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恺
作品数: 32被引量:181H指数:8
  • 所属机构:浙江医院
  • 所在地区:浙江省 杭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相关作者

张丽红
作品数:150被引量:647H指数:15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自体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 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 血管重构
张文云
作品数:95被引量:490H指数:1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检查 高频超声 超声诊断 自体动静脉内瘘 超声
段青青
作品数:29被引量:157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自体动静脉内瘘 血管通路 纤维蛋白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李英
作品数:511被引量:1,859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 糖尿病大鼠 大鼠肾组织 慢性肾脏病
赵艺欣
作品数:7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自体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 物理检查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滤过
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是指与年龄及教育程度不相符的认知力减退,在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血液透析患者(hemodialysis patient,HDP)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轻者可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重者丧失自理能力,有较大的远期危害,但由于发病隐匿,尚未引起肾脏科医生重视。血液透析患者除去认知功能损害传统的危险因素外,尚有由于慢性肾脏疾病本身、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导致的独特危险因素,尤其是血液透析超滤引起的急性脑缺血反复发作,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和进展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风险。
徐元恺张丽红
关键词:认知功能损害血液透析
吻合口动脉端狭窄致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 对内瘘功能不良行内瘘血管造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狭窄位置和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提高临床对动静脉内瘘吻合手术关键的认识。方法 对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因内瘘功能不良行血管造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动脉端-侧吻合,病史及影像资料完整。由两名专门从事血管通路建立及维护工作的肾内科医生复习所有内瘘血管造影影像,独立界定内瘘狭窄类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64例患者在我院完成81例次内瘘血管造影,其中女性患者29例39例次,男性患者35例42例次。所有64例患者平均年龄(55.52±1.71)26-80岁,平均透析龄(31.22±3.67)月。其中有明确吻合口动脉端狭窄(狭窄组)的患者27例40例次,27例患者中,吻合口动脉近端狭窄患者23例,其中吻合口动脉近端狭窄伴吻合口后静脉局限性狭窄患者10例,吻合口动脉近端狭窄伴吻合口后静脉长段狭窄患者13例。吻合口动脉远端狭窄患者2例,吻合口动脉远近端均狭窄患者2例。无吻合口动脉端狭窄(对照组)的患者37例41例次。狭窄组患者内瘘平均成熟时间(59.94±4.36)天,对照组患者内瘘平均成熟时间(37.83±3.59)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8,P〈0.001)。狭窄组患者内瘘平均使用时间(27.12±5.45)w,对照组患者内瘘平均使用时间(129.44±19.77)w,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0,P〈0.001)。结论 吻合口动脉端狭窄会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过长,并可能短期内即发生内瘘功能不良,手术缝合失误可能是导致该类狭窄的原因。
徐元恺张文云段青青韩宁张丽红
关键词:自体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cuff导管在高龄血液透析患者人群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本文目的是了解血液透析双腔cuff导管在80岁以上维持性血液透析人群中的应用现状.回顾性分析2014-10-01至2017-06-10期间在浙江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80岁以上患者,将使用中心静脉cuff导管...
徐元恺郑志贵何东元陈丽莉张婷
关键词:血液透析
高龄人群肾功能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研究
寻找中国高龄人群肾功能变化的波动规律,为肾功能的准确评估提供基础性的参考数据.肾功能在一年内会随着时间变化出现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波动不受性别及糖尿病影响,每年4月为一年中肾功能最佳的时间段。
张婷陈丽莉徐元恺
关键词:肾功能高龄人群
自体动静脉内瘘触诊与血流量的对应关系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对正常使用的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系统的物理检查,明确震颤的部位,并对内瘘进行超声监测,以期寻找正常内瘘触诊结果与动静脉内瘘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全程触诊,对可触及明显震颤的最近心部位进行标定并记录,分为前臂中段、前臂近肘部、肘部及肘上4段;超声测量肱动脉、桡动脉及尺动脉的内径及流量,同时测量头静脉前臂中段,前臂近肘部及肘上的内径;依据物理检查结果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70例患者完成全部物理检查和超声检测。20例患者震颤仅达前臂中部及远端1/2;21例患者可达前臂上段1/2至肘部;18例患者可于肘部触及明显震颤;11例患者震颤可达肘上。前臂中段组、前臂近肘部组、肘部组及肘上组肱动脉平均内径分别为:(5.42±0.16)mm、(5.73±0.17)mm、(6.32±0.26)mm、(6.60±0.32)mm;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53,P=0.002)。前臂中段组、前臂近肘部组、肘部组及肘上组肱动脉血流量分别为:543.00(382.50,626.00)ml/min、(748.62±66.79)ml/min、(924.06±69.57)ml/min、(1253.73±98.74)ml/min;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07,P=0.000)。前臂中段组、前臂近肘部组、肘部组及肘上组肱动脉血流量的95%可信区间下限分别为432.91ml/min、609.30ml/min、777.28ml/min、1033.71ml/min。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内瘘震颤的强度分级,发现震颤较强的内瘘具有更粗大的动脉血管管径及血流量,动脉系统的内径及流量随震颤强度的加强逐级递增。震颤强度对于内瘘动脉内径及血流量有一定程度的提示作用,肘部及以上触及明显震颤可以作为内瘘功能良好的标志之一。
