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群林
作品数: 59被引量:503H指数:13
  • 所属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兴安
作品数:151被引量:1,279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靶控输注 舒芬太尼 丙泊酚 异丙酚 瑞芬太尼
施冲
作品数:113被引量:926H指数:15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靶控输注 脑功能区 唤醒麻醉 瑞芬太尼 右美托咪啶
徐波
作品数:125被引量:736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靶控输注 瑞芬太尼 丙泊酚 舒芬太尼 二异丙酚
屠伟峰
作品数:372被引量:1,697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围术期 乌司他丁 麻醉 舒芬太尼预处理 舒芬太尼
王若松
作品数:37被引量:371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静脉麻醉 异丙酚 血药浓度 利多卡因 输液泵
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与清醒程度的研究被引量:27
2005年
目的分析大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对病人清醒程度的影响因素,提出脑功能区定位时态的概念。方法对15例病人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给药,按作者提出的脑功能区定位时态评判标准对清醒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术中唤醒状态下语言清晰者10例,指令应答准确8例,无痛9例;颅内压正常10例。定位时态优5例,良8例,差2例。13例唤醒麻醉手术过程顺利,2例因脑组织膨胀未定位。结论丙泊酚TCI给药是脑功能区手术唤醒术较好的麻醉方法。应用脑功能区定位时态的概念对提高麻醉清醒质量有临床指导意义。
施冲吴群林刘中华徐波于冬男戴建强郄文斌
关键词:唤醒麻醉脑功能区靶控输注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麻醉诱导时镇静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麻醉诱导时镇静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32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2~63岁,体重指数18~25kg/m^2。采用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诱导麻醉,随机分为4组(n=8):Ⅰ组单纯TCI异丙酚,Ⅱ组~Ⅳ组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2、4、6ng/ml,当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时开始TCI异丙酚,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均为0.5μg/ml,当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时以0.5μg/ml的浓度梯度递增诱导至患者意识消失。每隔3min观察睫毛反射和意识状态,同时抽取桡动脉血样6ml,分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血药浓度。采用药效学相互作用模型公式和等辐射法分析两者镇静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Ⅳ组睫毛反射消失和意识消失时异丙酚血药浓度降低,而Ⅱ组~Ⅳ组随瑞芬太尼血药浓度升高,异丙酚血药浓度依次降低(P〈0.05)。睫毛反射消失和意识消失时,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血药浓度用药效学相互作用模型曲线拟合均优于直线回归(P〈0.05)。拟合出睫毛反射消失时EC50.prop=2.77μg/ml、EC50,rem=26.67ng/ml,其等辐射法公式ECprop/2.77+ECrean/26.67=0.69;意识消失时EC50,prop=3.76μg/ml、EC50,rem=31.56ng/ml,其等辐射法公式ECprop,/3.76+ECrem/31.56=0.65。结论麻醉诱导期间,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6ng/ml)和异丙酚在镇静催眠效应上呈协同作用。
纪宏新张兴安吴群林邵伟栋徐波施冲王捷
关键词:哌啶类二异丙酚药物释放系统清醒镇静催眠术麻醉
异丙酚氯胺酮靶控输注静脉麻醉配方的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研究异丙酚复合镇痛剂量氯胺酮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的最佳配方。方法:选择90例择期手术病人分两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选择下肢或下腹部手术40例,分为异丙酚组(P1组,n=20)、氯胺酮组(K组,n=20),腰麻-硬膜外膜合麻醉阻滞完善后,采用微机控制Graseby3500输液泵靶控输注异丙酚或氯胺酮,得出意识消失时异丙酚或氯胺酮目标浓度,并计算出分步给药不同时间段适合临床需要的异丙酚、氯胺酮剂量。异丙酚血药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第二阶段选择择期手术病人50例,分别采用异丙酚(P2组,n=10)、异丙酚意识消失时CP50复合氯胺酮血药浓度0.20mg/L(PK1组,n=10)、0.40mg/L(PK2组,n=10)、0.60mg/L(PK3组,n=10)和0.80mg/L(PK4组,n=10)全静脉麻醉,观察两组病人血液动力学改变及麻醉恢复情况。结果:显示患者意识消失时异丙酚目标血药浓度CP90、CP50分别为4.70mg/L和3.17mg/L,而氯胺酮CP90、CP50分别为2.38mg/L和1.62mg/L.与P2组相比,PK1组、PK2组、PK3组、PK4组异丙酚用量减少约15-40%,PK4组停药至睁眼时间明显延长,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P2组、PK1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PK2组、PK3组和PK4组无明显改变。术后无躁动、不良回忆等并发症。结论:异丙酚复合镇痛剂量的氨胺酮(0.40-0.60mg/L)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具有血液动力学稳定、减少异丙酚用量、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等优点。
