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英杰
-

-

- 所属机构:济南大学
- 所在地区:山东省 济南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相关作者
- 李建彬

- 作品数:289被引量:1,233H指数:17
- 供职机构:山东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四维CT 保乳术后 部分乳腺外照射 非小细胞肺癌
- 徐敏

- 作品数:114被引量:73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 研究主题:四维CT 放射疗法 部分乳腺外照射 保乳术后 全乳
- 邵倩

- 作品数:94被引量:31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四维CT 放射疗法 大体肿瘤体积 保乳术后 部分乳腺外照射
- 范廷勇

- 作品数:95被引量:45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山东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部分乳腺外照射 四维CT 保乳术后 大体肿瘤体积
- 王玮

- 作品数:68被引量:187H指数:8
- 供职机构:济南大学
- 研究主题:四维CT 大体肿瘤体积 放射疗法 部分乳腺外照射 保乳术后
- 基于3D-CT与4D-CT勾画保留乳房手术后全乳靶区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CT(3D-CT)与四维CT(4D-CT)勾画的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全乳靶区(CTV)的差异性。方法对13例保留乳房手术后患者于CT模拟定位时序贯完成胸部3D-CT和4D-CT扫描,并依据实时位置管理系统(RPM)同步采集的呼吸信号将每个呼吸周期的4D-CT图像分为10个呼吸时相。将图像传入Eclipse计划系统,以4D-CT的吸气末(T0)时相为基准,其余9个时相的9套图像(T10、T20、30……T90)、最大密度投影图像(MIP)及3D-CT图像分别与之配准。同一勾画者分别于两个不同时间,在4D-CT的T0图像上勾画源于3D-CT、T0、呼气中(T20)、呼气末(T50)及MIP图像上的全乳靶区。之后,在4D-CT的T0图像上勾画源于3D-CT、4D-CT及MIP图像上的全乳靶区,并分别定义为CTV3D、CTV0、CTV10……CTV90和CTVMIP。最后,将4D-CT的CTV0、CTV10、CTV20……CTV90融合得到融合靶区(internalclinicaltargetvolume,ICTV)。比较4D-CT不同时相图勾画的全乳靶区后,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T0、T20、T50、MIP图像与3D-CT图像相比。比较同一勾画者的勾画差异性以及基于3D-CT与4D-CT勾画的全乳CTV体积、匹配指数(MI)和包含度(DI)的差异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Friedman、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无论基于3D-CT还是基于4D-CT,同一放射治疗医师勾画的靶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0)。呼吸运动对4D-CT10个时相的CTV体积大小无明显影响(P>0.050)。CTV3D、CTV0、CTV20、CTV50、CTVMIP体积的中位数分别为708.11、721.29、725.04、723.89、728.69cm3。CTV3D与CTV0、CTV20、CTV50、CTVMIP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0);CTV3D与CTV0、CTV20、CTV50的MI中位数分别为0.88、0.86和0.86,4D-CT不同时相CTV与CTV3D的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2,P=0.794)。CTV3D对CTV0、CTV20、CTV50的DI中位数分别为0.94、0.93和0.92,CTV0、CTV20、CTV50对CTV3D的DI中位数分别为0.95、0.95和0.94,CTV3D与4D-CT不同时相CTV的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0)。IC
- 王素贞李建彬张英杰王玮李奉祥徐敏邵倩范廷勇刘同海
- 关键词:保留乳房治疗三维CT扫描
- 锥形束CT引导全乳调强放疗摆位误差自适应的预测与校正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建立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调强放疗(IMRT)疗程中患者分次间摆位位移的变化模型,探讨连续CBCT校正所得摆位误差应用于后续疗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保乳术后行全乳IMRT的18例患者,放疗计划实施前采集CBCT图像,将重建好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行像素一解剖结构密度配准,记录左右、前后和头脚方向上的位移。实施在线校正后再次采集CBCT图像,获取校正后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当CBCT扫描次数达到5次后,随CBCT扫描次数的增加,依据每位患者放疗疗程中获取的位移值分别计算基于连续多次CBCT在线配准(≥5次)获取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析随治疗次数的增加患者摆位边界的变化趋势。结果CBCT在线校正前系统误差变化幅度〈1mm,但随着CBCT扫描次数的增加(10次之后),前后方向系统误差变大,而三维方向随机误差在CBCT扫描7次后较前均略有增加。CBCT在线校正后放疗前20次系统误差趋势稳定接近于0,但20次之后前后和头脚方向略有增加(幅度变化〈0.5mm),而三维方向随机误差在放疗20次后均变小。在线校正前后,连续5、8、11、14次在线配准间获取的三维方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及摆位误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保乳术后IMRT整个疗程中摆位误差是相对稳定的,前期连续5次CBCT扫描作为摆位误差校正频次及适应性治疗计划循变修改时机和频次较为合适。
