病变患者为癌前病变组,86例无口腔病变的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miR-145、miR-195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检验血清miR-145、miR-195相对表达水平对OSC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 OSCC组血清miR-145、miR-195相对表达水平低于癌前病变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前病变组血清miR-145、miR-195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的OSCC患者血清miR-145、miR-195相对表达水平低于肿瘤中/高分化、TNM分期Ⅰ+Ⅱ期的OSC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组血清miR-145、miR-195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145、miR-195相对表达水平单独及二者联合评估OSC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95%CI:0.765~0.915)、0.832(95%CI:0.754~0.910)、0.898(95%CI:0.841~0.956),特异度分别为79.1%、88.4%、77.5%,灵敏度分别为74.6%、67.8%、87.4%。结论 血清miR-145、miR-195在OSCC患者中低表达,且与OSC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可作为评估OSC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刘岚于雪崔敬雅魏松张丞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光热联合疗法在OSCC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属于口腔头颈部肿瘤的常见类型,目前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各种方式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均存在差异,医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OSCC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对应实践情况进行综述。
孙铭泽(综述)史佳帆刘璐璐李明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光热治疗
溶瘤病毒oHSV-1/miRNA-7的构建及其抑制OSCC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蒋明正
白藜芦醇通过NF-κB相关通路对顺铂引起的OSCC细胞化疗耐药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顺铂(cisplatin,DDP)引起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化疗耐药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取对数期CAL-27/DDP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白藜芦醇组(加入白藜芦醇200μmol/L)、激动剂组[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10 ng/mL]、白藜芦醇联合激动组(加入白藜芦醇200μmol/L、TNF-α10 ng/mL)。各组均培养48 h用于后续实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检测细胞内DDP蓄积与潴留;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orasesⅡ,TopoⅡ)、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磷酸化NF-κB(phosphorylated-NF-κB,p-NF-κB)p65、核因子抑制蛋白α(inhibition of NF-κB,IκBα)、磷酸化IκBα(phosphorylated-IκBα,p-IκBα)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升高,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降低(P<0.05),激动剂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降低,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升高(P<0.05);与白藜芦醇组比较,白藜芦醇联合激动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降低,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升高(P<0.05);与激动剂组比较,白藜芦醇联合激动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药物蓄积量、药物潴留量、TopoⅡ蛋白表达升高,P-gp、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降低(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降低DDP引起的OSCC细胞化疗耐药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李少鹏杨海燕张力庞真贞
关键词:白藜芦醇顺铂口腔鳞状细胞癌化疗耐药性
USP11调节IGF2BP3介导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侵袭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去泛素化酶(USP11)通过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3(IGF2BP3)表达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恶性表型的分子机制。方法: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OSCC患者(n=50)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USP1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USP11蛋白在正常人口腔上皮角质细胞(HOK)和人OSCC细胞SCC-25和CAL-27中表达;Kaplan-Meier生存模型分析USP11高低表达对OSCC患者生存率的影响;siRNA USP11(si-USP11)转染SCC-25和CAL-27细胞敲低内源性USP11表达;CCK-8、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敲低USP11后的IGF2BP3蛋白表达;敲低USP11和过表达IGF2BP3,检测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变化;过表达USP11同时敲低IGF2BP3,检测敲低IGF2BP3对USP11过表达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裸鼠接种SCC-25细胞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考察敲低USP11对SCC-25细胞成瘤抑制作用。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OSCC患者癌组织中USP11蛋白免疫组化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HOK细胞相比,SCC-25和CAL-27细胞USP1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敲低USP11降低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1),下调IGF2BP3蛋白表达。过表达IGF2BP3逆转USP11敲低对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的抑制作用;敲低IGF2BP3逆转USP11过表达对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裸鼠致瘤性实验显示敲低USP11抑制移植瘤模型中SCC-25细胞体内生长。结论:USP11在OSCC患者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高表达患者预后更差,USP11通过上调IGF2BP3蛋白表达促进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郭红燕吴福焱王少文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
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潜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4年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筛选,进一步预测潜在靶点及预后基因。方法: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23558和GSE138206),联合GEO2R工具在线分析OSCC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的DEGs;并对其进行相关通路、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及关键网络节点分析,筛选前25个枢纽基因,通过多个外部数据库对其进行验证。应用Timer网站进一步分析枢纽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及免疫检查点的关系,基于Lasso-Cox算法,构建相关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构建包含预后风险模型和多个临床病理因素的列线图。结果:分泌磷酸蛋白1 (secreted phosphoprotein 1,SPP1)、整合素α3 (integrin α3,ITGA3)基因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P<0.05)。ITGA3被认为是具有未来临床意义的潜在免疫治疗靶点。基于SPP1和ITGA3基因构建的预后模型,可以有效预测OSCC患者的预后。结论:ITGA3、SPP1可能为OSCC患者的治疗靶点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为探索OSCC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邹宪宋涛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靶基因
口腔鳞状细胞癌E2F转录因子1的表达与临床的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E2F转录因子1(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1,E2F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并阐明其在细胞凋亡和周期中的作用。方法:基于R语言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OSCC中E2F1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发现E2F1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E2F1在OS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通过细胞转染升高和敲低SCC15细胞系中E2F1的表达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2F1表达的改变对SCC15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E2F1在OSCC相关TCGA数据集中呈高表达,与T分期(T2或T4 vs T1)、组织学分级(G2或G3 vs G1)、临床分期(Ⅲ期vsⅠ期)、年龄(中年人vs青年人)和性别(男vs女)相关(P<0.05),多富集于细胞周期或核苷酸切除修复等基因组[P<0.05,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25]。在37例OSCC患者组织中,E2F1的mRNA和蛋白均表达上调(P<0.001),表达上调的E2F1可降低SCC15细胞的凋亡率(P<0.05),以及在细胞周期中降低G1期的比率(P<0.01),并升高S期的比率(P<0.001)。结论:E2F1在OSCC中呈高表达,且可抑制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周期中G1/S期的转换。
王锦航崔子峰杨凯成陈彦平彭士雄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生物信息学分析细胞凋亡细胞周期

相关作者

徐江
作品数:201被引量:483H指数:9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
研究主题:口腔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表达及意义 口腔鳞癌
任文豪
作品数:71被引量:147H指数:7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口腔鳞状细胞癌 临床疗效 腓骨瓣 腮腺良性肿瘤 3D打印
高岭
作品数:48被引量:102H指数:7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口腔鳞状细胞癌 3D打印 临床疗效 口腔鳞癌 腓骨瓣
陈谦明
作品数:323被引量:974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研究主题:口腔鳞状细胞癌 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黏膜 口腔 鳞状细胞癌
聂敏海
作品数:104被引量:256H指数:8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鳞状细胞癌 口腔 癌变过程 口腔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