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春来
作品数: 65被引量:150H指数:4
  • 所属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陈运泰
作品数:254被引量:3,021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地震 震源机制 震级 地震破裂过程 震源时间函数
李晶
作品数:20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省地震局
研究主题:地震危险性 地震动 地震活动性 地震 震级
郝春月
作品数:48被引量:17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台阵 台阵 兰州台阵 相干函数 IMS
张盛峰
作品数:15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预测 地震目录 地震 地震编目 地震活动性
袁志祥
作品数:69被引量:446H指数:12
供职机构:陕西省地震局
研究主题:地震 地震灾害 渭河断陷 汶川8.0级地震 防震减灾
乌塔尔卡希地震的氡记录
1995年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径迹蚀刻法和射气测量法)可记录到土壤气体和地下水中氡的时空分布。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地震规划,在阿姆利则的一个地方和坎格拉谷(喜马偕尔邦)的4个地方建立了氡观测台站。用径迹蚀刻法测得氡一周或两周的累积量,而射气测量法可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中每天氡活动性的测量。乌塔尔卡希地震(m_b=6.5,M_s=7.0)于1991年10月20日(世界时10月19日)发生在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加瓦尔(30.78°N,78.77°E),距坎格拉谷和阿姆利则我们的记录台站分别约330km和450km。在乌塔尔卡希地震前约一周,坎格拉谷和阿姆利则全部测点都记录到了氡异常,这显然确证了氡的变化对预报某些地震是有效的。
H.S.VirkB.Singh吕春来
关键词:地震地震预报
地震预测评估方法(一)
2018年
地震预测是地球科学有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过去的10年间,地震预测研究重新得到重视,目前地震可预测性的试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就这些试验而论,与预测评估有关的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有:详细的试验说明书、使用成功的量度,以及恰当的参考模型的选取。本文我们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论述,并重点讨论前瞻性地震预测的检验。我们考察一般类型的地震预报,其预报格式可用二元表示。也就是说,对于任意给定的时空间隔,我们可推断给定震级尺度的地震是否发生。这种设定允许我们进行确定性预报和概率性预报的检验,并比较二者的结果。此外,这种检验因为实质上是许多"是"或"否"的累加,所以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作为二元性能的量度及其广泛可用性的介绍,我们考察了前兆逆向追踪法,即一种近来旨在预报破坏性地震的地震预测算法。我们介绍并分析了几种测量预测性能的方法,但是前兆逆向追踪试验结果可能还不稳定,因为到目前为止所发生的地震数量少。针对3项10年尺度地震活动性预报,即相对强度、图像信息和美国国家地震灾害区划图的试验,我们介绍由Molchan图得到的成功量度的"校验区技能分数"方法。利用这种试验并应用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我们说明了选取适宜的参考模型的重要性,并表明增加模型的复杂性未必在预测效能上获得显著改善。在说明了将校验区技能分数用作效能的量值之后,我们较为详细地讨论其统计学性质以及相关的计算程序。根据这项工作以及以前的试验成果,我们用校验区技能分数探索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并优化了简单预报模型。
J.D.Zechar张盛峰陈时军(译)吕春来(校)
关键词:地震预测统计假设检验试验成果地震预报参考模型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被引量:11
2008年
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有一广大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和GPS数据显示出形变活跃。本文描述该地区的活动断层作用,及其与GPS观测的速度场是何种的关系。在有些地方,速度场由垂直轴的旋转所调节,该地区地表的大部或全部应变看来都由地震所释放。然后将GPS观测速度与用重力驱动的形变模型所计算的速度进行比较。使用由实验导出的矿物流动定律计算的流变学,模型提供了与GPS观测速度非常一致的速度。不可能唯一地确定出深部的流变学或流动速度,与观测水平地表速度匹配的有两种类型的模型解。其一是垂直平面通过纯剪切形变,其二是地壳内存在水平速度的垂直梯度。该地区存在正断层作用地震的两个截然不同地区,其机制最容易由重力驱动的形变来解释。
A.Copley吕春来陈运泰
关键词:动力学流变学
通过无监督机器学习自动拾取微震事件被引量:2
2019年
高效的波至拾取在微震和地震数据处理及成像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广泛使用的基于波至拾取算法的短期平均和长期平均比(STA/LTA),对中强度随机环境噪声的敏感程度较低.为了使最先进的波至拾取方法奏效,首先需要对微震数据进行预处理,例如,消除足量的噪声,再由波至拾取法进行分析.为了解决微震或地震事件波至拾取的噪声问题,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帮助识别微震或地震数据中的地震波形.由于受监督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设计好的训练数据具有依赖性,本文利用无监督机器学习算法将时间样本分为两组,即波形点和非波形点.已证明模糊聚类算法可以运用于微震拾取.一组复杂程度不同的合成、真实微震和地震数据集表明,即使在中强背景噪声情况下,该方法在拾取微震事件方面比最先进的STA/LTA方法表现得更稳健.
