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华
作品数: 225被引量:1049H指数:17
  • 所属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喻春梅
作品数:29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长沙《大公报》 毛泽东 民初 五四新文化运动 九一八事变
贾小叶
作品数:29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主题:湖南时务学堂 戊戌时期 戊戌政变 教习 保守主义
曾科
作品数:9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研究主题:国家主义 民族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民族自决 民族分裂
张宝明
作品数:76被引量:184H指数:7
供职机构:洛阳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启蒙 新青年 思想史 人道主义 吊诡
王敏
作品数:139被引量:811H指数:15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
研究主题:三联吡啶 超分子材料 金属 技术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被引量:12
2011年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华民族觉醒的标志之一,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传入和影响。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是西方各国在从前近代的"王朝国家"走向近代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建立"民族国家"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或主要内容。受其影响,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也是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追求目标。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有着不同的主张,前者主张"排满",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后者主张"合满",建立一个包括满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此双方展开过激烈论战。其结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了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同选择。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郑大华
关键词:近代民族主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
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论中国近代的国民观被引量:11
2011年
"国民"一词是清末知识分子从日本辗转假借而来的,其内涵深深地带着近代德国学派思想的痕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国民观念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不同时期的西方近代思想和日本近代思想,注重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具有浓厚的道德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国民观念对清末时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促进了近代中国人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但民初宪政实践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国民观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他们认识到清末梁启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只涉及到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层面,而未能对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即"三纲五常"和家族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国民观念对民初乱局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在对国民观的反思和对臣民观的更深入批判中,新文化知识分子萌生了对以个人为本位的公民观的向往。国民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地位也同此而奠定:国民观是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桥梁。
郑大华朱蕾
关键词:公民观国家主义个人主义国民性
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被引量:4
1992年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人物。本文仅就他对科学主义思潮的批判、对陆王心学的认同和倡导、以及谋求儒学的现代化等三个问题对其新儒学思想作一研究,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郑大华
关键词:儒家哲学陆王心学儒学现代化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新儒学文化保守主义
论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被引量:8
2008年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形成于清末民初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五四前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民族自决思潮的兴起,其次是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再次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清末时期比较,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互动;二是民族主义的现代性拓展,三是参与民族主义运动的阶级和阶层更加广泛。
郑大华周元刚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前后民族主义
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被引量:12
2006年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郑大华
关键词:全盘西化
学术对话: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盘点之四——关于近代思想史的发展动力被引量:1
2008年
张宝明郑大华
关键词: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对话中国近代社会学科中国传统思想
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被引量:38
2014年
晚年孙中山(1919年后)的"中华民族"观有一个演变的过程:1919年到1922年,他的"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同化为基础的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就实质而言,这是一种大汉族主义的民族观;1923年到他病逝,他的"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既承认"中华民族"是中国的"国族",但同时又不否认境内各民族的存在,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融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和蒋介石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以同化为基础的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认为中国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其他民族只能称之为宗族;而共产党和毛泽东则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以平等为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郑大华
关键词:民族平等民族自决
“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被引量:21
2006年
九一八事变引起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中华民族有无复兴的可能?这是“九一八”后广大国民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尽管因知识结构、政治背景以及所擅长的专业不同,人们的认识千差万别,但他们都认为只要发奋图强,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复兴。人们在探讨民族复兴的问题时,特别强调了民族自信力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并且就如何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展开过讨论。除民族自信力外,人们还讨论了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的关系问题,认为学术研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郑大华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
论九一八事变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被引量:2
2011年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如何保存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并实现民族复兴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文化民族主义也因此而更加高涨起来。这一方面表现为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热的出现,民国时期出版的有关文化和中国文化史著作大约五十种,其中大部分出版于九一八事变后;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文化复兴问题的探讨,即认为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或前提,而要复兴民族文化,关键是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尊重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尊重本国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反省意识。
郑大华喻春梅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民族复兴文化民族主义
论抗战时期“文艺的民族形式”的提出及其讨论被引量:4
2018年
"文艺的民族形式"的提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民族化、大众化潮流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与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有着紧密的关系,换言之,"文艺的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有着不同的内容、任务和目标。毛泽东是"文艺的民族形式"的提出者。如果说1938年4月间他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晚会上的建议要求的是对具有民族特点的旧的艺术形式的利用,那么,1940年1月9日他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讲演强调的则是文艺创作的民族化,亦即文艺作品要具有自己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因此,讲演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将文艺界正在进行的"文艺的民族形式"的讨论进一步推向了深入,抗战大后方的文艺界和思想界还围绕"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问题发生过争论。这场争论前后延续了近三年之久,是抗战以来文艺上"最广大最长久的论争",也是"文艺理论上方面最广意义最深"的讨论。
郑大华
关键词:抗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