张兴安吴群林
关键词:异丙酚氯胺酮靶控输注静脉麻醉
舒芬太尼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移植手术的安全性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肾功能正常和肾功能衰竭行肾移植手术全麻恢复情况。方法选择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20例,另以其亲属活体供肾手术者20例作为对照。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4 mg/L)、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2~0.4μg/L)和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前1 h停用阿曲库铵,术毕前5 min停止输注丙泊酚,舒芬太尼靶浓度0.1μg/L维持至拔除气管导管。观察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后意识状态(OAA/S)等。结果两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102.4±21.3)μg和(89.6±20.0)μg,全麻结束后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0.6±2.5)min和(12.7±3.1)min,呼之睁眼时间分别为(14.5±3.2)min和(15.6±3.6)min,拔管时间分别为(16.3±3.5)min和(18.8±4.0)min,拔管后OAA/S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皮肤瘙痒无差异。结论肾功能正常与肾功能衰竭患者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时用量、麻醉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常用舒芬太尼用量可安全用于肾移植手术麻醉,可能与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有关。
邵伟栋张兴安徐波刘礼胜纪宏新吴群林施冲
关键词: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肾功能衰竭麻醉恢复
双侧全髋置换术后FIB浓度对术后出血量的影响
2014年
目的: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total hip arthroplasty)术后出血量多是其常见并发症,本研究拟对其术后出血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某三甲医院从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进行THA手术的15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基本情况、手术信息、术后24 h的出血量。结果:指数曲线图中显示出血量与FIB浓度呈负相关性;s型图中当FIB<2 g/L左右时出血量增加速率明显较高,而当FIB≥2 g/L左右时,创面出血量相对稳定。手术时间、性别等其他因素与术后出血量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现在的观点即FIB<1.0 g/L时才给予FIB的标准可能过于严格[1-2],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FIB水平使其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浓度对患者术后出血量及预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卜文豪骆喜宝吴群林屠伟峰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术后出血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利多卡因或氯胺酮全静脉麻醉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芬太尼、利多卡因或氯胺酮对丙泊酚静脉麻醉效能、血流动力学、麻醉恢复以及药物费用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50例ASA Ⅰ-Ⅲ级择期手术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P组,n=50)、丙泊酚复合芬太尼2μg/L(PF组,n=53)、利多卡因4 mg/L(PL组n=52)或氯胺酮0.4 mg/L(PK1组,n=47)、氯胺酮0.6 mg/L(PK2组,n=48)全静脉麻醉,PF组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芬太尼。观察麻醉期间HR,MAP变化以及术后苏醒情况,记录给药时间、用药量,计算各组患者药物费用。结果P组、PF组、PL组患者麻醉期间HR无明显改变, MAP在麻醉诱导时降低(P<0.05),气管插管、切皮时PF组恢复正常,P组、PL组升高,以P组明显。PKI组、PK2 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前后、切皮前后及术中HR,MAP无明显改变(P>0.05)。与单用丙泊酚组相比,PF组、PL 组、PK1组、PK2组麻醉诱导与维持丙泊酚用量分别较P组降低20%-30%(P<0.01),药物费用降低28.19%- 36.75%,以PK2组明显。各组患者麻醉恢复无明显差异。结论芬太尼、利多卡因和氯胺酮能明显增强丙泊酚麻醉效能,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丙泊酚用量和药物费用,以氯胺酮0.6 mg/L最为明显。
施冲张兴安吴群林戴永忠徐波赵高峰陈宇珂
关键词:靶控输注丙泊酚芬太尼利多卡因氯胺酮静脉麻醉