Y.K.Chen李帛珊(译)唐丽华孙燕萍(译)吕春来
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
VAN震电信号(SES)和地震参数间的某种关系
2000年
研究了希腊西部1983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期间SES(VAN法的震电信号)的特征与地震参数间的可能相关。在这一期间,约阿尼纳(IOA)和皮尔戈斯(PIR)VAN台站的所谓选择性图地区,总共有55次m_b≥5.0的地震。对其中的29次地震获得了矩心矩张量解;在IOA台18次地震之前有震电信号,而在PIR台则有11次。这些地震没有1次在发生之前在2个台站同时都有震电信号。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IOA台站震电信号矢量的方向与所预报地震的震源位置有关,尽管邻近的地震经常有矢量方向不同的震电信号。(2)在IOA台29次地震中的9次逆冲型地震都观测到了震电信号,但它们的矢量方向不是唯一的。(3)在PIR台观测到的凯法利尼亚至伯罗奔尼撒以西地区震前有震电信号的11次地震具有法向分量度不同的走滑型。这些地震在PIR台震电信号的矢量方向主要是向西的。(4)1987年年底上述地区的震源机制从主要为走滑型变为逆冲型,这与敏感地点从PIR台转移到IOA台一致,说明震源机制与VAN台站的选择性特征间可能相关。
S.UyedaK.S.Al-DameghE.DologlouT.Nagao吕春来卢军
关键词:地震参数走滑矩张量解震源位置电信号VAN
伊比利亚—非洲板块边界的地震震源及其构造含义被引量:2
2004年
用震源机制和地震活动性方面的资料研究了伊比利亚和非洲的板块边界。该地区可以被分为三个区:A区,加的斯湾;B区,贝蒂克山、阿尔沃兰海和摩洛哥北部;C区,阿尔及利亚。地震活动的特征很复杂,浅源(震源深度h<30km)大地震发生在A区和C区,中等地震发生在B区;中深源(震源深度h=30~150km)的地震发生在B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h≈650km左右)发生在格拉纳达以南。浅源地震的地震矩率、滑动速度和6值的估算表明在加的斯湾和阿尔及利亚地区有相似的特征·而在中部地区却大不相同。所选的80个浅源地震(8≥m_b≥4)的震源机制表明,在加的斯湾和阿尔及利亚地区是逆)中断裂,水平挤压的方向是NNW—SSE向,而在阿尔沃兰海是在东西向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的正断裂。阿尔沃兰海26个中深源地震的震源机制显示的是垂直运动机制,优势面为东西向。极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沿南北向的垂直倾滑运动一致。Frohlich图和地震矩张量显示,在加的斯湾、贝蒂克山—阿尔沃兰海和摩洛哥北部地区以及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的浅源地震特征是不同的。中等深度地震和极深地震的应力图象有着不同的方向:中等深度地震为NW—SE向垂直拉伸,极深地震的张应力轴和压应力轴的倾角约为45°。区域应力图象可能是由非洲板块和伊比利亚板块之间的碰撞引起的,使得岩石层物质在阿尔沃兰海中等深度的地方扩张和俯冲。极深地震的活动可能与更老的俯冲过程有关。
E.BufornM.BezzeghoudA.UdiasC.Pro孟娟胥广银吕春来
关键词: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俯冲深源地震震源机制地震震源
俯冲带地震的震级极限
2017年
最大地震震级(m_x)是地震危险性和风险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参数。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大地震表明,大多数现有的估算m_x的方法都存在不足。此外,m_x本身定义也不明确,因为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使用范围,如果只使用现有的数据而不把它与时间间隔相结合,通常不能将其推断出来。在本研究中,用研究时段内的可能最大地震震级m_p(T)取代m_x。