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利华
作品数: 16被引量:115H指数:5
  • 所属机构:衢州市人民医院
  • 所在地区:浙江省 衢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基金

相关作者

张伟文
作品数:84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衢州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急性肾损伤 脓毒症 脓毒症患者 脓毒症休克
罗建
作品数:37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衢州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患者 休克患者
方红龙
作品数:36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衢州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肾损伤 脓毒症患者 脓毒症 肝星状细胞 降钙素原测定
王丹琼
作品数:14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衢州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AECOPD患者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机械通气 休克患者 脓毒症
王舜尧
作品数:12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衢州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下呼吸道感染 并发SIRS CVVH 重症脑梗死 ICU
全麻术后麻醉苏醒延迟原因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麻醉苏醒延迟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苏醒延时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且出现术后麻醉苏醒延迟的36例患者资料,对患者的苏醒延迟及其相关可能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均表明,药物过量、呼吸衰竭、代谢紊乱和术前睡眠不足均为导致麻醉延时的危险因素,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要增强防范意识,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根据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避免或减少术后麻醉苏醒延迟现象的发生。
祝利华
关键词:麻醉苏醒延迟影响因素
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血清IL-6和IL-18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配合胃肠动力药物甲氧氯普胺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IL-18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应用随机区组的原则分为2组各7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胃肠动力药甲氧氯普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进行治疗,测量观察治疗前后血清IL-6和IL-18的情况。结果:2组均完成预定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8.57%,对照组90.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6和IL-18的表达均下降,且观察组血清中IL-6和IL-18的下降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配合胃肠动力药物甲氧氯普胺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有良好疗效,且能更有效减少血清中IL-6和IL-18的表达,优化机体的内环境及细胞因子平衡。
王明亮祝利华罗来升邵建平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足三里
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间临床特征比较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间临床特征差异,为临床更好地诊治脓毒症休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脓毒症休克患者649例,根据血培养标本的结果分为血培养阳性组(358例)和血培养阴性组(291例),比较两组间血液学指标、APACHEⅡ评分、感染部位、并发症情况、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病死率;将脓毒症休克存活患者进一步分成阳性存活组与阴性存活组,比较两组间容量管理情况.结果 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间APACHEⅡ评分及感染部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阳性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长,ARDS及心脏等脏器损害的发生率高,住院病死率高(P<0.05);阳性组存活患者6、12、24、48h任一时间点的液体正平衡量均较阴性组存活患者少(P<0.05),但7天总液体平衡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容量管理上,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平衡量较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少.
冯兴林方红龙陈娟祝利华罗建张伟文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血培养
CRRT在失血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应用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失血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疗效。方法失血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患者35例,以行CRRT患者为治疗组(18例),同期未行CRRT而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7例)。两组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
吴华勇张伟文祝利华罗建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急性肾损伤
文献传递
持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持续性血液净化(CVVH)联合血液灌流(HP)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单核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CVVH联合HP,每日血液灌流一次;对照组采用CVVH。治疗时间均为3 d。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L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3 d的内毒素(LPS)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的浓度。分离的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后予LPS刺激,运用ELLSA方法检测其分泌TNF-α和IL-6的浓度。同时分析两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28 d死亡率。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 d后LPS及TNF-α、IL-1β、IL-6浓度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4、0.98、1.02、1.24;0.53、0.83、1.25、1.11,P均>0.05),单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6功能均无改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26、-0.92、-1.32、-0.91,P均>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3 d后两组患者LPS及TNF-α、IL-1β、IL-6浓度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68、4.74、2.58、2.42;2.43、4.01、2.47、2.43,P均<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07、2.59、2.40、3.13,P<0.05);两组单核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功能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5、2.72、2.45、-2.91,P均<0.05);治疗后3 d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2、2.62,P均<0.05)。治疗组患者MODS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08、4.59,P均<0.05)。结论CVVH联合HP和单纯CVVH均能有效清除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浆中LPS及TNF-α、IL-1β、IL-6,改善单核细胞的分泌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但CVVH联合HP在降低血浆中炎性介质浓度、LPS浓度,改善单核细胞分泌功能及提高患者
张伟文罗建楼炳恒祝利华王丹琼王舜尧熊晓华苏丽芳柴滨
关键词:持续性血液净化血液灌流脓毒性休克单核细胞功能
血降钙素原测定对重症脓毒症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预测价值
目的 评估血降钙素原对重症脓毒症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重症医学科的重症脓毒症患者137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分为急性肾损伤组(63例)和非急性肾损伤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肾功...
方红龙张伟文陈娟罗建祝利华胡建华
探讨腹腔压力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意义
罗建张伟文祝利华王丹琼
该研究的目的:探讨腹腔高压在脓毒症休克液体复苏过程中的发生率,并根据腹腔压力升高的程度作为开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指标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管理。实际执行情况:实验一:通过对142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期间进行持续...
关键词: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脓毒症液体复苏治疗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对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影响被引量:56
2014年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50例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芬太尼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组采用右美托咪定0.2~0.6μg/(kg·h)持续泵入。咪达唑仑组采用0.08~0.10 mg/(kg·h)咪达唑仑持续泵入。采用Ramsay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镇静效果进行分级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芬太尼用量、达到理想镇静所需的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镇静期间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的变化及其他不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镇静满意率为97.33%,咪达唑仑组镇静满意率为96.00%,两组镇静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达到理想镇静所需时间及停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咪达唑仑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平均动脉压下降、SpO2下降及恶心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美托咪定组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用于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镇静效果满意,可以达到理想镇静时间及易唤醒时间短,谵妄发生率低,可减少芬太尼用量,而且对患者呼吸及循环系统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ICU镇静剂。
王舜尧祝利华
关键词:咪达唑仑芬太尼ICU机械通气
CRRT在失血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应用
目的 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失血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疗效.方法 失血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患者35例,以行CRRT患者为治疗组(18例),同期未行CRRT而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7例).两组均观察患者治疗...
吴华勇张伟文祝利华罗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平均动脉压水平对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提高平均动脉压(MAP)水平能否减少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共259例,根据术后MAP控制水平分为五组:61~65 mmHg组、66~70 mmHg组、71~75 mmHg、76~80 mmHg、≥81 mmHg组,回顾性比较不同术后MAP组的术后6 h乳酸清除率、AKI发生率、住ICU时间、28 d死亡率。结果五组间术后6 h乳酸清除率及住ICU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33.52、-46.36,P均<0.05)。通过LSD法比较得出,MAP维持在71~75 mmHg较其他四组患者的术后6 h乳酸清除率高(t分别=1.21、2.04、1.05、1.70,P均<0.05),住ICU时间短(t分别=1.85、1.56、1.07、1.13,P均<0.05);五组患者间术后AKI发生率及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53,2.45,P均>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提高MAP并不能减少AKI的发生;术后MAP维持在71~75 mmHg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6 h乳酸清除率,缩短ICU住院时间。
冯兴林方红龙祝利华张伟文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平均动脉压急性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