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锋
-

-

- 所属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邱勇

- 作品数:1,455被引量:4,182H指数:2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 强直性脊柱炎 矢状面
- 朱泽章

- 作品数:949被引量:2,644H指数:2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 强直性脊柱炎 矢状面
- 王斌

- 作品数:1,951被引量:5,915H指数:2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强直性脊柱炎 特发性脊柱侧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 钱邦平

- 作品数:588被引量:1,941H指数:2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强直性脊柱炎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 俞杨

- 作品数:405被引量:1,387H指数:20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强直性脊柱炎 特发性脊柱侧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 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早期疗效
- 目的:探讨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的早期疗效....
- 孙旭邱勇王斌丁旗朱泽章钱邦平俞杨朱锋马薇薇
- 单一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畸形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及翻修方法选择
- 自2000年5月-2008年3月,本院收治因初次手术失败而需要再手术翻修、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11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翻修手术的术式选...
- 朱泽章邱勇王斌赵清华俞杨钱邦平刘臻朱锋
- 关键词:翻修手术
- 文献传递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Ⅰ型Chiari畸形一例报告被引量:1
- 2010年
- 患者 男,20岁,因脊柱侧凸16年入院。侧凸畸形进行性缓慢加重,从未治疗,近3年来出现运动过多或久坐、久站后腰痛。患者母亲有神经纤维瘤病家族史。体格检查:患者体格、智力发育正常,视力、听力正常。全身多处散在牛奶咖啡斑,未触及皮下包块,剃刀背畸形,左肩较右肩低4cm(图1),右侧髂嵴较左侧高2cm,四肢肌力、感觉正常。右侧腹壁反射减弱,病理征未引出。X线片显示:胸腰双主弯,
- 王信华邱勇朱锋束昊刘文军孙超
- 关键词:CHIARI畸形患者母亲剃刀背畸形智力发育听力正常
- 特发性脊柱侧凸节段性血管和主动脉的解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节段性血管的解剖变化以及主动脉的偏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0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测量各节段左右侧椎间孔出口沿脊椎骨横断面表面至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 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
- 芮碧宇邱勇费剑朱亚文朱锋
- 胸椎管狭窄症术中SEPs改变模式与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的不一致性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总结回顾了自2001年9月以来本院手术治疗的22例胸椎管狭窄患者的术前检查和术中监护结果,并观察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s)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诊疗价值。[方法]22例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刺激并产生脑部体感诱发电位。术前SEPs分析指标:(1)基本波形;(2)P40潜伏期;(3)P40-N50波幅。术中监护标准:波幅峰值下降50%并持续10min以上和(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结果]根据术前SEPs分级,Ⅰ级2例,术中监测意义不大。Ⅱ级4例,术中监护难度较大。Ⅲ级11例,监护意义较大,可及时发现异常改变。Ⅳ级5例,脊髓功能基本正常,大部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SEPs与临床疗效有良好的相关性,灵敏度高,可提高脊髓手术的安全性。
- 马薇薇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朱锋
- 关键词:胸椎椎管狭窄症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护
- Lenke5型脊柱侧凸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胸弯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Lenke5型脊柱侧凸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胸弯的转归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胸弯的29例女性Lenke5型脊柱侧凸患者,年龄12-20岁,平均(15.3±2.0)岁;Risser征0-5级,平均(3.8±0.8)级。所有患者均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随访24-58个月,平均33个月,分析术后胸弯的转归及其与术前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主弯Cobb角减小至11.9°±7.3°(矫正率为74.7%±15.3%),胸弯Cobb角减小至16.7°±7.5°(矫正率为40.4%±21.8%)。胸弯Cobb角矫正丢失2°以上的9例患者术前胸弯Bending相矫正率较低(F=5.408,P=0.028)。在发生显著胸弯矫正丢失的3例患者中,2例术前胸弯Cobb角均达35°以上,2例胸弯柔软度低于50%,1例主弯和胸弯Cobb角比值低于1.25,1例Risser征为0级。末次随访时,胸弯Cobb角与术前胸弯Cobb角、胸弯Bending相Cobb角以及胸弯和主弯Cobb角比值均正相关(分别为r=0.664,P〈0.001;r=0.555,r=0.001;r=0.515,P=0.002)。而末次随访时胸弯矫正率则与术前胸弯Bending相矫正率正相关(r=0.495,P=0.006)。结论Lenke5型患者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胸弯的自发性矫正可能与术前胸弯Cobb角、柔软度以及生长潜能等密切相关,但术前胸弯柔软度不能完全反映术后自发性矫正的程度。
- 孙旭刘臻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朱锋钱邦平马薇薇