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2003年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行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上肢手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 60例 ,随机分为布比卡因镇痛组 (B组 ,n =2 0 )、罗哌卡因镇痛组 (R组 ,n =2 0 )和镇痛对照组 (C组 ,n =2 0 )。术后C组患者按常规每天 1~ 2次肌注哌替啶 60~ 80mg止痛 ;B组及R组分别先给 0 15 %布比卡因和 0 15 %罗哌卡因 10ml负荷剂量行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 ,接着以 5ml/h速度行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镇痛。分别于术后 0 ,2 ,4,6,8,12 ,16,2 4,3 6,48h进行VAS记分 ,B组和R组在术后 4h还采用文献 [2 ]方法进行感觉和运动阻滞强度描述。结果 B组及R组镇痛效果均佳 (VAS <3 ) ,且明显好于C组 (P <0 0 5 ) ,B组与R组之间镇痛效果及感觉和运动阻滞强度无明显差别。结论 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中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用 0 15 %罗哌卡因与 0 15 %布比卡因 5ml/h的镇痛作用相似。
徐波施冲张兴安吴群林屠伟峰
关键词:肌间沟臂丛阻滞上肢术后镇痛
术前纤维蛋白原单次目标给药对PLIF术中出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FIB)单次目标给药,对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术中出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择期做PLIF的患者60例,依据术前FIB水平分为FIB≥3.0g/L组(NC组,n=20)和低FIB组(FIB<3.0g/L,n=40),低FIB组再分为低FIB对照组(LC组,n=20)和术前FIB单次给药组(PF组,n=20)。PF组于麻醉诱导完成后输入纤维蛋白原;LC、NC组于麻醉诱导完成后输入纤维蛋白原剂量所需溶媒等容积的生理盐水。3组患者于给药前、后测定凝血4项及用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术毕称量出血量。结果 FIB在给药后PF组为(3.75±0.23)g/L,明显高于NC组(2.62±0.33)g/L和LC组(2.23±0.22)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值在给药后PF组为(21.42±7.15)U/min,高于NC组(18.21±5.62)U/min和LC组(15.21±5.63)U/min。PF组出血量为(516.74±135.53)g,低于NC组(660.71±119.34)g和LC组(726.72±160.47)g,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FIB单次目标给药可以有效提高FIB水平及凝血功能,减少围术期出血量。
卜文豪吴群林骆喜宝屠伟峰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手术期间凝血酶时间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芬太尼和利多卡因对异丙酚静脉麻醉作用的比较被引量:38
2001年
目的 比较芬太尼和利多卡因对异丙酚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  16 0例择期手术病人分为三组 ,分别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 (P组 ,n =30 )、异丙酚 芬太尼 (PF组 ,n =5 2 )或异丙酚 利多卡因(PL组 ,n =78)全静脉麻醉。芬太尼和利多卡因目标血药浓度分别为 2 μg/L、4mg/L。术中行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和脑电监测 ,记录麻醉剂用量及麻醉恢复情况。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异丙酚、利多卡因血药浓度 ,放免法测定芬太尼血药浓度。结果 与P组相比 ,PF组、PL组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异丙酚用量ED90 、ED50 无显著性差异 ,意识消失时异丙酚血药浓度Cp90 和Cp50 均明显降低 ,异丙酚麻醉维持用量分别降低 2 9 9%、2 3 9% (P <0 0 5 )。PF组气管插管、切皮前后收缩压 (SP)、舒张压 (DP)无明显改变 ,P组、PL组升高 ,以P组明显 (P <0 0 5 )。三组异丙酚、芬太尼和利多卡因预测误差 (PE)、预测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 (MDAPE)和预测误差的中位数 (MDPE)无明显差异。结论 芬太尼、利多卡因对异丙酚催眠剂量 -反应曲线表现为相加作用 ,浓度 -反应曲线表现为协同作用 ,此差异可能与药代动力学影响有关。芬太尼、利多卡因能减少异丙酚用量 ,抑制气管插管、切皮的血液动力学反应 ,以芬太尼作用明显。
张兴安吴群林聂煌
关键词:二异丙酚芬太尼利多卡因静脉内注射药物相互作用静脉麻醉
血浆异丙酚浓度与脑电指标的相关性被引量:20
1999年
目的:探讨能够客观反映血浆异丙酚量效关系的脑电指标。方法:ASAⅠ~Ⅱ级无心脑疾患的择期手术病人11例,腰麻完善后静脉给予异丙酚镇静,监测脑电活动,给药后定时测定血浆异丙酚浓度,将测得的异丙酚浓度与有关脑电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脑电双频指数(BIS)、95%边缘频率(SEF)、中位脑电频率与血浆异丙酚浓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92、-04160及-02930,而脑电总功率、绝对δ功率、绝对θ功率、绝对α功率与血浆异丙酚浓度呈正相关,其r分别为03072、03112、03237和03876(P值均≤00001)。结论:BIS、SEF、绝对α功率均与血浆异丙酚浓度相关性较好,可结合临床作为异丙酚的镇静程度监测指标,并可用于异丙酚的药效学研究,其中BIS比较稳定、直观、与异丙酚浓度的相关性,优于其他脑电指标。
何静王若松吴群林魏涧琦林日辉
关键词:异丙酚脑电图血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