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22 篇“ SPODOPTERA “的相关文章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作用及偏好性 2025年 为探讨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混发的捕食作用及其偏好性,通过试验评估了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 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29.87头和153.84头,对3龄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20.92头和24.94头。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和3龄幼虫均表现出较强的捕食作用,异色瓢虫对甜菜夜蛾的捕食偏好性明显强于草地贪夜蛾,表明异色瓢虫在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更大的潜力。 唐艺婷 张学峰 赵云霞 张凯 曹凯歌 王孟卿 陈澄宇关键词:异色瓢虫 甜菜夜蛾 捕食功能反应 微孢子虫侵染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致病机理研究 2025年 为明确微孢子虫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mith)]的生防机制,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技术和组织病理学切片法研究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感染微孢子虫后,中肠等组织微孢子虫浓度及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并以未取食微孢子虫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对照,分析微孢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血淋巴酶活性的影响。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微孢子虫在侵染初期即可在中肠组织中被检测到,第4天左右扩展到肠外,第6天时中肠内的浓度达到第一个高峰,为2.05×10^(12)copies·μL^(-1),第9天时中肠外的微孢子虫浓度达到8.97×10^(12)copies·μL^(-1)。石蜡切片结果显示,中肠肠壁细胞出现环肌肿大、空泡增加、细胞变形拉长、杯状细胞减少脱落、细胞解体等病变,且随侵染时间的增加,微孢子虫突破肠壁细胞向外扩展,马氏管、丝腺和脂肪体等组织也先后发生相应病变。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感染微孢子虫对幼虫血淋巴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有影响,具体表现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对照增加,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则降低;而对羧酸酯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微孢子虫侵染技术的研发及其在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技术领域的应用扩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雪莲 张海剑 王勤英 石洁关键词:微孢子虫 中肠 组织病变 影响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因素研究 2025年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体增殖条件。结果表明:(1)相同接种浓度条件下,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相同幼虫龄期条件下,随着接种浓度增加,除2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外,3~5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均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PIB·mL^(-1)时,单头和群体接种的SpltNPV增殖量均最大,分别为2.147×10^(10)、1.925×10^(10)PIB·头^(-1)。(2)随着接种温度的提高,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后下降;SpltNPV最佳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为4龄幼虫、接种温度为22℃,该组合下SpltNPV增殖量最高,达1.864×10^(10)PIB·头^(-1)。(3)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呈现下降趋势;斜纹夜蛾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时,SpltNPV平均增殖量最高,达1.372×10^(10)PIB·头^(-1)。综上可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 PIB·mL^(-1),接种温度为22℃,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 袁冬菊 颜果 张敏 赵正萍 唐卫关键词:斜纹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病毒增殖 虫龄 蠋蝽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捕食能力评价 2025年 研究天敌昆虫蠋蝽对入侵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卵的控害潜力,明确蠋蝽对不同日龄卵的捕食偏好,可充分发挥蠋蝽的控害作用。在室内测定了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2~24h、24~36h、36~48h日龄卵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蠋蝽对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卵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增加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蠋蝽雄成虫的捕食效率最高,其次是5龄若虫,雌成虫最低。蠋蝽5龄若虫、雌成虫、雄成虫分别对24~36h、36~48h、12~24h草地贪夜蛾卵的日均捕食量最高,分别为53.2粒、26.7粒和52.6粒。综合来看,蠋蝽5龄若虫和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2~24 h、24~36 h日龄卵的控害效能更强。从生产实践以及提高田间释放效率的角度考虑,以释放蠋蝽5龄若虫为宜。本研究结果为充分利用蠋蝽防控草地贪夜蛾及指导田间释放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陈彬 陈万斌 薛传振 李玉艳 申忠健 王孟卿 毛建军 董辉 张礼生关键词:生物防治 6种杀虫剂对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 2025年 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药剂来防治草地贪夜蛾,选择6种常见杀虫剂对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草地贪夜蛾进行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9%甲维·茚虫威SC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7、14 d的防效分别为85.63%、78.87%;其次是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11.6%甲维·氯虫苯SC。此外,将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SC与400亿孢子/g孢球白僵菌WG以3︰1比例混合使用,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性较好。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草地贪夜蛾的应急防治可推荐使用9%甲维·茚虫威SC或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发生早期可用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SC与400亿孢子/g孢球白僵菌WG复配喷施进行生物防治。 周东来 刘磊 黄运友 张亚 刘双清关键词:杀虫剂 云南德宏山地玉米草地贪夜蛾田间药效试验 2025年 探究农药减量增效的植保实践方案,为玉米虫害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调查了云南德宏芒市勐戛镇山地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的情况,采用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进行了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15%茚虫威2种农药的药效试验。