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惠平
作品数: 277被引量:997H指数:15
  • 所属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海萍
作品数:85被引量:393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研究主题:自身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 自身免疫性 自身免疫性肝炎 抗体
赵艳
作品数:169被引量:850H指数:1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研究主题: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 原发性胆汁性 自身抗体 肝炎患者
檀玉芬
作品数:62被引量:296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研究主题: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 自身抗体
刘妍
作品数:104被引量:595H指数:1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原发性胆汁性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 自身抗体
刘燕敏
作品数:133被引量:568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研究主题:原发性胆汁性 肝硬化患者 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抗体 药物性肝损伤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as及FasL的检测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肝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Fas、FasL的表达,探讨细胞凋亡在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0例AIH、20例PBC患者肝组织和PBMC中Fas、FasL进行检测,正常对照为10例健康献血者。结果AIH患者PBMC中Fas、FasL检出率分别为100%和90%,Fas、FasL平均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8%和65%;PBC患者PBMC中Fas、FasL检出率均为90%,平均阳性细胞率分别为62%和59%。在肝组织中Fas、FasL表达于肝细胞和淋巴细胞:9例AIHFas阳性颗粒见于肝细胞浆,其中1例胞膜、胞浆同时阳性;8例FasL阳性颗粒表达于肝细胞浆;Fas、FasL阳性肝细胞多聚集于汇管区周围。同时在汇管区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中也可见Fas或FasL的阳性表达。17例PBC患者Fas阳性颗粒表达于肝细胞浆,其中4例胞膜、胞浆同时阳性;16例PBCFasL阳性,见于肝细胞浆,在肝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浆中Fas、FasL均有表达。AIH和PBC患者Fas、FasL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结论AIH和PBC患者的Fas、FasL表达增加,细胞凋亡可能在AIH和PB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刘妍闫惠平张立洁檀玉芬冯霞马冬梅张欣李伟华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FASFASL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抗病毒结构蛋白抗体和总抗体的变化规律
2006年
檀玉芬闫惠平温韬周育森唐乐冯霞李伟华刘妍马冬梅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蛋白抗体总抗体病毒结构SARS患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gp210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抗gp210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PBC患者100例,6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0例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和50例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50例献血员(BD)作为正常对照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免疫印记法检测抗gp210抗体。结果 100例PBC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60例,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00例,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3例。PBC患者抗gp210阳性33例(阳性率33%),MH患者抗gp210阳性8例(阳性率13%),HBV、HCV、BD组均阴性。结论抗gp210抗体阳性有助于PBC患者的诊断。
刘妍闫惠平张欣冯霞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SAR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03年
目的: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发病中的变化,并作临床分析,以进一步阐明SARS的发病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测定40例临床确诊SARS患者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淋巴细胞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另取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SARS患者急性期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急性期SARS患者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和随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恢复期SARS患者各项指标亦高于随访期和正常对照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可能参与对SARS感染的免疫应答和肺脏的炎性损伤过程;测定细胞因子有助于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檀玉芬温韬闫惠平冯霞张永宏吴昊
关键词:SARS血清细胞因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传染病
第四届全国肝病免疫暨自身免疫性肝病进展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2年
第四届全国肝病免疫暨自身免疫性肝病进展研讨会于2011年11月11~1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共同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
赵丹彤闫惠平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北京大学医学部
AIDS患者胃黏膜CD4^+T淋巴细胞与HIV感染关系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AIDS患者胃黏膜CD4+T淋巴细胞的丢失、重建与HI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35例AIDS患者胃黏膜组织冰冻切片和PBMC涂片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方法及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观察CD4+T淋巴细胞的HIV感染情况。结果①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1~4年后,AIDS患者胃黏膜单个核细胞(MMC)中CD4+T细胞计数仍然低于对照组[(37.44±18.00]%vs(50.35±3.41)%](P<0.01);但PBMC中CD4+T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42.70±10.66)%vs(51.00±6.60)%](P>0.05)。②未治疗组与治疗<1年组胃黏膜MMC中CD4+T细胞HIV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2.76±1.92)%vs(1.88±1.56)%](P>0.05);治疗1~4年组则明显低于未治疗组[(0.54±0.49)%vs(2.76±1.92)%(P<0.01);三组AIDS患者PBMC中CD4+T细胞HIV感染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19.44±8.17)%vs(9.76±6.98)%vs(4.95±8.26)%](P<0.05)。结论相对于外周血,AIDS患者胃黏膜免疫重建可能是不完全的。AIDS患者胃黏膜CD4+T细胞HIV感染在胃黏膜CD4+T细胞的丢失与重建延迟过程中可能并非发挥主要的作用。