- 王玮李建彬徐敏邵倩范廷勇张英杰邢军胡宏光
- 关键词:放射疗法锥形束CT摆位误差影像引导放疗
- ABC辅助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3D-CT与4D-CT食管位置及体积比对研究
- 2013年
- 目的 比较自主呼吸控制(ABC)辅助三维CT(3D-CT)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与四维CT(4D-CT)终末时相间胸上、中、下段食管位置、体积及其匹配指数(MI)的差异。方法 11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依次完成胸部4D-CT扫描及ABC辅助平静吸气末(CTEIH)和呼气末(CTEEH)3D-CT扫描。每个呼吸周期的4D-CT图像平均分为10个呼吸时相,0%时相定义为吸气末时相(CT0),50%时相定义为呼气末时相(CT50),分别在CT0、CT50、CTEIH和CTEEH图像上勾画胸上、中、下段食管,分别比较CT0与CTEIH间、CT50与CTEEH间胸上、中、下段食管中心点径向方向位置、体积及体积MI的差异。结果 CT0与CTEIH间胸上、中、下段食管左右(x)方向的位置差异分别为(-0.02±0.16)cm、(0.06±0.26)cm、(0.10±0.33)cm,前后(y)方向的位置差异为(0.04±0.24)cm、(0.04±0.12)cm、(0.08±0.15)cm,左右及前后方向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50与CTEEH间胸上、中、下段食管x方向的位置差异为(-0.02±0.24)cm、(0.12±0.37)cm、(0.26±0.33)cm,y方向的位置差异为(0.03±0.21)cm、(0.04±0.17)cm、(0.14±0.18)cm,上段和中段食管CT50与CTEEH间位置左右及前后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段食管CT50与CTEEH间位置左右及前后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25、0.024,P〈0.05)。胸上、中、下段食管体积,CT0均大于CTEIH,CT50均大于CTEEH,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0与CTEIH间胸上、中、下段食管体积匹配指数(MI)分别为0.50±0.17、0.50±0.19、0.56±0.08,CT50与CTEEH间各段食管体积MI分别为0.50±0.16、0.47±0.14、0.51±0.15,CT0与CTEIH间各段食管MI大于CT50与CTEEH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呼吸模式对胸上、中段正常食管位置影响并不显著;两种呼吸模式同一状态,无论哪段食管均存在空间错位。
- 戚焕鹏李建彬梁超前马志芳张英杰王玮邢军
- 关键词:自主呼吸控制三维CT四维CT
- 基于四维CT勾画非小细胞肺癌内大体肿瘤靶体积的三种方法比较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比较基于四维CT(4DCT)三种方法勾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内大体肿瘤靶体积(IGTV)位置和大小差异。方法21例NSCLC患者行胸部4DCT模拟定位扫描,采用10个呼吸时相得到IGTV10、0%和50%时相得IGTVE1+EE、在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得到IGTVE1+EE对比3种勾画方法所得IGTV10、IGTVE1+EE、IGTVMIP的位置、体积、包含度及匹配指数。结果IGTV10、IGTVEl+EE、IGTVMIP的中心在x、y、z轴上平均差异〈1mm且均相似(t=0.35~1.57、P:0.730~0.132)。IGTVl0〉IGTV卧EE(£=2.37、P=0.028),IGTVl0与GTVMlP相似(t=1.95,P=0.065),IGTVE1+EE与IGTV10、IGTVMIP与IGTVl0比值分别为0.85±0.08和0.92-4-0.11。IGTVl0对IGTVmEE和IGTVM的包含度分别为84.78%±8.95%和88.47%±9.04%。IGTV10与IGTE1+EE、IGTV10与IGTVMIP的匹配指数分别为0.85±0.09、0.86±0.09。结论基于4DCT不同方法所勾画的IGTV中心位置变化不明显;IGTVmEE和IGTVMIP均不能替代IGTV10,但IGTVM1P与IGTV10大小更接近;IGTVE1+EE与IGTV10比值与肿瘤运动矢量相关,肿瘤三维运动幅度大且体积较小时IGTVE1+EE与IGTV10比值较小。
- 李奉祥李建彬张英杰尚东平刘同海田世禹徐敏马长升
- 关键词:呼吸时相
- 基于4D-CT测定的保乳术后全乳调强放疗靶区位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基于4D-CT的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靶区在自由呼吸状态下随呼吸运动位移变化及与术腔中选定银夹、乳头及体表金属标记位移的相关性.方法 13例保乳术后拟行全乳调强放疗的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行大孔径CT模拟定位并获4D-CT图像.在瓦里安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中,由同一放疗医师在每例患者10个呼吸时相CT图像上分别行全乳靶区、乳头、最上层银夹、体中线体表标记勾画,获各中心点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分析靶区位移及与银夹、乳头和体表标记相关性.分析各呼吸时相CT图像上肺体积变化及与靶区位移的相关性.结果 全乳靶区x、y、z轴最大位移分别为0.71、0.76、1.29 mm(F=5.755,P<0.05);全乳靶区中心点三维方向位移与靶体积及同侧肺体积变化均不存在相关性;吸气末2个连续时相与呼气末3个连续时相靶区x、y、z轴平均位移相似,全乳靶体积大小相似;在x、z轴上全乳靶区位移与乳头、体中线体表标记、最上层银夹位移均无相关性,在y轴上全乳靶区位移则与乳头、正中体表标记针、最上层银夹位移有相关性的比例分别为8/13、7/11、9/13,但群体性分析显示全乳靶区位移仅与最上层银夹有相关性(r=0.657,P<0.05).结论 乳腺体积大小和肺体积改变对全乳靶区位移无明显影响;术腔中选定银夹可用以监测靶区活动度,其用以靶区位移测量和校正可靠性优于乳头及体中线处体表标记.