m_p(T)不仅包含震级极限的信息也包含极端事件发生率。使用锥形古登堡—里克特(TGR)分布为环太平洋俯冲带估计了m_p(T)。对两个锥形古登堡—里克特参数,即β值和角震级(mc)的估计是通过最大似然法与构造矩率约束得出的。需要较小地震的发生率来补充锥形古登堡—里克特分布。采用整个地球模型,即m≥5地震发生率的全球高分辨率估计,来估计这些发生率。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计算m_p(T)的不确定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环太平洋俯冲带可以在250年的时间间隔生成m≥8.5的地震,在500年的时间间隔生成m≥8.8的地震,在10 000年的时间间隔生成m≥9.0的地震。利用基于浊积岩研究的10 000年古地震记录为卡斯凯迪亚俯冲带补充了有限的仪器记录地震数据。我们的结果显示,该地区500年周期预计有m≥8.8地震;1 000年周期预计有m≥9.0地震;超过10 000年的周期预计有m≥9.3地震。
Yufang RongDavid D.JacksonHarold MagistraleChris Goldfinger李晶吕春来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俯冲带环太平洋最大似然法发生率
搭建地震方法和大地测量方法所检测的慢地震之间的桥梁被引量:2
2009年
最近观测到的异常地震事件——深部低频地震和颤动、甚低频地震及慢滑动事件——形成了慢震群,而这个慢震群受控于不同于普通地震的标定律。根据这个标定律,我们在日本西部的纪伊半岛下方观测到了之前未知的事件,其震源持续时间约20~200s,矩震级为3~4级。这些地震在2~8Hz的频带范围内辐射能量,直接与其地震矩率成比例,但这个比例常数比一般地震小4~5个数量级。这个地区的慢地震可能是由大量的剪切滑动事件组成的,从地震方法上看,总体上会呈现为颤动或长达200s持续时间的较长独立事件,从大地测量方法上看,是慢滑动事件。
S.IdeK.ImanishiY.YoshidaG.C.BerozaD.R.Shelly陈婷吕春来许忠淮
关键词:测量方法地震方法慢地震地震事件桥梁持续时间
由近源强震记录得到的2008年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破裂过程
2011年
推出了2008年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MJMA7.2)的破裂过程。此次地震期间在震源正上方KiK-net台网的上盘台站WITH25记录到至今最大的地面加速度,即4022cm/s2。对K-NET和KiK-net台网14个强震台站,包括IWTH25台站井下记录的速度波形数据(0.1~1Hz),使用多时间窗线性波形反演方法进行了反演。为了计算格林函数,我们假设了一个每个台站都为低速地下层的水平分层结构的速度模型。波形反演表明存在两个主要的滑动片区。一个片区从震源延展到断层较浅的南部。这个片区中最大滑动区的中心在震源以南约8km的地方,最大滑距约6.2m,该区的地表破裂发生在初始破裂后的4~9s。另一滑动相对较小的片区位于北部,它的破裂发生在南部滑动片区破裂之后。最初4s的破裂发生在IWTH25台站的下方,在该台站产生了速度脉冲向上独特的合成波。通过检查滑动对合成速度波形的贡献和对比滑动等时线的分布发现,在IWTH25台站观测到的超过4000cm/s的峰值加速度产生于南部特别大滑动区最靠近震源的区域。
W. SuzukiS. AoiH. Sekiguchi袁志祥吕春来
关键词:地震破裂过程强震记录内陆地震峰值加速度台站观测
陈运泰院士荣获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国际奖
2010年
鉴于陈运泰数十年来杰出的科学研究成就,鉴于他为中国地震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现代化所做的长期不懈的努力,以及他对国际地球物理界的贡献,特授予陈运泰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国际奖(InternationalAward)。
陈运泰吕春来
关键词:地球物理院士大地构造学地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