李冰崔丹闫惠平赵秀英
关键词:HIV感染胃黏膜CD4^+T淋巴细胞
5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的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出现的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核抗体(ANA)及其特征。方法对58例确诊的PBC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AMA、ANA,进一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条带法分别检测AMA和ANA的亚型抗体。结果58例PBC患者AMA抗体均为阳性,89.2%的患者AMA的滴度≥1∶320;AMA亚型M2、M4和M9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5.9%和24.1%。M2≥200 RU/L的患者丙氨酚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氨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 il)明显高于M2<200 RU/L的患者。M4阳性组ALT、AST明显高于M4阴性组。25.9%的患者出现了ANA,ANA的主要荧光模式为着丝点型11例、核膜型9例、核点型5例,集中出现在AMA高滴度以及M2≥200RU/L的患者。结论PBC患者一般均有高水平的AMA和M2,且滴度和病情相关。M4、M9在PBC有一定的检出率。多数PBC患者还伴有高滴度的ANA并有主要的荧光模式。
冯霞闫惠平刘妍刘燕敏檀玉芬唐乐马冬梅
关键词:抗线粒体抗体抗核抗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SP100抗体与核点型抗核抗体的检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抗SP100抗体与核点型抗核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PBC患者100例,6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0例慢性乙型肝炎(HB)患者和50例慢性丙型肝炎(HC)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50例献血员(BD)作为健康人对照组。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自身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P100抗体。结果IFA法检测结果,抗核抗体(ANA)阳性57例,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00例,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3例,细胞骨架抗体(CS)阳性5例。免疫印迹法检测PBC患者抗SP100阳性16例(阳性率16.0%),AIH患者抗SP100阳性4例(6.7%),HB、HC、BD对照均阴性。PBC患者抗SP100阳性组与阴性组ANA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SP100阳性组93.8%(15/16)表现核点型ANA,其次表现核点合并核膜型,而抗SP100阴性组主要表现核膜型(70.7%),其次为着丝点型、颗粒型等。PBC患者抗SP100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ALT、AST、TB il、GGT、ALP、IgG、IgA、Ig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SP100抗体阳性同时ANA为核点型有助于PBC患者的诊断。
刘妍闫惠平檀玉芬张海萍赵艳张欣冯霞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抗核抗体
SARS患者T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变化的动态观察被引量:4
2003年
为观察SARS临床治愈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初步分析其原因,选择SARS临床治愈患者93人,在住院期间并随访3个月,定期检测细胞免疫功能,前瞻性观察其变化。发现SARS患者的免疫功能在极期下降到最低点,呈现一过性免疫缺陷,此后逐渐恢复,在病程的60d恢复至正常水平,但部分患者出现CD4+/CD8+比值倒置现象。同时发现在不同年龄组,SARS引起的免疫损伤不同,恢复情况亦不同,差异显著(P<0.05)。T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与SARS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定相关性,多数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是可逆的,但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较晚并存在恢复后期的CD4+/CD8+比值倒置现象,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张永宏吴昊陈新月闫惠平温韬檀玉芬计云霞武彦宁
关键词:T细胞细胞数量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细胞免疫功能
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特异性T细胞免疫观察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对HBV抗原蛋白免疫应答的变化及其特征。方法收集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HBV特异性抗原蛋白HBsAg、HBcAg和HBeAg为刺激物,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其分泌IFN-γ产生斑点的情况。同时对血清HBVDNA和HBsAg、HBeAg等病毒学指标及谷丙转氨酶(ALT)等生化学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所有患者AL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正常上限,17例患者HBVDNA均大于10。拷贝/ml;治疗1个月后,ALT复常率为35.3%,9例患者HBVDNA降为检测下限以下;治疗3个月后,ALT复常率为58.8%,有11例患者HBVDNA降为检测下限以下。抗病毒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患者针对HBV特异性蛋白总的T细胞反应阳性率分别为64.7%、76.5%和82.4%,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治疗前后,患者对HBcAg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频率和平均反应强度最高;治疗后,对3种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频率和平均反应强度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对HBcAg蛋白的平均反应强度的增强最明显,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之间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HBcAg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平均反应强度与病毒载量有明显负相关,与血清AIJ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对HBV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有所增强,这种改变可能与HBV DNA的下降有关。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反应对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有重要的意义。
冯霞闫惠平廖慧钰刘燕敏张国元赵艳黄云丽张海萍王爽王熠
关键词:细胞免疫抗原蛋白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