-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合并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及疗效评价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l,AMC)合并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并评估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接受脊柱三维矫形手术治疗的AMC合并脊柱侧凸患者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11-20岁,平均14-3岁。对侧凸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其手术前后侧凸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骨盆倾斜角进行评价。结果12例为长“C”型胸腰弯,5例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患者主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79.1°,术后平均35.9°,平均矫正率为54.6%;10例合并胸椎前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前凸Cobb角平均43.0°,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16.4°;2例合并胸椎后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91.5°,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54.5°;3例术前骨盆倾斜角平均22.1°,术后平均13.3°。术后随访2.0-4.5年,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矫正丢失率平均6.8%。3例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1例后路矫形时发生大出血(4000ml);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呼吸困难;1例二期后路内固定完成后出现完全性截瘫,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AMC合并脊柱侧凸弯型以麻痹性神经肌源性长“C”型胸腰弯为主,可合并有先天性脊柱侧凸。脊柱三维矫形可以对AMC合并脊柱侧凸进行有效的矫正,但易发生并发症。
- 张俊杰邱勇钱邦平王斌俞杨朱泽章朱锋孙旭马薇薇
- 关键词:关节挛缩脊柱侧凸
- 同一单位1373例脊柱侧凸手术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及分析
- <正>目的比较同一单位脊柱侧凸手术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 分析脊柱侧凸手术神经损害的因素。方法综合分析1373例脊柱侧凸病人,对不同的年龄分段、不同的病因学分类、是否伴有后凸畸形、不同的手术入路、不同Cobb角分段、初次及...
- 朱丽华邱勇王守丰王斌朱泽章朱锋俞扬钱邦平马薇薇
- 文献传递
- 术后骨盆投射角和腰椎前凸角匹配程度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远期临床疗效的关系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 评估术后即刻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是否重建至正常范围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中矢状位矫正丢失、内固定失败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退变性脊柱侧凸矫形术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57±10)岁,随访时间均>2年(平均4.2年).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矢状位参数并计算PI-LL.根据术后即刻PI-LL是否重建至-9°~9°将患者分为两组,并收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包括视觉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Х^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矢状位矫正丢失、生活质量以及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间各影像学参数矫正丢失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6.7%(2/30)出现内固定失败,非正常组患者15.6%(5/32)出现断棒,两组间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1.85,P=0.01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非正常组患者(F=0.089,P=0.024).结论 PI-LL重建不佳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降低、内固定失败风险增加有关,而与远期矫正丢失无关.
- 朱锋鲍虹达邱勇闫鹏何守玉周恒才刘臻朱泽章
- 关键词:脊柱侧凸矫形外科手术生活质量
- 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共平面矫形的原理与疗效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 探讨Coplanar(共平面)矫形技术在胸椎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应用及其矫形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共27例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一期后路CDH Legacy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植骨融合手术,术中均采用Coplanar矫形技术,女26例,男1例;年龄11~23岁,平均15.9岁.均为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Lenke 1AN型9例,1A-型2例,1BN型4例,1B-型5例,1CN型3例,1C-型2例,2AN型2例.术前Cobb角平均49°(40°~70°).术中在所有目标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后,在胸椎主弯凸侧椎弓根螺钉上安装Coplanar延长杆,依次将两根Coplanar矫形棒插入延长杆顶部,此时侧凸已有一定矫形,两端使用压棒器械将矫形棒压向底端,所有椎弓根螺钉基本排列成一条直线,完成侧凸矫形;根据理想的胸椎后凸角度,在延长杆之间插入不同大小的Spacer;在胸椎主弯凹侧安装矫形棒,螺帽固定完毕后取出CoPlanar装置,再安装凸侧稳定棒,完成侧凸矫形.结果 术后Cobb角平均14°(6°~25°),矫正率为70.7%.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度分别为18°和25°.手术时间210~300min,平均245 min;出血量600~2100ml,平均1500ml.平均随访15(12~18)个月,末次随访主弯矫正丢失3°,矫正丢失率为6.1%,无冠状面或矢状面失代偿.所有患者术后无须凸侧胸廓成形术,无死亡、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Coplanar矫形技术可作为脊柱侧凸矫形的一个新选择,在获得良好冠状面矫形的同时,可获得良好的水平面去旋转和胸椎后凸维持.
- 邱勇朱锋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赵清华马薇薇
-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脊柱侧凸内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