徐元恺赵艺欣张文云段青青张丽红
关键词: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检查血流量
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血管重构的研究进展及意义被引量:21
2013年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公认最佳的血管通路。内瘘建立后,血管因管腔内压力,流量的变化产生的结构性适应性改变称为血管重构。血管重构的目的是诱导术后内瘘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回到术前的生理水平,血管重构的状态直接关系到内瘘能否成熟,理想的血管重构结果即内瘘成熟,异常的或不良的血管重构会引起内瘘的成熟障碍甚至闭塞。虽然血管重构是多因素调控的复杂生理过程,但既往的研究显示,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引起血管重构的始动因素。
徐元恺张丽红
关键词: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重构内瘘建立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变化生理过程
不同测压方式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直接静态静脉压检测的初步研究
通过不同的有创测压手段,比较各测量手段结果,寻找自体动静脉内瘘直接静态静脉压切实可行的检验方法.选择正常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长期透析患者,排除有透析流量不足、或有肢体肿胀、或有明确中心静脉狭窄的患者...
徐元恺阮琳韩根来李新虎张丽红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压力
基于血管重构的纤细动脉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纤细动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后成熟率及通畅率,并基于血管重构理论分析影响AVF成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手术前桡动脉内径≤1.5 mm的AVF患者,超声测量手术前桡动脉及头静脉血管内径,手术后1月测量头静脉内径、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评估成熟并随访12个月,分析纤细血管建立AVF的预后。结果56例患者纳入研究,手术前平均桡动脉内径(1.26±0.28)mm,束臂后平均头静脉内径(2.72±0.53)mm,最细桡动脉内径0.5 mm。40例(71.43%)患者AVF未经干预自然发育成熟,其余16例患者中,13例(23.21%)经腔内手术或外科重建干预后成熟。回归模型显示:手术前桡动脉内径是AVF成熟预测的独立相关因素,预测AVF成熟的最佳临界值为桡动脉内径>1.35 mm。56例患者平均随访(11.39±5.81)月,手术后3月,6月,12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3.08%,68.75%,65.71%;3月,6月,12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97.92%,100%。结论手术前桡动脉内径≤1.5mm的纤细桡动脉构建的AVF可具有较高的成熟率及远期通畅率,桡动脉内径1.35 mm以上有较大概率自然发育成熟。
杨艳丽徐元恺户培华李文刘永亮孙利军任广伟牛哲莉张晶阮琳张丽红
关键词: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血管重构
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对术侧肢体动脉血压的影响
通过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内瘘侧及对侧肢体血压的比较,明确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对上臂整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择正常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长期透析患者,排除有透析流量不足、或有肢体肿胀、或有明确中心静脉狭窄...
徐元恺阮琳李新虎张丽红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
内瘘静脉最小内径可作为判断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指标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探索适合中国人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界定及影响内瘘功能的静脉内径数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因自体动静脉内瘘丧失功能而接受内瘘修复手术患者的内瘘相关血管的超声检查结果(研究组),以本中心正常使用的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作为对照组,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内瘘静脉最小内径作为判断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和诊断正确度,并得出可行的截断值。结果42例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54.63±2.44)岁,平均透析龄(43.29±2.44)个月,平均内瘘丧失功能时间7.00(6.25,14.25)d。68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2.56_+2.00)岁,平均透析龄27(14,53)个月,平均内瘘使用时间20.0(11.5,41.0)个月。研究组患者平均内瘘静脉最小内径(1.57±0.07)mm,前臂内瘘静脉内径(4.04_+0.23)mm;对照组患者内瘘静脉最小内径(3.34±0.11)mm,前臂内瘘静脉内径5.36(4.52,6.45)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c0.05)。以内瘘静脉最小内径作为判断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判断标准具有较高的检出率,ROC曲线下面积0.979,95%CI为0.959~0.998。当截断值取2.40mm时,曲线下面积最大(0.853)。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丧失功能患者的内瘘静脉内径最小值明显小于内瘘正常使用的患者,静脉最小内径绝对值可作为判断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指标之一。
徐元恺甄景琴张文云段青青张丽红
关键词:动静脉瘘截断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