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均可发生为害,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被害株率、被害指数、百株虫量和不同虫龄比例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草地贪夜蛾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为害最重。2种不同施药模式下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15%茚虫威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有显著的影响,施药后3~14 d玉米的被害株率、被害指数均呈显著减小的变化趋势。2种不同施药模式下同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相对防效无显著性差异,但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具有省工、省时、省药的优势。草地贪夜蛾防治对玉米增产具有积极的作用,不同试验处理下参试品种‘云瑞62’的产量均显著提高,较对照处理增产25.28%~28.93%。综上所述,在草地贪夜蛾的大面积统防统治上推荐应用无人机飞防喷雾技术来保护植物,另外还需要开展全面普查和实施田间管理实践以防止玉米虫害爆发,这些措施对于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尤为重要,今后要注重加强该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 李学梅 丁家盛 张碧胜 岳元保 张培花 银馨 张晓梅 张晓梅 王根权关键词:田间药效试验 Mortality Reduction and Food Consumption of Fall Armyworms Spodoptera frugiperda and Non-Target Insect Cirina butyrospermi after Exposure to Burkinabe Native Entomopathogenic fungi Metarhizium sp. 2025年 Fall Armyworms (FAW) Spodoptera frugiperda, particularly in maize crops, is a major agricultural pest. Current control methods rely heavily on chemical pesticides, which are costly and harmful to non-target organisms. To provide a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the research isolated indigenous Entomopathogenic fungi, Metarhizium sp. and Trichoderma sp., from FAW-infested areas. The fungi were tested for virulence against FAW and a non-target insect, Cirina butyrospermi. Results showed that Metarhizium sp. FAW was highly effective in killing FAW while sparing Cirina butyrospermi, demonstrating its potential as a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In addition, FAW infected with Metarhizium sp.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food consumption.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use of indigenous fungi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the reliance on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suppor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promising Metarhizum strains with soil microbiota and their long-term efficacy in field conditions. Etienne Bilgo Hien D. François Issiaka Saré Abdoulaye Diabaté关键词:METARHIZIUM BIOCONTROL 叉角厉蝽捕食芋田斜纹夜蛾影响因子研究 2025年 为了探明外界因子对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捕食效率的影响,提高田间应用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种群的防控效果,本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3个试验因子(斜纹夜蛾幼虫密度、叉角厉蝽若虫释放量、芋头植株数量)对叉角厉蝽捕食效率的影响,基于不同处理下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的捕食率统计,建立捕食效率(Y)与斜纹夜蛾幼虫密度(X_(1))、叉角厉蝽释放量(X_(2))和芋头植株数量(X_(3))3个试验因子的关系的回归模型:Y=71.8751593-4.74158206X_(1)+12.83546961X_(2)+1.249219611X_(3)+0.1022956216X_(1)^(2)-0.518515769X_(2)^(2)-1.076015769X_(3)^(2)-0.1667500000X_(1)X_(2)-0.0832500000X_(1)X_(3)+0.416250000X_(2)X_(3)。经单因子效应分析,3个试验因子对叉角厉蝽捕食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斜纹夜蛾幼虫密度(X_(1))、叉角厉蝽释放量(X_(2))、芋头植株数量(X_(3))。经对建立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取最高指标时各个因素拟合分析以及对3个试验因子单效应、互作效应作图,得出使叉角厉蝽捕食率达到最大值的3个试验因子配比为7∶5∶1,即当斜纹夜蛾幼虫数量为7头、叉角厉蝽为5头以及芋头植株为1株时,叉角厉蝽若虫捕食率达到最大,为90.83%。 彭之琦 黄恒广 陆永跃 冼继东关键词:斜纹夜蛾 生物防治 芋头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草地贪夜蛾Sf9细胞外泌体microRNA调控AcMNPV增殖的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f9细胞外泌体microRNA(miRNA)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不连续蔗糖质量分数梯度超速离心纯化外泌体,随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对纯化产物进行颗粒直径分析。运用s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AcMNPV感染Sf9细胞后外泌体差异表达的miRNA并预测其潜在靶基因对应的生物学通路。通过转染模拟物(mimic)和病毒感染等细胞试验以及qPCR验证外泌体miRNA的差异表达,并检测差异表达miRNA——sfr-miR-1a-3p对AcMNPV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纯化Sf9细胞外泌体,且AcMNPV感染有效刺激Sf9细胞外泌体的分泌量增加。AcMNPV感染Sf9细胞72 h后,经与Rfam数据库比对,筛选出11个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s,其中,8个miRNAs的转录水平与测序结果趋势一致。通过预测miRNAs靶基因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潜在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通路、人乳头瘤病毒信号通路等,这表明差异表达外泌体miRNA可能参与昆虫天然免疫反应。过表达sfrmiR-1a-3p能显著提高AcMNPV病毒vp39基因的表达。【结论】本研究通过sRNA测序筛选了AcMNPV感染后Sf9细胞外泌体的差异表达miRNA,证明了AcMNPV通过促进外泌体分泌,协助被感染细胞传递miRNA−sfr-miR-1a-3p来影响周围未感染细胞,以促进自身增殖。以上结果为昆虫外泌体传递miRNA以调控病毒增殖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田伟彬 张以农 任菲菲 严寄铭 孙京臣关键词:SF9细胞 外泌体 桑园斜纹夜蛾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2025年 斜纹夜蛾是一种间歇性发生的杂食性、暴食性害虫,因其食性广泛、抗药性强,防治极为困难。文章分析了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暴发原因,提出了农业防治、药剂防治、诱杀防治、生物防治等兼顾桑园害虫防治和蚕作安全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王浩 孙育红 方书亮关键词:桑园 斜纹夜蛾 蚕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