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健
-

-

- 所属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所在地区:浙江省 杭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相关作者
- 杨德琪

- 作品数:58被引量:13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研究主题:紫癜 脾栓塞 CT表现 栓塞疗法 血小板减少
- 陈虎

- 作品数:22被引量:99H指数:7
-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紫癜 脾栓塞 血小板减少 脾栓塞治疗 明胶海绵
- 陈文辉

- 作品数:145被引量:606H指数:13
-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CT CT表现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诊断和鉴别诊断
- 王楚雄

- 作品数:26被引量:80H指数:6
-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紫癜 介入治疗 血小板减少 脾栓塞治疗 放射科
- 韩志江

- 作品数:185被引量:1,044H指数:19
-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乳头状癌 CT 甲状腺
- 碘油加钨丝双重栓塞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肝癌介入栓塞治疗采用超液化碘油加钨丝双重栓塞治疗,目的是使在癌巢内沉积的碘油保持稳定沉积。达到癌巢内血管腔内、肝血窦内充填碘油,切断癌巢的血液供应,达到癌巢缺血坏死的目的,大大提高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
- 余强宏陈文辉杨德琪周健陈虎王楚雄
- 脾动脉栓塞治疗顽固性ITP
- 1993年
- 1973年Maddison首先报道用自身凝血块行脾动脉栓塞(Splenic Artery Occlusion,SAO)治疗门脉高压伴脾亢1例,使脾脏缩小和外周血细胞数迅速改善。近几年来,国内外已陆续开展此法治疗脾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我院自1991年5月开始采用SAO治疗14例顽固性ITP,近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共14例,男3例,女11例,年龄8~57岁,平均33.8岁。病程6月~25年。
- 胡才校孟海祥俞巧平钱申贤杨德琪陈虎周健王楚雄金雄国
- 关键词:紫癜脾动脉栓塞疗法
- 多种CT征象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预测价值
- 韩志江周健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与脾切除术临床应用的比较被引量:13
- 1999年
- 为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血液病、睥功能亢进和脾破裂等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PSE治疗多种血液病、脾功能亢进和脾破裂80例.并与脾切除术40例在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病人耐受性、复发率等方面作了比较;结果显示:PSE与睥切除术的总有效率,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但在适应证、并发症严重程度、患者耐受性等方面忧于睥切除术。因此。
- 陈虎杨德琪周健陈文辉余强宏王楚雄
- 关键词:脾切除术脾动脉栓塞术PSE
- 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和治疗
- 1995年
-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规钡餐和内镜检查,均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小肠病变,检出率较低。笔者采用选择性动脉造影法,对2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施行了血管造影术,其中20例得以确诊,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检出率为90,9%。而且对部份患者还能作导管内灌注和栓塞治疗。
- 陈虎周健杨德琪
-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术
- 基于血液基因检测为指导的肺腺癌多学科精准治疗1例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介绍1例肺腺癌患者多学科诊治过程。该病例因右侧肺部占位首诊,经多学科讨论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6月后患者出现肝转移,基因检测提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经多学科讨论,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一线靶向治疗,此后疾病反复多次进展,在血液循环肿瘤DNA基因检测引导下,疾病得到控制并有较好的生活质量。此病例的诊疗过程说明,肺癌患者需要多学科诊治,基于血液基因检测,最终实现规范化的精准治疗。
- 陈雪琴张仕蓉江洪夏冰周健王利民马胜林
- 关键词:肿瘤治疗方案肿瘤分期癌基因
-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其术后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6例、观察组144例,对照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术前给予头孢唑林预防性治疗,对两组患者体温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及其切口感染、介入靶器官感染进行调查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加分别为40例占29.41%、8例占5.88%,对照组分别为46例占31.94%、10例占6.94%,两组患者均无C-反应蛋白升高;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26±0.81)d,对照组为(7.50±0.72)d,上述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并不会降低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的感染概率,反而会增加患者费用,因此认为血管介入治疗无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 周健郭英辉陈金金杨斌
- 关键词:抗菌药物血管介入治疗
- 超声结合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评价超声和CT检查对结节性甲状腺肿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2例患者共137个病灶,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和CT检查,两种检查时间相隔0~14d,主要对结节性甲状腺肿良恶性病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对比分析,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超声对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4.55%、83.95%和79.56%,CT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64.29%、76.54%和71.53%,超声对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χ2=4.000,P=0.046);超声和C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和0.704,两种方法结合后曲线下面积为0.802;结节合并有粗大钙化时,CT诊断准确率(96.00%)要高于超声(72.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41);在颈部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方面,CT检查显示率(68.75%)高于超声检查(43.7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χ2=1.500,P=0.221)。[结论]超声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但对于合并有粗大钙化及颈部中央组(Ⅵ区)转移方面的诊断,CT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超声,是超声的有力补充,两者结合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的良好方法,对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楼军包凌云雷志锴赵林芳韩志江周健
-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淋巴转移超声CT
- 多种CT征象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 探讨多种CT征象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931例1009枚直径〉1.0 cm甲状腺结节的CT检测资料,包括484例548枚良性结节和447例461枚恶性结节.其中2009—2014年检测的443例患者(485枚结节)为模型组,2015—2016年检测的488例患者(524枚结节)为检测组.观察结节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囊变为主和高强化在两组良、恶性结节中的分布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检验,比较两组阳性CT征象对良、恶性结节预测价值的OR值、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结果模型组和检验组的良、恶性结节分别为252枚(219例)和233枚(224例)、296枚(265例)和228枚(223例).两组的单因素分析均显示,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均更常见于恶性结节中,囊变为主和高强化更常见于良性结节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更常见于恶性结节中(OR值分别为4.172和6.327、3.927和3.493、5.354和6.674),囊变为主和高强化更常见于良性结节(OR 值分别为11.814和5.082、8.680和14.562),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46和0.936.微钙化在模型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检验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和增强后范围模糊/缩小均是预测恶性结节稳定的CT征象,囊变为主和高强化是预测良性结节稳定的CT征象,多种CT征象联合可提高良、恶性结节的预测价值.
- 周健赖旭峰韩志江丁金旺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结节性钙化
- 脾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二例
- 1995年
- 脾脏原发恶性肿瘤很少见,作者诊治2例,经病理证实,并作动脉插管化疗,报告如下。例1 男 52岁。患者左上腹持续性隐痛不适伴消瘦2个月。检体:一般情况尚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左上腹经度压痛,肝脾未及。B 超检查揭示“脾脏实质性占位病变”。外科剖腹探查见:脾脏增大,质硬,固定。因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而无法切除,取少量脾组织后关腹。病理报告:脾脏恶性淋巴肉瘤。术后第8天转本科插管化疗。
- 陈虎周健杨德琪
- 关键词:脾脏肿瘤介入疗法