- 王玮李建彬王素贞张英杰李奉祥徐敏尚东平
- 关键词:四维CT
- 基于四维CT分析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对纵隔转移淋巴结位移的影响
- 2012年
- 导致纵隔淋巴结位移的主导因素为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由于毗邻结构不同,纵隔内不同位置淋巴结受各因素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将影响不同位置纵隔淋巴结三维方向位移的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等因素区分开来研究。
- 张英杰李建彬王素贞王玮李奉祥马志芳梁超前
- 关键词: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心脏搏动CT分析
- 四维CT测定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外照射术腔中银夹的位移被引量:1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四维CT(4D—CT)模拟定位影像所测得的保乳术后术腔中银夹和银夹所构成的几何体中心点位移在确定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D内靶区中的价值。方法14例保乳术后拟行EB-PBI的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行大孔径CT模拟定位,并获得4D-CT图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分别勾画10个呼吸时相CT图像上术腔中选定银夹并标记术腔中全部银夹,获得选定银夹和所有银夹构成几何体中心点在左右、前后和上下三维方向上的位移,进行差异性与关联性比较。结果同一选定银夹在前后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移明显大于左右方向(均P〈0.05);除最外侧与最下层银夹的上下方向外,其他选定银夹在同一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几何体中心点在左右、前后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1.34±0.39)mm、(2.01±1.02)mm和(1.89±1.03)mm,左右与前后以及左右与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左右、前后和上下方向上,几何体中心点的位移均大于各选定银夹在同一方向上的位移,除上下方向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上下方向上,几何体中心点的位移与最上层银夹及最下层银夹的位移相关(均P〈0.05)。结论以4D—CT模拟定位图像进行EB—PBI靶区确定时,术腔中各边界选定银夹位移不能代替基于术腔中全部银夹所确定的EB—PBI靶区位移。
- 王素贞李建彬王玮张英杰李奉祥范廷勇尚东平
- 关键词:四维CT银夹
- 螺旋断层放疗技术的特点与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螺旋断层放疗是一种新兴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技术,在放疗过程中,机架和治疗床连续运动,与螺旋CT扫描过程相似。固定在滑环机架上的直线加速器射出6MV—X线束,并经气动二维动态多叶光栅调制后形成许多扇形射野进行螺旋照射。与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常规IMRT技术比较,螺旋断层放疗所需的治疗时间更短、靶区剂量分布更均匀、
- 张英杰李建彬于金明梁超前尹勇
- 关键词:螺旋断层放疗影像引导放疗自适应放疗
- 基于4DCT与ABC辅助3DCT扫描确定周围型肺癌内大体肿瘤体积比对研究
- 目的 材料与方法:1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依次行自由呼吸3DCT和4DCT扫描及自主呼吸控制(ABC)辅助平静吸气末(CTEIH)和呼气末(CTEEH) 3DCT扫描.4DCT 10个时相的GTV融合得到内大体肿瘤体积IG...
- 戚焕鹏李建彬张英杰马志芳王玮李奉祥王素贞梁超前
- 文献传递
- 胸段食管癌原发灶靶区位移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基于4DCT扫描探讨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靶区(GTV)三维方向位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6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4DCT、3DCT模拟定位,获取呼吸周期中GTV左右(LR)、前后(AP)和上下(sI)方向位移,记录GTV上下缘与主动脉弓及隆突下缘、双侧膈顶距离。依据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类型、体积和长度分组,分析上述因素对GTV位移的影响及肿瘤上下缘位置差异与位移相关性。结果GTV在LR、AP、SI方向位移分别为0.15、0.12、0.34cm,胸下段GTV在LR及AP方向位移明显大于上、中段(P=0.036、0.014),SI方向相似(P=0.123)。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差异对GTV位移无影响(PLR=0.46、0.96、0.73,PAP,=0.924、0.594、0.865,Psl=0.955、0.264、0.139),肿瘤长度差异仅对LR方向位移有影响(P=0.014);GTV位移与淋巴结存在与否无相关性(P=0.502、0.665、0.815),但与其上下缘距离气管隆突距离呈负相关(P=0.000—0.014)。结论平静呼吸状态下胸段食管癌GTV的sI方向位移最大,而年龄、性别、体重等及纵隔转移淋巴结存在与否并不影响靶区外扩范围,靶区分次内外扩范围应参照肿瘤分段及食管癌与气管隆突的毗邻关系。
- 王玮李建彬戚焕鹏邵倩张英杰范廷勇徐敏王金之
- 关键词:食管肿瘤放射疗法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